“能力”与“精神”并重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①
2012-08-15牛金成
牛金成 陆 静
(1.华北科技学院 教务处,北京 东燕郊 101601;2.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东燕郊 101601)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为切实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2012年8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文件,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并体现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1]”。于是,创业教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高校推进创业教育发展也势在必行,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要坚持培养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并重,才能促进创业教育落地生根。
1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仅有10多年的历史,1999年,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2002年,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启动或萌芽阶段,处在一种为就业找出路的阶段,没有实现创业教育全面辐射的功能。现有的创业教育注重形式,忽视精神内核,偏重于创业实务的教育,忽视创业精神的培育,创业教育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也没有融入到整体育人体系。创业课程不是必修课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更谈不上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的相互循环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不是“正式教育”,没有“名分”,只是一些用来填充课外时间、空闲时间的“非正式教育”或“业余教育”,甚至被认为是“不误正业”。这种创业教育的必然结果就是失去专业教育的支撑,其只能停留在浅层的阶段,更谈不尚到创业精神层面。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当前,缺乏资金投入、缺少专业的教师、没有足够的基地及社会资源等因素,致使大学生创业内功不足,只有创业激情没有创业精神,且创业成效不明显,创业成功率较低。
1.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
1.2.1 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清
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认为创业教育仅开展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即可,且大多数还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简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校园小店铺,从事营销练摊活动等基础层面上。创业教育只是开展一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一些“创业设计活动”,设置一些“创业中心”就可以了,这种“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因缺少创业理念的指导而只能局限在少数学生,关注的是少部分学生,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与家长也对创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创业,认为创业就是办公司挣钱,开商店、办餐馆是从商,不是创业,觉得自己距离创业太远,根本不能实现创业梦想,对创业敬而远之;家长认为找到收入高的工作才不白读大学,创业就是失业。
1.2.2 缺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续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这些创业教育课程属于知识传授型,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没有将其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中,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脱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形成有机联系,大多数高校的做法只是加开几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一些高校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但大多数高校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而开设。但这些创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编写与选用的教材普遍是将各类创业活动实践资料稍加整理而成,有些课程只是请专家或成功创业者做报告与讲座。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2.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创业教师理应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与创业经验,同时,还应兼备一定的教育理论,但这样的教师较少。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既缺乏创业经历,没有创业经验,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创业教育训练,他们的教学只能主要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其教学效果难以为佳。兼职创业教育教虽有创业经验,但理论功底不足,且忙于公司经营,其创业教学效果也一般。从整体上说,我国从事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有待于全方位提高。
1.2.4 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创业教育的目的的实现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说教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学生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实训,才能获得经验与教训。创业实践实训需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必备的条件。近几年,我国有些省、市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也有一些企业成为创业实训基地,还有一些高校也建立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但这些创业实训基地的数量远远不够支持创业教育,创建创业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资金,因而,因各个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不能大力投资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全国除了一些极少数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办得较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落后省份的高校的创业实践基地的底子相当薄弱[2]。
2 创业教育的目的:培养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柯林·博尔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指出未来的人都理应拥有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和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护照。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这种教育在我国就叫“创业教育”[3],这样,创业教育就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一样的地位。《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通过创业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4]”。可见,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不在于创建企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生存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所有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育人。当然,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只不过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的人才。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都不到1%,那么剩下失败的99%,如何进行再次就业?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创业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创业教育本身,也不在于以创业解决就业,而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中包括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等等,以达到促进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目的。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中,其核心是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因而,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创业教育不只是传授创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会像创业家、企业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与面对问题,具有创业家、企业家的能力,就如同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并不是成为教育家,而是要像教育家那样去思考。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培养目的的本质追求与理性诉求,理应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教育理应坚持以培养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并重。
3 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路径
3.1 浓郁创业氛围,转变创业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这就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才能激励高校在竞争中求创新选择创业,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和适合的环境。我国创业教育始于创业大赛,自始刻有精英教育的痕迹,高校设立的创业机构,不管是“创新实验室”与“学生创业俱乐部”也好,还是“科创中心”与“21世纪人才学校”也罢,它们本质上都是精英化机构,一开始就将大多数学生排挤在创业教育之外,大多数学生只能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因而必须改变创业教育的理念,“面向全体”是创业教育教学的首要原则,创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不等同于就业指导教育,其成效不能用就业率与塑造“老板”来衡量,将创业教育视为老板成长的摇篮并没有问题,而将培养老板作为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老板,更要培养具有老板素养的人才,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是创业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
3.2 完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
要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将其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以“创业基础”为基点与中心,开设大量的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做到创业学科课程与创业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在创业学科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创业的知识与理论,另一方面开设创业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创业生活与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能,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改体系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以培养创业精神为统帅的整体育人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处理好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把创业课程建立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使创业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基础,建立在一定的专业水平之上,要处理好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关系,使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效地衔接,相互依托,将创业教育的精神融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之中,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使创业教育课程有一定的专业课程作为基础与平台。
3.3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是提高创业教师的待遇,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从严把好创业教育的师资关,坚决杜绝一些不具备资格的人进入创业教育队伍中来,建立创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其次是对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定期培训,加强其创业理论基础知识,丰富其创业实践经验,强化其创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研发经典的创业案例,不断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强化教师的创业意识,增强教师的创业能力,学校要为教师到企业中学习锻炼提供各种机会,出台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的各种规章制度。最后,高校不仅要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创业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对聘请的兼职的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创业理论培训,使其丰富的创业经验有一定的理论厚度支撑。
3.4 加强创业教育基地建设
首先在国家层面,要加大投入,建立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同时要引导鼓励机制体制,鼓励企业成为高校创业实训基地,鼓励多方融资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其次在企业层面,要改变认识,积极投入创业基地建设,主动与高校沟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最后在高校层面,要强化产学研结合,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确保学生的创业成果得到认可,并折成一定学分,同时,高校要自己建设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
3.5 加大创业扶持政策力度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学校的事,还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国家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政府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国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使更多企业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创业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同时,高校要出台一些增强创业教育吸引力的具体规章制度,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实践。另外国家要设立创业平台,提高初始创业资金支持额度,促进大学生创业。
4 结语
创业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5],创业教育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实现创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就要走出人们对创业教育认识误区,理清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不是创建企业,不等于就业指导教育,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要科学合理把握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创业教育的理念,避免高校创业教育的异化,从培养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共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惟此,才能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人才,创业教育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促使本真的创业教育的理性回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号,2012年8月3日
[2] 刘万兆,李学东.论我国高校船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与模式的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2,(06):85 -87
[3] 刑和平.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号,2012年8月3日
[5] 周南平,王玮.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对策研究[J].江苏高校,2011,(6):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