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理念、困难和模式探讨①
2012-08-15张翠荣
张翠荣 张 比
(华北科技学院培训处,北京 东燕郊 101601)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人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可以追溯至西方古典的“自由教育”,在近现代的工业化时期遭遇专业教育的结构性挑战和挤压,但其传统仍然延续。中国的教育家蔡元培、梅贻琦等也分别作过可贵的探索。二战之后,针对现代社会教育领域中的诸多问题,西方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反思与探索。对通识教育的探索,西方高校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某些值得重视的教训,并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多种模式。而在1949年之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中国学习前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走上了专业教育的道路。近年来,中国高校也普遍意识到当前高等教育单纯强调专业教育的不足,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对通识教育展开了探索。在传统社会,教育从属于文明之道,教化之道,而且又和科举制度相联系,即所谓的“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所以培养目标和社会统治者的需要是一致的。到了现代,教育和政治日渐脱离,其社会功能主要变成了两种知识的提供者和生产者:一种是公民教育,一种是专业教育。目前虽然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也讲思想道德教育,鼓励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志向,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但没有一套具体的机制和方法来支撑,只能流于形式,大学只剩下纯粹的专业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并没有错,现在的弊病在于将专业教育绝对化了,把大学教育应该具备的另外的更加重要的功能遗失了,使得我们很难培养出超越专业人才的一流人才。现在,我们正经历政治社会的大转型与大国崛起的体系化压力,对国民的教育显然不能仅限于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层次,不能像在流水线上生产同一规格的产品那样培养一种类型的人才。民族的政治成熟和思想成熟需要以合乎文明标准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和前提。
1 通识教育的理念
在一些地方,通识教育又叫通才教育,与之相对的专业教育又被称为专才教育。但笔者认为,还是分别称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比较恰当。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分工的繁密和职业的高度分化,这在教育上表现为学科的高度技术化和专门化,在人格上则体现为专家化和工具化。教育中的专业训练已经完全被市场需求所牵引,被社会机器的工具理性所决定,已无力担当塑造自由人格的重任。单纯专业教育只能输出大批量的专家和技术工人,但难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和社会领导者,对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人格取向和公共伦理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西方对此早就有了深刻认识,从20世纪初就开启了现代通识教育,而且每过几十年就要检讨、总结,开始新一轮的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传统经典教育体系已经瓦解,而现代教育体系则受到1949年以来更加严格的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塑造,其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还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的需要,但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中国社会转型与大国崛起的时代要求,因此,开展通识教育改革更加迫切。
蔡元培曾经说:“职业教育好比房屋,普通教育好比地基,倘若等到高屋建成,才发现地基不稳,就来不及了。”蔡元培崇尚五育并举,认为其是“养成健全之人格所必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实用主义,还应该培养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或许高度专业化的人才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但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在社会的浪潮中待得持久,比起前者更加有后期的潜力。蔡元培曾经得到过杜威的高度评价,被称为“能领导大学对民族、对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大学校长,我们应该从他对于老北大改造的经验中获得启示。过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教育思想,从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吸取了营养,在他在任的17年中,培养了一批文理贯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老清华的教育理念,也可成为今天我们的思想资源。可见,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为培养人格健全、综合文化素质高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培养熟练的专业人才。这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区别。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转变观念,树立起通识教育的理念。
也有一些教育者认为,我们也开了许多课,提倡学生选修,我们也搞了许多活动,培养学生的才艺和实践能力,请了不少名人做报告,增大学生的信息量,这不就是通识教育吗?他们不知道,通识教育是塑造一个自由人格的过程,是培养德性的过程。当前大学里也有这样的课程,但是并入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些课程里,实际上已经起不到这个作用,老师和学生都不认可,社会上也有许多诟病。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对传统政治教育不再起作用的地方进行有效填补。针对工具化、市场化与教条化的这些弊端,在塑造人格方面进行探索。
由于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存在误区,所以,许多高等院校打着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的旗号,只在增加公共选修课程上做文章,表明上很热闹,其实还没有脱离专业教育的轨道。
2 开展通识教育的困难
由于长期专业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虽然有开展通识教育的愿望,也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成效甚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困难估计不足。
首先是学校必须要有很好的顶层设计,通识教育的开展,必然要挤压专业教育的课时和师资,实际上涉及学校整个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推动,没有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是办不到的。虽然从理论上、实践上、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探索,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困难重重,甚至失去信心,打算回到专业教育的老路上去。归根结底还是文史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如何能够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整体,是最大的考验。而且,通识教育毕竟挤占了专业教育的时间,如何能够使学生四年下来,既不缺乏专业知识,甚至具有更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独立思考的广阔视野,在德性培养上也有显著提高,在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检验。
其次,通识教育的一个前提是要有自己的较为稳固的师资队伍,当前通识教育的最大瓶颈是师资问题。现在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专业教育出身的,也就是说他们上学时就没有接受过通识教育,现在他们搞通识教育,怎么能行?因此,首先是个师资再造的过程,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缺乏足够高水平的人文学科教师可以为全校学生开设小班化的通识教育课,为此必须从培育通识教育师资开始。通识教育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作用,使经典变成活的东西。知识传授可能仅是一方面,伦理共同体的建设、德行的培养是另一方面。如何将如此丰富的内容融入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好的老师十分关键。
再有,通识教育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任何学校决定推行教学之前,都要考虑一下能否负担起这个成本,没有足够的投入,只能是将原有的一些课程改头换面,应付了事是不行的。这里的投入,包括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聘请校外著名学者,改造校园环境,增加图书设备,开展文化活动等等。
最后,还有一个改变评价标准的问题。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水平从就业率就可以评价。而通识教育培养人才,是为他们的一生打好基础,其是否受欢迎,短时间是看不出来的,如何评价教育质量,特别是做到量化指标的评价,还需要探索。
由于开展通识教育的诸多困难,一些学校知难而退,有的半途而废,有的犹豫傍徨。当然也有不少学校正在积极探索。
3 通识教育的模式
通识教育目前虽然在中国已有近10年的探索,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模式。无论是对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还是具体落实到实践中,比如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等,各大学的情况差别很大,目前还都在探索之中。比较成熟的,有下列几种模式。
第一种类型以复旦大学为代表。总的来说,就是把通识教育转变为一个多元的通才教育模式。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大学生要有一个所谓的知识的多元视野与多元结构,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开设丰富的课程,甚至广泛到音乐、诗歌、绘画等鉴赏课,然后,按照不同的专业打包,归成几大类,形成一些模块。复旦大学的做法实际上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否能够从量变到质变,还存在不同意见。而且那么多的选修课,其中有些是否可以称为通识教育的内容也有争议。
第二种类型是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他们对哪些课程能够成为通识课程,有一个标准。即那些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分化出来之前的,作为后来所有学科共同基础的知识才是通识教育的内容。按照这样一个标准,像鉴赏类、交叉学科类的课程就不算了。通识教育是打造一个人最初步的,但又是最根本性的那些知识的基础,可以称为“元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又与人格培养相关,需要通过一些经典著作的学习来逐渐涵养。以此标准,就和一下子开了多少门课的通识教育模式有所区别了。这是中山大学模式优于复旦大学的地方。
第三种类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做法。北航的通识教育从办文科实验班开始,经过两年的实践,接下来会在大文科内部推行,再经过两三年实践,可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北航认为,通识教育必须以阅读中西经典为核心,特别是现代学科分化前的那些经典著作,而不是将通识教育课开成各学科的导论课,通识教育总体上有精英教育的倾向,注重德性培养,而这些都建基于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学习中。北航模式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通识教育要进行小班化教学,即便不能完全做到小班教学,也要配备足够多的助教,课后小班讨论。小班化教学除了课堂上的讨论外,最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写作业,老师必须批改作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模式已经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认为是比较切实可行的。这一模式看起来比较做法谨慎,但思路新颖,计划周密,值得借鉴。
4 结语
通识教育的模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有资源进行设计和实验。但看来目前不可能大面积普及,要量力而行。因为通识教育相对来说是一个昂贵的教育,它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特别是要有好的教师,好的教材,尤其是小班教育这样一个探索机制。专业课的教师,如果把先前的课程题目改一改,就又当成通识教育课程来开,换汤不换药。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通识教育还没发展起来,就又败坏了名声,社会评价也会觉得你还不如过去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虽然有许多缺陷,培养的毕业生好歹还有一技之长。盲目开展的通识教育,如果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不如过去,那就像邯郸学步,把原来的饭碗也丢了。但通识教育毕竟是世界的潮流,时代的趋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迟早要把通识教育放到日程上来。有志于此的教育者要未雨绸缪,积极研究探索,有条件的,可开展实验。假以时日,通识教育必将在中国得到发展。
[1] 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J].复旦教育论坛,2007,(5):22 -29
[2] 朱桂英.通识教育:构建真实完整的幸福[N].新京报,2012-08-11
[3] 姜澎.专家会聚复旦研讨本科教改: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N].文汇报,2008-05-12
[4] 甘阳.通识教育的生根之道[N].世纪经济报道,2010-08-27
[5] 高全喜.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EB/OL],http(//www.共识网,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