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诚信的提升
2012-08-15王国永
王国永,田 勇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11;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完善和公众民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政府行政能力和诚信越来越关注。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政府诚信建设还比较滞后,影响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党的“十七大”指出:“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大会上要求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急需提升政府诚信,提高行政能力,取信于民。
一、政府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体现,是和谐社会本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和谐社会建设是政府与公民共同协作和互动的结果。如果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中失信于民,不仅会破坏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作关系,还会导致公民与政府的对峙、对抗,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因此,政府应该立足长远,时刻以服务人民为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群策群力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宪政思想的贯彻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政府诚信是“人民主权”宪政思想的体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人民组建政府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保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因此,政府及其公务员行使权力时应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禁止滥用职权损害公民的合法权利。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执行公务必须依法行政,禁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规避法律的行为,政府行为要公正、公平、公开,禁止暗箱操作,要时刻履行诚信义务,坚持信赖保护原则。
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内容,政府诚信则是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政府是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带领人民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国家的社会管理中对人民起着强力的导向作用,政府的行为与形象对全体公民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因此,政府诚信是政府生命力的体现,政府没有诚信,就等于没有形象,政府的示范作用将无从谈起。社会离开政府诚信,其他主体的诚信难以自主与持久。邓小平曾指出:“政府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要想增强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就要通过真正干出几个实绩,来取信于民。政府有无诚信关系到国家正常发展秩序的确立、安定团结局面的维护。”[1](P297-298)政府一旦失去诚信,将无法通过政策指导、制度引导、舆论倡导等手段树立社会的诚信体系,从而导致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失败。政府诚信作为政府文明的体现,通过号召民众、凝聚民心产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新形势下政府诚信存在的问题
(一)某些公务员政治信仰弱化、公仆意识缺失
我们的政治信仰是共产主义信念,是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敬仰和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人类历史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学学说,是我们党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交流,部分公务员政治立场不坚定,开始走向拜金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道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执政理念形同虚设,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使党的事业失去了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制定倾听民意的公共政策有所欠缺
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是公众意志的集中体现。只有做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实用性、高效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的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让政府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对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不很重视,只是在公共政策制定后要求公民遵守。这是缺乏现代民主理念,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错误思想。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该体察民情、尊重民意,深入实际、基层和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
(三)政务公开透明度相对较低
政务透明既是反映政府责任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公民利益和权利的基本前提。“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传统思想观念仍未转变,该公开的文件却未公开,有的政务信息公开流于形式,实用性、时效性、真实性不强;有的信息公开缺乏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性差;有的虽然建立了一些电子网站、信息公开栏、电子屏幕,却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少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更不用说考虑群众满意与否了。正是这些种种原因,群众开始怀疑政府的执政能力,甚至对其失去信心。
三、提升政府诚信的主要路径
(一)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引导公务员树立公仆自觉意识
公务员是政府的组成要素,是政策的执行者,是政府职能实现的外在表现。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体现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和公务员的素质。首先,必须提高公务员的党性修养,加强思想建设,严格要求公务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自觉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行动指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政观和政绩观,求真务实、廉洁自律、无私奉献、勇于开拓,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与人民保持血肉相连。
(二)以深入实际、基层和群众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历史已经证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保生机的根本。政府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依靠谁、为了谁的实际问题,必须坚持三个深入。坚持深入实际: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客观事物的复杂因素和变化状况,汇集群众智慧,审慎制定科学政策,而不能想当然或依据不切实际的材料轻率地制定政策。坚持深入基层:基层是欠开发、欠发达的集中地,群众呼声大,社会矛盾多,政府要想切实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体察民情,从中汲取营养,制定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政策。坚持深入群众: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政府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急的事。只有坚持“三个深入”原则,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才有针对性、时效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代表广大群众意志,才能被群众支持、拥护和信任。
(三)以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确保政府行为的公平性
建设和谐社会和依法治国方略具有内在联系,必须坚持民主法制原则,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政府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才能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取信于民才有保证。应当遵循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政府及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中必须做到:一要坚持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行政程序的合法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不袒护,不偏私,严格把控行政自由裁量权。坚持公开原则,广泛听取相关方的意见,依照法定程序保护公民的参与权和救济权。二要遵守法定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坚持信赖保护原则,损害公民利益必须坚持补偿、赔偿原则。三要权责统一,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行政机关应该依照法定手段和法定程序履行管理职责。总之,要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坚守政务过程的透明性
200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入法治化轨道。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建设的一大进步,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必须改进信息公开随意性、间断性、走形式的情形,确保信息公开及时性、准确性、深度性、广泛性和完整性。政府信息要采取政府网站、微博、部门专栏、电子屏幕、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公众公开,建立政府与公众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确保信息畅通,促进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和科学决策。
(五)以客观合理应对网络舆情,保障舆论监督的实效性
舆论监督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之一。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只有在人民的监督之下才能保证权力不被滥用,政策不偏于实际、不脱离群众。当前以报刊、电视、媒体、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越来越高涨,尤其是网络论坛、博客、手机微博表现得非常活跃。要取信于民,政府必须虚心接受舆论监督,采取多途径多方式广纳民意、疏通民怨,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规范网络舆论秩序,使公众通过正规渠道表达民意倾诉民怨。新闻媒体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只有宽容接纳、及时应对、耐心疏通、热情处理,才能化解矛盾,取信于民,提升政府公信力。
总之,政府诚信是立政之本,是政府生命力的体现。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了取信于民的根本法宝,才能不断地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才能全面地具备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行政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