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城镇水资源问题与水利工程建设

2012-08-15尹玲玲

关键词:峡江山泉百姓

尹玲玲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西南地区自地质和历史时期以来就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最为频繁的地区,导致高边坡“景观”发育,构成该区人类活动的主要地质环境,三峡地区也不例外。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言峡江地区之忠州云:“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峡江地区复杂的地质地貌情况[1],使得人们选择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并不容易,自然环境对这一带的城市选址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城镇选址一般都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内,城缘山为墉,依山势而筑,城内外有较大落差,街道亦随地形而有弯曲[2]。正因为城镇选址受到上述因素限制,地势高仰,所谓“依麓为营,则无足容千人之区”,然“凭高为寨,则不便于汲”,故历史时期峡江地区历来饮用水困难,城镇及乡村聚落均不例外。

学术界关于三峡州县城镇选址及变迁等[3]研究成果多和三峡工程的前期论证或后续影响研究有关,或者和文物考古发掘保护及迁建有关。对于该区城镇及乡村聚落的水资源与水利问题,就笔者目前所见,有蓝勇先生关于“历史时期三峡城镇发展的地理特征”的讨论,其中着墨最多的即为“民汲之难”的问题[4](P362),陈可畏先生论及与饮用水水源密切关联的“瘿疾”问题[5](P1),马强先生对瘿疾问题有更详细的讨论[6]。以上讨论多为论述其它问题时带及而非专门论述,笔者拟就该问题以历史时期的归州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城镇水资源问题

(一)地势高仰、取水困难

峡江地区皆崇山峻岭,各城镇大多高踞山腰而非近居水滨,故而水源匮乏,居民用水多取汲于江,取水相当艰难。蓝勇先生指出:“三峡地区虽然城镇多沿江而居,但取江水一则多浑浊不堪,一则搬运艰辛万分。早在唐宋时夔州城的居民汲水便十分困难。”[4](P362)这一现象给唐宋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或途经峡江,或做官此地,耳闻目见,深谙民情疾苦,故相关诗文中有形象具体的描述。如唐杜甫《引水》诗所载可证,该诗的意境背景在宋人所做注释中表露无遗:“楚俗山居,负水而食,故高者引水。雲安无泉,尤难得水,故云。”峡江地区汲水之难形成该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此类描述在宋人诗文亦屡见不鲜。如陆游《峡口夜坐》诗云:“三峡至此穷,两壁犹峭立。估船无时行,妇盎有夜汲。”据陆游《入蜀记》相关记载可知,宋代时归州城规模尚小,城中人口不多。其时城在江北,尚未迁往江南。江南的楚王城虽也地处山谷间,但比北岸的归州则要平坦些。归州背山面江,城中竟“无尺寸平土”,地势崎岖险要,不难想见取水之难。不仅州城如此,境内沿江的其它城镇亦如是。如人烟凑集的新滩镇,陆游《晚抵新滩宿新安驿》诗云:“木盎汲江人起早,银簪簇髻女妆新。”

明代时江滨取水仍是州城用水重要来源之一,明人诗文:“归州城门半天裏,白云晚向城下起。市廛架屋依岩峦,妇女提囗汲江水。巴山雪消江水长,城中夜闻滩濑响。”不难感受其高踞山腰的险要地势,依山倚岩的城市建筑及妇女江滨汲水的生活景观。关于清代时的州城规模和人口,同治《宜昌府志》卷十一和同治《归州志》卷十上中记载有异,二者数据悬殊,前者所记才二三百户,后者则记为数千户。据明清时城镇经济与人口发展的规律,后者应更近事实。这亦可从其他记述佐证,“归之为州,乃楚蜀咽喉,旧称用武之国。且人烟辐辏,万瓦鳞次”,其繁荣可见一斑。

州城依山而建,自南向北逐步升高,嘉庆年间更向城北高地扩展。城镇较乡村人口密集得多,水资源问题更显突出。所谓“州城虽凭大江,然高踞山腰,去江较远。盖自江之视城,若天半建瓴,攀跻莫及也”。又曰:“城中无井,百姓不得不取汲于江。然城高江远,民颇病之。”“民颇病之”四字可谓简洁道出百姓取水艰难的事实,文献中不乏更形象直观之记述。取水不论男女都得出动,携各容器或肩挑或背负接连行走于路途。卖水者每担价当升斗之粟米。贫而无钱买水者不得不自己到江滨取水,往返于江滨与山城往往要花上整天时间,才得获可怜之点水。取水如此之艰,民众之不便岂止朝夕?

峡江地区崇山峻岭,水陆交通均极险要,作为楚蜀咽喉的归州更是如此。州治城垣、坛庙衙署皆坐东北向西南。正因地形极险要,不仅不通车马,即便徒步,也仅自小惯习山路之青壮才可免摔跌之险。反之,不惯山路行走尚须负重之妇孺则极易摔跌。遇泥泞或严寒,即便短距离交通也几近断绝。取水之艰不难想见。除州城外,“滨江一带如归州香溪、新滩等处人烟凑集,檐牙相接”,取水之难亦当如是。

(二)水源匮乏、多赖山泉

正因三峡城镇取水困难,故掘井引泉就成峡江各府州县历史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成峡江水利的重中之重。与两湖平原地方志中水利志专篇以堤防圩垸等为主要内容大不相同,峡江地方志中水利志专篇的主要内容则为开挖水井、接引山泉。正如道光《夔州府志》卷七《水利志》所载,府境城镇水利建设以掘井引泉为主,尤以山泉引水工程为重,并述及其源流。蓝勇先生概括说,峡江地区“用瓦筒、木槽、石枧引山水入城,一供民汲,一供蓄水以防火灾。综观三峡历朝,城镇挖井掘泉不断,《夔州府志》有关修凿井泉的记载不绝”[4](P363)。

唐杜甫《引水》一诗形象描述了白帝城西以竹筒引水,蟠曲于山间的景观,也道出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宋人注曰:“夔与云安有盐井,而罕有凿井汲泉者。”“夔俗无井,皆以竹引山泉而食。蟠屈山腹间,有至于数百丈者。”宋之前,竹枧引水到城后,居民得用钱买食。宋人王十朋有《义泉》诗曰:“官费接筒竹,民蠲沽水钱。丁宁后来者,莫负义名泉。”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于此事记述更详,即官方出资架竹筒引泉,售价竟高达每担十金,所得钱款入官库。夏日炎炎,正需用水以清凉消夏,却因水价昂贵,百姓不免犹豫彷徨。后之宋人王十朋始令免费供百姓取用,名为“义泉”。或到远距城外的卧龙泉取水,宋人范成大记曰“夔水不可饮,取之卧龙十里之外”。王十朋《题卧龙山观音泉呈行可元章》诗记述更详,夔州苦于无井水可饮,人常因饮多沙之江水而致“瘿疾”,即俗称因缺碘而引起的“大脖子病”。竹筒所引山泉亦“可浣不可煎”,意即只能浣洗衣物而不能饮用,卧龙泉水虽可饮却须仰赖挑夫担水负卖。

州城地势高仰,均为石质地层,地质条件难宜掘井,故主要靠引泉入城以资取用。所谓“民之不给于水者,视不给于粟而更甚,井养之利缺焉”。惟有后山中发源有二处泉水可供接引。鉴于以上形势,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知州的李炘主持兴修,引磨刀溪水入城以达官井,解决城区东北部的饮水问题。据调查,城内南北向主要街道有四条,均有较大的落差,其中一条在东门内,由种子公司附近拾级而上,约50米即到官井遗址。此官井直到1985年秭归县城有自来水后才被填没[2]。

州境中如香溪、新滩等人口密集之地[7],也多赖山泉补给用水。陆游《入蜀记》卷四记舟行达新滩时,曾“游江渎北庙。庙正临龙门,其下石罅中有温泉,浅而不涸,一村赖之”。

二、城市水利建设:山泉引水工程①本小节的论述所依据的史料全出于同治《归州志》卷十上《艺文志》中的向国庠《李公引泉入城注泮池记》、《李公引泉入城注官井记》,蒋志堉《引泉入城溉泮池记》,李炘《修秭归石枧引泉记》、《王保溪凉亭记》,向鸿翥《新建王保溪凉亭颂》诸篇,文中不再一一详注出处。

地方官是否热心民生、关心疾苦,关乎百姓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峡江地区历史时期不乏此类优秀地方官,他们往往在到任后就留心民生疾苦,着力于公共领域和公益事业,注重解决民众实际困难。峡江地区各城镇用水如此不便,各级地方官如知府、知州、知县等都曾着力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归州山泉引水工程即为典型事例,下文拟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工程组织与规划

将城市引水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组织和实施,这期间地方官的倡导、组织管理及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卧牛垭引水工程其实缘起于李炘来任知州之前。此前任归州学正的蒋志堉见学宫中之泮池池水枯竭,学生用水不便,心中很是不忍。询问学生有何办法解决,答说山顶有泉,如引之入城,可接至泮池,以前就曾讨论修建,因经费不足而未修。第二年春李炘来任知州,和蒋志堉探讨“为政之要”,蒋氏即与其商议建泮池以引水事,请其首倡。李炘欣然答应,说这本身就是他应承担的职责。

李炘可谓一地之良吏,此前任四川蓬溪县令时,鉴于城垣低矮,护城河浅涸,即加以修治,增高城垣,培深城池,池中蓄深山水以为护卫。又创建环溪书院,延聘教师主讲。任涪州知州时,曾设立养济院,捐资建房以收容瘝寡孤独。置义塜以埋无主尸骨。此类善事,可谓不胜枚举。李炘到任归州后,即付出同样热忱投入治理和服务。“李公于下车之始,询民所苦,廉得其情。”对待这一引水工程,李氏“亲为相度地势,估其工值,任之己而不辞”,“乘肩舆,相流泉,自云台观前山,寻源流,设石枧,导卧牛垭一源,逶迤入城,达于泮池”。实可谓躬力亲为,鞠躬尽瘁。归州王保溪盛夏竟有渴死路途旅人之事,李炘“当即捐廉建造凉亭一座”以作旅客休憩之所,并招募专人看守。可见,李氏之惠政广及教育、日常生活、伦理、交通等诸多公共领域和公益事业。

(二)工程资金与规模

对于归州这种人口并不太多、财力也不够雄厚的州城,要筹足工程资金确非易事。一则官方并无专项资金,无法仰赖官款资助;再则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亦少富甲一方的地方士绅,故欲民间募资也有一定难度。事实上,李炘主建前也曾多次动议兴修引卧牛垭山泉。此事多篇文献均有提及,所谓“前人曾议举修,因费多而止”,“在昔曾议修理,因费用不赀而止”。可知最终都因缺少足够资金而不得不放弃。磨刀溪引水工程则此前付诸过实施,因经费有限,沿途引泉之设施均乃木枧而非石枧,且水量过小,远不足供归州百姓取用。更何况山洪暴发时,沿途之木枧极易冲塌而不能用。

应该说,归州向来不乏心存百姓、急百姓之所急、苦百姓之所苦的官员。前述归州学正蒋志堉即为显例,念念不忘、心系学宫泮池引水一事,但终因心有余而力不足,空自叹息。李炘来归州上任听蒋氏提及此事,当即捐俸兴修,工程资金的落实与解决最终乃通过知州慷慨解馕所筹集。据同治《归州志》所录多篇当事人之记述来看,均以非常感佩之口吻提及知州李炘“捐清俸”以兴修水利工程,躬力亲为,不辞辛劳,故而工程得能“不藉民谋,不赋民财”而完工,成功引水。

关于工程材质与规模、工程周期与用工数量,我们也不难从文献中得知该工程面貌的相关信息。与此前之木质导管不同,此次沿途导管之材质均改为石质,且用榫卯对接。如此再不会象以前的木质导管那样遇山洪即易冲塌,则可望坚固耐久,工程质量不可谓不高。

文献中除李炘本人及前述学正蒋志堉的相关记述外,其时当地士绅向国庠分别撰有《李公引泉入城注泮池记》、《李公引泉入城注官井记》二文以记其事。从工程规模来看,卧牛垭引水工程,李炘本人与向国庠均记载说长达“二百二十丈”。而关于磨刀溪引水工程,则二人之数据有所出入,李炘说长“三百七十四丈”,向氏则说“二百七十四丈”。其中一数据必误,估计为方志编修时刻板之误。具体究竟哪一个数据真实,而哪一个有误,如非经实地踏勘,则暂且不得而知了。从工程周期来看,这两大引水工程起始于嘉庆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落成于同年六月末,前后长达一个半月时间。从用工数量来看,则一者用工“数千余”,一者用工“千余”,花费人工不少,也可见工程规模颇大。

(三)工程效益与评价

当工程兴修前,该地士绅即普遍看好其预期效益。事实上,卧牛垭工程兴修完成后,其效益也确如众人所预期的那样,“满则注于宫墙外之太平池,以助文澜,兼资民饮”,效益显著。不管是当地士绅还是捐资主修者李炘本人,应该说都是非常满意的。

如果说当地士绅的有关记颂或许因溢美之词而有失真之嫌的话,那么,为免夸饰之嫌,捐资主修者李炘本人的相关记述应该大体能反应事实。且看他对工程完工后引水效益的描述:“爰集同城僚佐,俯彼清流,其来汨汨。美哉!自今以往,吾民可以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矣。”读到这里,我似乎就看到了一幕这样的景象:一位恪尽职守、心系百姓的知州,正带领着他的同僚和下属兴高采烈地观览涓涓流淌的甘洌清泉。我几乎能感受到他英姿勃发、风流倜傥的身影和在清凉的山风中飘动的衣裾,就象当时城中百姓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样。我敢说,这实际上就是当时当地的百姓们心目中的高大的知州大人的形象。与此同时,披览这些文字,我们也不难从其字里行间领略到这位知州大人的高兴、喜悦,甚至是无比自豪,因为所有这些恰恰就来自于他本人。正是尽职尽责的他,为自己治下的百姓做了实事,收了实效。

应该说,我的这些描绘并非仅想象出来的夸张虚饰之词,时人对该引水工程及其捐资主修者的评价和议论都相当高。百姓心目中的知州大人李炘之形象之所以高大,尚不止于上述已有之功德,还在于他不仅能自己忧民疾苦、心系百姓、造福百姓,而且为后之来者树立了榜样,更提出了期望,寄予了厚望。对于僚佐与士绅们给予自己的赞颂,“公闻之,瞿然以予言为溢美,弥惴惴焉,如弗克胜者于戏”,知州李炘谦谦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知州李炘关注民生、心系百姓,他为归州人所做的一切,州人感佩。事实上,每到一地,他在其治下之公共领域和公益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正是为其高尚人格所感动,士绅百姓纷纷为其送上由衷的祝福。

三、结语

因峡江地区的地质地貌条件所限,秭归归州地区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聚落均地势高仰、取水困难。该区水源匮乏,用水多赖山泉,故而明清两代曾多次兴建作为城市重要水利设施的山泉引水工程。嘉庆二十一年知州李炘主持兴修的卧牛垭与磨刀溪两大引水工程,经过缜密的工程组织与规划,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知州李炘个人的捐资,工程规模浩大,工程效益明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百姓的生活用水问题,故而得到了民众的积极评价,李炘本人更是得到了百姓的真诚祝福。历史时期归州城镇乡村聚落居民饮水和生活用水所面临的困境,两大山泉引水工程对城市生活用水问题的解决,这些在明清时期的峡江城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可通过这一个案的研究,得以了解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段峡江地区水资源问题的总体面貌。

[1]尹玲玲.明代三峡新滩地区地质滑坡对交通和社会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4).

[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归州城址调查[J].江汉考古,1998,(2).

[3]陈羲.六朝至北宋巴东县城的初步研究[J].江汉考古,2009,(2).

[4]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陈可畏.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尹玲玲.明清时期三峡地区环境变动下的驿传变迁与改革[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

猜你喜欢

峡江山泉百姓
那么多,那么好
『即使不来也要做』
歇一下,笑不停
如果你不看,我就白写了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晚熟脐橙映峡江
百姓看家“风”
纪振民作品
峡江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