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拟话本小说贞节烈女形象的意义初探

2012-08-15李停停

关键词:贞节陈氏

李停停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达州635000)

明清拟话本小说贞节烈女形象的意义初探

李停停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达州635000)

通过对明清拟话本小说贞节烈女形象和贞节观的分析,窥探其体现出的文化实质,进而归结出其具有的文学和文化两方面的意义。明清拟话本小说中贞节烈女形象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类型。同时,对当代女性文化的构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建立也不无启示意义。

拟话本;小说;贞节烈女形象;文学意义;文化意义

封建社会男权贞节观高压下的女性生活被动而悲惨,在失去自我意识而完全遵从贞节观的女性思想世界里,一切都显得苍白而无力。在西方各种解放思潮冲击下的当今社会,女性如何定位自我,如何定位社会角色,成为困惑女性的难题。明清拟话本小说中体现出的封建社会贞节观有它显而易见的不合理成份,但是当今时代性解放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样存在争议。怎样提取贞节观中的合理成份,古为今用,融合西方解放思想,寻求当今女性的最佳出路,成为困惑现代女性的难题之一。

一、文学意义

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共出现贞节烈女形象127个[1],贞节烈女形象大量而集中地出现,丰富了古代文学人物形象类型,为女性人物画廊增添了沉重而醒目的一笔。

在拟话本贞节烈女形象出现之前,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依据其身份特征,主要可分为神女仙女形象、贵妇闺秀形象和市井女性形象三大类。

女神形象是中国文学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类女性形象。其肇始者就是上古神话传说中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此外还有神化故事中窃药奔月的嫦娥、持不死之药的西王母等。屈原《九歌》中美丽多情的湘夫人、山鬼;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宓妃;唐代裴铏的传奇小说《裴航》中的女仙云英;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女妖;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聪明美丽的花妖狐魅,以及《红楼梦》中的爱情之神警幻仙姑等。女神形象的共同点是具有超人的能力,尤其在女娲这个女神形象身上,可以看到母系氏族社会中对女性崇拜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神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从未消失过,其体现出的瑰丽绚烂的浪漫主义色彩始终吸引着一代代的读者。这类形象既具有女性形象独特的性别特点,又具有神化、仙化的超自然色彩,成为女性形象画廊中独树一帜的风景线。女神形象因为不受专门用来约束人的言行的礼教束缚,所体现出的特点迥异于贞节烈女形象所具有的隐忍、顺从和勇于牺牲自我的特征。

贵妇闺秀形象存在于先秦至明清众多文学作品中。闺秀形象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中衔木填海的精卫。在《左传》中也记述了大量的贵族妇女形象。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塑造了“回眸一笑百魅生”的杨贵妃。晚唐温庭筠,南唐李煜、冯延巳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端庄、高贵。宋词中王安石的《明妃曲》也塑造了凄美动人的昭君形象。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自我形象。而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则是追求爱情的贵族女性的典型,对元以后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佳人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至情”的化身。而沈复《浮生六记》中的“芸”,更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这类形象皆出身宦门望族,大家闺秀的深闺生活使她们既渴望爱情又受到礼教的束缚,但在情与礼的思想矛盾斗争当中,她们往往突破礼教的森严戒律,大胆而执着地去追求爱情。这与贞节烈女形象压抑自身情感,一切以贞节观为行为准则大不相同。

市井女性形象早在《诗经》中就有出现。如《鄘风·柏舟》中宁可以死殉情,也要追求爱情自由的女子。《卫风·氓》中被丈夫休弃,但刚强自爱的女子。市井女性形象在作品中大量出现于宋代。如柳永的词中就描绘了大量的市井女性形象,“他的《乐章集》传词近212首,其中近70首是描写女性的世俗词,大约占其全部词作的三分之一”[2]。词毕竟受其篇幅限制,塑造的市井女性形象含蓄而朦胧,而传奇和杂剧则突破了这种限制,塑造的市井女性形象更加丰满。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李娃传》中的李娃,元杂剧《救风尘》中的宋引章,《窦娥冤》中的窦娥等,都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千古以来被传为佳话。市井女性形象的地位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身份轻微,但是她们的聪慧、美丽、多情以及侠肝义胆感动了无数的读者,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由于身份特殊,可以说她们是中国古代受礼教贞节观影响较为微弱的女性形象群体。这与贞节烈女形象以守贞作为生存的基本准则完全背离。

明清拟话本小说中贞节烈女形象群的出现,打破了身份的限制,具有特殊的文学意义。贞节烈女形象不再以社会地位来作为划分标准,而是凸出了人物的德行、品行,以人物是否符合礼教贞节观和守贞程度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如《型世言》第十六回《内江县三节妇守贞成都郡两孤儿连捷》中塑造了三个节妇形象,分别是吴氏、李氏与陈氏。其中李氏是萧季泽之妾,为萧季泽生有一子。萧季泽病重,临死前嘱咐道:“吴氏、阴氏一同守寡,看管萧氏的这两儿。李氏虽有子,但年纪止二十六岁,恐难守节,听他改嫁,不可索他的钱。”[3]萧季泽的兄弟肖腾娶妾陈氏,“年十九岁,却也生得有些颜色,还又晓得一手女工针指,更性格温柔,做人谨慎”[3]。无子。祸不单行,肖腾亦病重,临死前亦嘱咐道:“世建年已十一,已有头角,将来毕竟成人,贤妻可为我苦守。陈氏随我七年,无子,年纪尚小,可与出身。”[3]世建乃肖腾之子,正妻阴氏所生。在这里,丈夫临死的遗言是让两个小妾改嫁,也可得知李氏、陈氏均为年轻貌美之女子。但是,二人却并不想改嫁,无论有子无子,均立志守节。“两边寡妇,彼此相倚,过了百余日,阴氏因遗言,叫陈氏出嫁。陈氏挥泪道:‘我生作萧家人,死作萧家鬼。况大娘多病,我愿相帮,愿管小郎,断无二心。’……那边吴氏怕李氏年小,不肯守,又萧季泽遗命,叫他出嫁,日日看了世延痛哭,道:‘你小小儿子,靠谁照管?’李氏听了,便罚誓道:‘天日在上,我断不再醮,决老死萧家牖下!’与吴氏两个朝夕相傍,顷刻不离,抚育儿子,不分彼此。”[3]很多媒婆来提亲,家人也纷纷劝李氏、陈氏再嫁,都被她们坚决回绝。阴氏后来病死,陈氏视世建为己出,陈氏家人劝陈氏改嫁,“陈氏听了,痛哭道:‘世建这个小儿,关系萧家这一脉断续,若丢了他,或至他不能存活,或至他流于下贱,是萧家这脉无望了。我看得世建身子重,就看得我这身子不轻。如今任他仔么穷苦,我自支撑,决不相累。我自依着二房两个寡妇,尽好作伴,不要你管!再不要你胡缠!”[3]自此,两边寡妇相依为命,坚心守节,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李氏之子与阴氏之子,长大后都中了科举,做了高官,“里递公举,府县司道转申,请旨旌表。李南洲少卿为他作《双节传》。”[3]

在这里,李氏作为小妾的身份在森严的社会等级中地位是比较低下的。但是,作者因为她执意守节的“高尚品德”而将她归于贞节烈女形象的行列,不但得到朝廷旌表,而且在小说中安排其子做高官,让她母凭子贵,由社会地位低下的小妾身份一跃而成为上层社会中的一员。贞节烈女形象一改以身份、地位作为划分女性形象标准的格局,以是否恪守贞节观作为衡量标准,打破了身份限制,以女德作为评议人物的主要标尺,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类型。

贞节烈女形象很多是在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其性格,从其宁愿放弃生命也要守贞的方面来彰显其高尚的品德。如《醒世恒言》第三十二卷《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的韩玉娥与黄益之一见钟情,定期密约。后玉娥遇难,几经周折辗转,被鸨儿薛媪救起,薛媪得知玉娥与益之有情,而益之又是个才子,功名如探囊取物,遂对玉娥敬爱有加,好好供养,并不相犯。益之中进士后,薛婆欲往相认,玉娥说:“且慢!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未知黄郎真心何如?”[4]后被黄益之的对头吕用之访得玉娥美貌,强抢玉娥。到吕府锦衣玉食伺候,“玉娥只是啼哭,将首饰掷之于地,一件衣服也不肯穿”[4]。“吕用之一般也会帮衬,说道:‘我富贵无比,你若顺从,明日就立你为夫人,一生受用不尽!’玉娥道:‘奴家虽是女流,亦知廉耻,曾许配良人,一女不更二夫。况相公珠翠成群,岂少奴家一人。愿赐矜怜,以全名节。’”[4]此处玉娥的守贞,已不再是仅仅守着礼教冷冰冰的教条,她与黄益之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此处她的守贞有着情感因素,她不仅为了礼教而守贞,更是为了爱情而守贞,故此处的贞节观,可视为情贞。玉娥抵死不从,又有玉马保护,吕用之被胡僧所惑,让薛媪将玉娥送与黄益之。而当薛媪打趣玉娥,使玉娥误解又要将她送给别人时,玉娥说:“奴家所以贪生忍耻,跟随到此,只望黄郎一会。若转赠他人,与陷身此地何异?奴家宁死,不愿为逐浪之萍,随风之絮也!”[4]而当得知吕用之将自己所赠之人,正是心心念念的黄郎时,玉娥欣然随薛媪而走。与黄益之见面后,玉娥拿着玉马坠对益之说:“妾若非此物,必为吕贼所污,当以颈血溅其衣,不复得见君面矣。”[4]玉娥随时准备为情、为礼而放弃生命,而她选择自杀的方式,也是及其惨烈的,“以颈血溅其衣”,既体现了玉娥的贞烈,亦从侧面看出玉娥面对强权的愤恨与无奈,女性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面对守贞不能的强大势力,只有以死来抗争,其结局,也只有死路一条。作品将人物置于生死矛盾选择当中,通过人物决绝的行为、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对道德的一种追求,对贞节观的一种恪守。这种以死守贞的女性形象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悲剧的性格,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人物画廊中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具有深广的文学审美意义。

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现代启示意义

翻开明清拟话本小说,满眼贞节烈女悲惨而无奈的遭遇令人扼腕痛心,在此类女性形象中,我们看不到自觉的独立意识,即使出现个别要求男女之间互相守贞的思想,也不过处于朦胧阶段。由于受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思想、舆论、条件的限制,明清时期拟话本小说中不可能出现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女性形象。

“五四”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打碎了束缚女性千年的封建枷锁。此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为女性争取自由,争取平等权力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女性在浑浑噩噩、极其被动的状态下接受思想解放,她们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清醒而独立的解放意识。这是因为她们被异化得太久,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自身命运的能力。而这种异化是否具有惯性,以越来越微弱,却始终没有消失的状态一直延续至今呢?随着改革开放洪流的冲击,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精神贫瘠也日益严重。在当今社会,年轻男女谈婚论嫁时女方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男方是否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否“有车有房”。车子、房子等物质条件成为女性择偶的重要因素,情感反而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这在当前似乎已成为了一种“正常”现象。当然导致这种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很复杂,有社会分配不公、公民生存压力增加等社会原因,但是,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无疑起到主要作用。

在封建社会,女性没有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无经济来源,出嫁前生存完全依靠父母或亲戚,出嫁后完全依赖丈夫。正因为女性生存的“寄生”性质,使她们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权利,被当成男性的附属品,男性甚至可以自由买卖女性,女性就在丧失生存能力的前提下逐步被沦为商品,逐渐被异化。在当今社会,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不愿从事辛苦忙碌的工作,更倾向于安逸、舒适、富足的生活,但是又不愿为生活目标靠自身的奋斗而努力,而是更希望不劳而获,走“捷径”。面对巨大的社会生存压力,有不少人已经不再以个人奋斗作为实现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富有的男性。有的甚至甘愿出卖青春,重新沦为男性的玩物。这些女性比明清时期异化的女子更为悲哀。这种畸形的想法导致男女两性的关系从平等滑向了从属。当代女性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该如何确定在社会中的位置,不仅关乎女性自身,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很大影响。封建礼教贞节观压抑人性,西方女权主义又将女性推到了男性的对立面,“性解放”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女性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给男性定位?怎样才能达到男女之间平衡和谐,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当代女性比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要幸福得多,因为她们有选择独立的权利,有工作的权利,有对一切欲将女性“物”化的观念说“不”的权利!明清拟话本中的贞节烈女形象启示我们,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平等,首先就该尊重自己,树立起独立意识,这样女性才不会回到依附的、“物”化的地位。

[1] 李停停,李淑兰.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烈女形象分类标准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89-92.

[2] 刘云霞.论柳永词中的市井女性[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51.

[3] 陆人龙.型世言[M].北京:中华书局,1993:224-229.

[4] 冯梦龙.醒世恒言[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65:686-687,689.

On significance of classification of chastity women in vernacular short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 Ting-ting
(Journal Editorial Board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635000,China)

By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of chaste women characters and concept of chastit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e can see the culture essence it embodies, then sums up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In Vernacular Short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virtuous women images appear in great quantities,enriches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female image types.At the same time,the contemporary feminin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female self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also enlighten us.

vernacular short novels;novels;classification of chastity women;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significance of culture

book=59,ebook=153

I207.41

A

1009-8976(2012)03-0059-03

2012-06-10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2011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XXJYB1125)

李停停(1981—),女(汉),吉林梨树,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贞节陈氏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
贞节与权利——清代“强占良家妻女”条例研究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贞节观和性强暴:论《劳燕》
良奸有别
从曹赛英看徽州女性的贞节观
节妇吟《阖扉·断指》剧本分析
陈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