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蓝思梅
蓝思梅
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蓝思梅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各中职院校已经被普遍采用,但是每种学科中的应用方式、应用重点会有所不同。具体到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从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分组实施、效果评价和强化补充练习等方面入手,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职;计算机;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职业情境作为教学的参照系,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自己亲自参与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经验和能力体系。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那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时间”这个知识点时,设置的情境就是输入文档若干时间后的统一关闭学生机这一真实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甚至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学生的课堂练习中也会遇到死机的问题,设立这样一个熟悉而且真实的情境,为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迫切找到解决方法的欲望。
一、教学内容以应用为核心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接轨
办公软件的诞生就是计算机在办公领域的应用,但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实际的工作岗位上的应用,是根据现阶段各个行业的岗位的要求制定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办公软件教师得在相关的岗位上顶岗实习,接触最前线的实例,从而圈定教学内容,定位其广度和深度,增加新的知识和技术,注入鲜活的案例。例如,在会计专业的Excel函数课上,我们的函数不仅仅包括常用的sun ()、average()、max()、m in(),而统计上常用的count()、countif()、vlookup()等这些专用的函数也是要掌握的。
(二)体现中职特色,因材施教
三、分组随机,尽可能每次课重新分组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的准备环节。学生的分组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和实训设备台套数来决定。考虑到既要让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工作过程、有动手的机会,又不能因为小组过多而导致教学时间过长,因此每小组的人数要合理,一般情况下每小组尽量不可超过5人。另外,尽可能地每次上课随机分组,这样能够降低小组成员之间因技能或能力差异而产生的互相依赖。
四、重视发展多元化效果评价
一些传统的理论知识,例如: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方法,一般在教材当中是放在第一章,而对于部分“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开篇的理论知识有如“天书”,相当难理解,这时,我们应当调整教学计划,将W indows系统操作和打字练习放在前面,让学生对计算机有初步的实操,对硬件的各部分的实际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软件的装卸和工作流程有基础认识,而后再在我们的课程中慢慢渗透。最后,当学生对计算机比较熟悉时,我们再用一堂课,系统地讲述这部分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应当基于实操,而不是纯粹讲理论。这部分的内容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定要掌握的,对后续专业课的深入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只要求做到理解,通过理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组成方法,对计算机的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也为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工具提供的理论基础。而一些理论,如“窗口”、“模版”等的确切定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背诵并没有意义,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才是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模拟真实情境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用以引起学生情感反应,让学生更好地投入任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修改文字处理软件自动保存
其一,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其二,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成长,完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三,评价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结合。除了老师对小组、学生的评价外,还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的自主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是评价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这样,学生就从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进步和需要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被关注,这更促使了他们共同承担协作发展的责任。
五、针对性的补充学习资料和强化练习
依据评价的结果,精心选取编制资料和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中的不足进行修正、强化和消化。经过验证,以应用为核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办公软件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大纲中要求的知识,更能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协作精神,是一种很适合中职办公软件课堂的教学模式。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J].科学出版社,1992.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走亲走亲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4]蔡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J].电化教育研究,1999,(5).
责任编辑:郭一鹤
TP3-4
B
1671-6531(2012)07-0138-01
蓝思梅/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办公软件专业中教二级教师(广东梅州5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