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2-08-15文银花孙中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村

文银花,孙中华

教育论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文银花,孙中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实现城镇化步伐的捷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让农民学习基本知识和生活常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各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从政府、培训机构、农民、社会等四个角度来分析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对策

2008年12月31日,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问题。这份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制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这就表明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 331_15434.htm]。在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形势下,这样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和现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存在两个方向: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经济的发展力量;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人口。实现这两个方向的有效转移必须依靠各类培训,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学习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针对即将到乡镇或城市就业的劳动力进行转移前的培训,还有劳动力转移后用工单位或有关部门按照专业技能需求进行培训。也就是说非农产业的转移培训主要有转移前和转移后的培训。转移前的培训主要由教育系统、劳动就业部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转移后主要由用工单位自办培训和有关部门联办培训以及从业者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参加各种培训[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于农民来说是掌握一门技术,提高就业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首先,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是顺利就业的保障。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对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比较少。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农民的就业能力,用工单位在招聘时也不太愿意招农民工。只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基本素质,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通过培训掌握专业技能可以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以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限在城乡的建筑、制造、餐饮等服务行业从事脏、累、苦的工作,而且报酬也比其他城市劳动力的低。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只要肯卖力气,能吃苦就可以工作。一些稍微需要一定技能的岗位,农民工就望而却步。所以“民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而非劳动力的总量供不应求。通过专业培训,农民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可以顺利胜任专业技术岗位。

最后,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基本素养,了解城市生活,让农民实现向城市的永久转移。农民长期生活在与城市较远的农村,所以乡土意识比较浓厚,对城市生活比较陌生。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又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生活节奏非常快的城市生活需要农民了解城市生活的现状,遵纪守法,提高基本素养,让他们尽快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同时,城市居民对进城农民多少有些偏见,这使得进城务工农民的移民心态十分突出,他们生活在城市却不为城市所认可,痛苦地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心理上有低人一等的被歧视感。培训能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加快转移速度。[2]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对农民及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农村人口非常多,实现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培训也必定有很多困难,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缺乏统一、规范、细致的统筹安排

我国现行的培训管理体制还是属于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办学格局,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涉及培训工作的部门有教育、劳动和就业保障、农业、财政等十多家部门。所以,经常出现重复培训现象,没有一个专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管理机构部门。这给农民造成学习和经费的压力。培训经费一般由政府下拨,但是政府的培训经费不足,有时培训经费不到位或拨付不及时、不畅通,满足不了农民培训的需求,造成有些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拿不到培训收入,影响了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影响了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这些都是因为政府没有精确的财政预算,缺乏规范、细致的经费管理体制。特别严重的问题是有些领导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不关心培训问题,不重视提高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对上级的政策法规研究不深入,工作不力,培训规模较小[3]。政府这样的管理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培训机构对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农民感到培训是一种负担。

(二)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较差,培训方式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教育培训供给增加,但是由于其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需要,培训机构的工作还有待加强。我国目前负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培训机构主要是政府的各部门和各地的职业院校以及用工单位。但这些培训机构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较差、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现在农民培训的教师一般多在乡镇学校中聘请,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的进修,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培训的需要。培训工作常常以会代训,搞形式主义走走过场;专门的职业培训院校又存在场地狭小、设施简陋、培训内容简单的问题,只能承担一些引导性、初级技能类的培训。这些与我国长期对职业教育关注不够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培训方式上,大多采用传统面对面的传授。虽然使农民能直观地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生动地向农民进行再传授知识。

(三)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培训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面对到城镇就业的农民渴望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但参加一些培训之后他们觉得培训效果不佳,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有些距离,学的东西用不上。所以农民对培训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培训内容稍有一些难度就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培训。很多农民的意识还停留在外出打工就是“下苦力、肯流汗”这个层面上,对先掏钱接受教育再上岗的培训模式还不能接受或者是没有能力接受,直接外出打工的多于先培训后外出打工的。这样的农民还是想找一份即时报酬少,但能卖力气、好就业的岗位。农民对专业技能水平与劳动者收入水平成正比的关系认识不够,在接受教育时,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培训费用和职业介绍交易费用望而却步,顾虑重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心理素质非常脆弱,他们参加就业培训的愿望也不迫切。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解决策略

(一)政府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统筹管理体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宣传工作

建立科学的农民培训管理体制是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体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培训,让农民学习本领、掌握技术,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对属于公益性的支出项目,各级财政要保证经费供给。农民培训作为让农民直接受益的公益性支出内容,应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在培训经费的来源上,应本着“中央出一点,地方配套一点,教育培训单位出一点,农民个人拿一点”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问题。政府应把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强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4]同时,政府要完善监督机制。对进行培训的各种培训机构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有效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府要利用各种农村会议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科技人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宣传,深入农村农户,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氛围。通过宣传,帮助农民打破保守观念、破除固守土地、温饱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扫清思想障碍。

(二)改善培训机构设施,多方面引进优秀培训人员,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提高培训效率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不仅是政府一方力量能进行的事情,必须依靠社会各界力量联合进行。培训机构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改善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专业培训人员,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机构必须按照农民受教育程度、培训需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分类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培训向市场接轨。培训师资在培训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机构要向全社会招聘全、兼职的优秀专业培训人员为农民提供优秀的师资队伍。现行的培训方式多以集中讲授、现场操作、录像观摩、经验交流、现身说法、以会代训的方法居多,学员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交流性、个性化显得不足。为了充分发挥学员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强的优势,帮助学员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变化、履行职责的水平,在改革和完善现行培训方式的同时,应重视参与式教学,创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采用互动方式的教学方法,构筑立体型的教学信息交流网络;运用实习、考察、诊断等行动式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5]。

(三)让农民深入认识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农民参加培训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培训投入和回报的相关关系。一定要让农民认识到通过培训掌握技能是增加就业、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随着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个人就业渠道转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学习科学文化和现代管理知识,掌握科学生产技术将成为农民的迫切需要。面对快节奏城市生活,面对企业的科学生产和经营方式,农民往往有一种心理压力,即茫然又自卑。这种心理状态阻碍了农民的自我发展,也对参加培训信心不足。因此,通过培训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引导和帮助他们择业、就业。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向外出务工人员传授城市生活常识、企业生产常识、权益保障常识等,让外出务工者懂得更多的东西,从心理上消除与外界的障碍,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吉教科文合字〔2006〕第51号

[1][5]刘乾瑜等.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2]兰芳.论教育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王小和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周玉兰等.关于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教育与培训的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

责任编辑:何岩

K306

B

1671-6531(2012)07-0001-02

文银花/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职员(吉林长春130032);孙中华/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吉林长春130032)。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