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的现实形态与价值取向

2012-08-15纪德奎赵晓静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6期
关键词:城乡学校文化

纪德奎,赵晓静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改变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1]可以说,城乡教育一体化追求的是城市和乡村教育在平等基础上的融合,城乡教育尊重差异,双向沟通、良性互动,实现均衡发展,以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学校教育发展不能仅停留在教育资源等硬件条件的改善,更应注重学校文化等软件的提升。本文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与乡村学校文化发展机理,考察当前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样态,尝试探讨其发展走势与价值取向。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与乡村学校文化发展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原则对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规定性

1.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平等性原则要求乡村学校首先应坚持教育的基础性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平等性原则要求“城乡学校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求与之相应的入学招生制度、教育条件标准(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必须以平等(均等、一样)为目标,确保城乡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教育起点、教育条件方面的无差别对待。”[2]因此,与城市学校一样,乡村学校首先应该坚持教育的基础性,为乡村每一位学生提供未来学习与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等。乡村学校通过传播城市主流文化,积极传授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让乡村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并学会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2.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差异性原则要求乡村学校文化突出乡土文化特性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差异性原则要求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要承认城乡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特点差异,尊重差异,彰显差异,鼓励城乡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特色发展、优势互补、整体提升”。[2]我国城乡教育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有其各自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积淀,因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而拥有不同的特性。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保持城乡教育各自优势和特色的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不等于城乡教育一样化。城乡之间天然的地域差异短期内不可能消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乡文化差异也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学校教学在传播优秀城市文化的同时,更要突出自身文化的特性,保持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继承和发扬乡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和乡村学校特色的多样化课程,使城乡文化在教学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3.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补偿性原则要求乡村学校加强与城市学校的沟通与交流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补偿性原则要求“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关注城乡间和学校间教育资源条件的差距,对落后地区、对薄弱学校、对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额外补偿;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对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与其他地区、学校、群体一视同仁还不够,应该多配置资源才公平,才能真正体现补偿的本意;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补偿的直接目的和主要目的是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均等化”。[2]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地域、交通等差异而形成了很大的教育差距,城市教育往往代表的是文化的发展方向,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科技发达、信息灵通;与之相比,乡村教育则资源相对欠缺,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而造成乡村学校获取信息困难。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要求从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兼顾的视角出发,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双向沟通与良性互动,具有优势的城市教育在教育资源配置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对乡村教育进行补偿,从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乡村学校文化发展进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联性

1.乡村学校文化发展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乡村学校是发展乡村教育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不同的命运与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表层竞争力是质量的竞争,而深层竞争力是文化的竞争。通过建设乡村学校文化,可以使乡村学校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办好乡村学校,发展好乡村教育,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最终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2.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程度制约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当前,乡村教育的现代化速度落后于城市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近年来乡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城乡教育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乡村学校教学文化成为制约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隐性因素,严重影响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建设乡村学校教学文化,可以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加速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均衡发展。

二、当前乡村学校教学文化的现实形态

通过对天津农村学校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结合相关研究,发现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已取得可喜成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开始汇集、碰撞,甚至发生冲突,使乡村学校文化的现实样态呈现多元性与复杂化。

(一)存在升学的意向追求与现实可能、片面教学与完整育人的矛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乡村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于一点:让学生考上大学,离开农村。相关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3484名乡村学生家长中,92.3%的家长最大期望是“子女毕业后升学”,在被调查的3584名乡村学生中,也有89.2%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的愿望是升学。[3]笔者在对某乡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访谈过程中,一位女孩说道:“我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对我毫无用处,像英语、数学和物理等,但我还是努力把它们学好,因为我知道我为什么学习:为了考大学,离开农村。”可见,这种升学主义价值取向仍然是当前乡村学校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而实际上,乡村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就全国整体水平而言,2005年高校入学率已达到22%,大中城市达到30%~40%,北京、上海达到60%以上,而广袤的乡村只有10%左右。从根本上说,乡村教育是围绕10%的孩子设计的,是精英教育,90%的人在陪10%的人读书。[4]。很多家长与学生,明知升学无望,但也不甘心放弃,形成了对升学的意向性追求大于考试的现实性的局面,无形中忽略了教育要培养完人的本真之意。因此,乡村学校文化处在升学的意向性与现实性、片面教学与完整育人的矛盾中。

(二)陷入移植城市现代文化与传承乡村传统价值的困境

与城市教育相比,乡村教育具有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也应该具有特殊性与多样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乡村教育仍然以升学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这决定了乡村学校在教学中以移植城市主流文化、远离乡村生活的城市化倾向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特点。乡村教育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都与乡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例如,笔者在对S乡初中的部分教师访谈过程中,有老师说道:“目前我们乡村中小学的教材无论在插图还是课文内容,都表现出一种城市生活的倾向,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相距甚远,导致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很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这使得一部分乡村学生既无法理解城市主流文化,又逐渐失去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而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城乡教育保持各自特色,要求乡村学校回归乡土,在移植城市主流文化的同时,更要传承传统乡村文化,重建乡村文化价值,培养乡村学生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不再把城市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唯一标杆。当前乡村学校注重城市主流文化而忽视乡村传统价值的现实与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存在脱节。

(三)面临“离乡脱农”与“留乡为农”的纠结

“离乡脱农”与“留乡为农”一直是乡村学校文化的两种价值取向,乡村学校文化也不断在二者之间钟摆。“离乡脱农”价值取向认为乡村学校教学应该为学生升学服务,培养离开乡村进入城市的人才。“留乡为农”价值取向认为乡村学校教学主要是培养新型农民,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并立志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富有乡土文化内涵的新型乡村人。这就要求乡村学校教育立足于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际,增强乡村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当前,受“离乡脱农”价值取向影响,许多进入城市大学接受教育的乡村学生不愿意再回到乡村,这使得投身于乡村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人越来越少,造成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条件,会有一大部分学生因为达不到升学标准而放弃学业,而这些学生往往学用分离,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属感,而城市生活又十分遥远,最终导致他们就业无门、创业无术,无法很好适应社会生活。当前乡村学校教学文化仍面临“离乡脱农”与“留乡为农”的纠结,不利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四)遭遇发展普通教育与提供职业技能的困惑

乡村学校既具有普通教育的属性,又兼具职业教育的职能。当前乡村教育基本是以发展普通教育为主体,而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缺乏联系。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来看,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渐增大,但教育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但在乡村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低,大部分乡村学生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贫困落后的乡村地区初中生升学率只有50%左右,有一半左右的乡村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便离开学校,有些乡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还比较严重。[5]此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让不少乡村学生意识到考大学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是他们更多地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由此看来,乡村学校单纯发展普通教育是不现实的,不能满足乡村学生的多元需要。东北师大课题组在全国十几个省的调查发现,约有9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职业意识、基本劳动技能、态度等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92%以上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小学、初中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意识、技能等方面素质的培养;80%以上的小学生和90%以上的农村初中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学校开设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6]因此,乡村学校教学应将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与乡村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盟,摆脱二者相互脱离的困境。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

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当前乡村学校文化的现实形态,乡村学校文化的建设要利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契机,重新确立其价值取向。

(一)提高乡村学生基础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我们公平地对待乡村教育,要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平来要求和发展乡村教育,使乡村学生拥有与城市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乡村学校文化首先要为提高乡村学生基础素质服务,培养合格公民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年提出了基础教育的目标,即人们为能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的生活与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7]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学校教学首先应通过积极传授现代社会主流科学文化知识,让乡村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乡村学生基本素质,使学生无论将来学业是否成功,无论“离农”还是“留农”,都能够适应生活的环境,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二)培养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区域会逐渐减少。但是,乡村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的存在,在一定的时期内必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8]这就要求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在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并吸收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同时,更要传承乡村几千年来形成的有价值的文化传统,消除学生的文化自卑心理,培养乡村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重建乡村文化的价值和尊严。有研究者指出,重建乡村学校文化,一是要有意识发掘、培植、提升目前还存留着的或者可能恢复的乡村文化种子,使其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扩大传统乡村文化生存的空间;二是建立合适的机制,鼓励文化下乡,以丰富和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9]培养乡村学生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是让学生通过文化濡化来培养乡村文化自觉意识,使乡村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自己所处的乡村生活世界,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生亲切感与自豪感。

(三)满足乡村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城乡教育各自保持、发展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具体到乡村学校来说,要求从乡村的实际出发,尊重乡村教育的特性,考虑到乡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为乡村儿童、青少年提供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教育服务,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农民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现实需要并不是唯一的,大体有三种,“一是升学,改变农民身份;二是掌握些文化知识,以应生活之需;三是学得一技之长,作为谋生的手段”[10]。因此,乡村学校教学文化在为提高学生基础素质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升学、就业及创业等多元化的需求做准备。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要实现这一价值取向,需要改革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上改变过去升学至上的应试教学目标,重新确立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保证实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要联系乡村实际,突出乡土特色,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沟通与融合,为乡村学生在提高基本素质的同时,或继续升学或选择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四)服务于城乡教育与文化共同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就是把城乡教育作为一个大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要就农村说农村,就城市说城市,要改变“城乡两策,重城抑乡”的思路,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总体思想,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的关联优势,使城乡资源共享,共赢共荣。[11]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不管是城市教育还是乡村教育,都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发展目标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培养合格公民。在这一点上,城乡没有差别,是一致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对立正逐步消解,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与新农村建设是并存的,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树立一体化思维,把城乡教育和乡村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乡村学校文化将价值取向定位在为城乡教育与文化共同发展服务上,承担为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共同培养人的任务,“建立新农村学习型学校社区,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和社区成员素质,”[12]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与文化一体化均衡发展。

[1]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2]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

[3]洪俊.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兼论农村教育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解飞厚.基础教育要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5]张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6]王景英.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模式与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2.

[7]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

[8]崔玉婷.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不同路向——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之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01.

[9]刘铁芳.乡土的逃离和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3.

[10]王本陆.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1]李广舜.国内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成果综述[J].地方财政研究,2006,(2).

[12]王鉴,杨鑫.“新农村学习型学校社区”项目实施评价——来自教师的声音[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

猜你喜欢

城乡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学校推介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