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人才需求与医学生就业取向的矛盾性分析
2012-08-15薛来兴
薛来兴
(福建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基层卫生人才需求与医学生就业取向的矛盾性分析
薛来兴
(福建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文章论述了基层卫生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取向偏差的矛盾,分析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及二者矛盾的实质,分别从政府,农村卫生事业,医科类院校及毕业生个人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医学生;基层卫生人才;就业取向
当前我国基层卫生人才较为匮乏且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困境,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校医学类毕业生加入到基层卫生事业建设的行列中,然而目前的现实矛盾是:在基层建设迫切需要医学人才的同时,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其就业取向的偏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因而,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与和谐发展,不但有助于人民健康及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缓解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具有重大意义.
1 医学生就业取向偏差成为制约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1.1 基层卫生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卫生人才的培养
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卫生人才是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基层地区卫生人才极度匮乏,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失衡,基层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主要呈现了以下问题:首先,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健康需求.其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人才职称比例结构失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低学历人员多,专业技术骨干少,医技人才紧缺,且专业知识与时代脱节,难以跟上卫生科技进步的步伐等现象,迫切需要引进高校的医学毕业生,为基层卫生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1.2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取向偏差使其就业形势更趋严峻
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取向偏差主要表现为就业期望值偏高和浓厚的区域观念及经济意识两方面,多数毕业生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切实际,就业目标定位于大城市,大医院,但目前大城市,大医院的就业门槛高,竞争激烈,人员已相对饱和,而基层的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却在逐年增加,基层更是为大批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出路,但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医院,甚至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早在2001年卫生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制定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为农村培养人才,到2015年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①.但直到当前引导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仍然面临困难.
2 基层卫生人才需求与医学生就业取向的矛盾实质
2.1 需方市场日益增长,而供方人才却无法充分就业的矛盾
二者的矛盾实质上亦是供需矛盾,它符合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难,以及不愿下基层的形势共性,也与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有关.一方面,当传统需方市场变得狭窄,而基层需方市场却不断放大时,供方人才本身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在人才数不断增长,而真正的需方市场却难以提供各种条件以满足供方市场.于是造成医学毕业生“下不来”,依然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甚至宁愿在大城市失业,也不去基层就业的情况. 2.2 基层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医学教育现状的矛盾
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药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正是基层对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与基层对卫生人才的要求不和谐主要表现在:
2.2.1 医学教育本身结构失调,造成卫生人才“下不去”
因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当前普遍存在重普通高等教育、轻高等职业教育的现象,过于追求毕业生学历层次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其就业期望就相应的提高,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去.而在职业教育中,真正为基层甚至农村服务的特色性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造成卫生人才“下不去”的现象.
2.2.2 基层现实环境及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文教化存在问题,造成卫生人才“留不住”
基层卫生事业的现实发展情况和就业环境使得毕业生难以留在基层;一些学校的办学思想注重为城市卫生事业建设发展服务,而偏离基层农村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也偏向在城市就业.另外,高校在对医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更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缺乏有效的工作方式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造成卫生人才“留不住”的情形.
2.2.3 医学教育的专业性及社会实践的缺乏,造成卫生人才“用不上”
由于医学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医科类院校对基层卫生人才状况、基层实用人才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基层就业市场的变化研究不够,许多医科院校在教学培养上更强调学科性、知识性和专业性,缺乏对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的充分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难以适应基层的发展需要,造成人才“用不上”的现象.
2.3 基层对人才的需求与社会就业条件及环境间的矛盾
基层就业环境及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医学毕业生对投身基层望而却步.另外,基层干部素质较低,“关系”网络复杂,公平竞争的意识有待加强,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程度也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熄灭了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热情.
3 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
3.1 就业期望落差
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但对医学毕业生的高成本教育及高学制学习的实际来说,这些政策的吸引力还难以与他们原有的就业期望相媲美,城乡差异的存在造成目前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不高,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及现实弊端,使基层提供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毕业生从内心里排斥到基层就业.再则,虽然有些毕业生愿意到农村锻炼,但却担心下去容易,上来难,加上有些政策落实的彻底性还不够,已经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传回很多负面信息,对其基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3.2 社会环境及就业心理偏差
社会舆论环境的不成熟及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偏差成为制约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的宣传导向是: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实际上,在很多医学毕业生眼中,基层就业没有成就感,甚至还会感到不光彩.一方面,城市的学生担心到基层就业会引来亲友的非议和家长的反对.另一方面,农村的学生本身就想通过教育能改变命运,离开基层,即使有学生愿意到农村去,若干年后要重返城市就业时需要付出的职业转换成本的高昂也令毕业生心存犹豫.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3.3 历史原因及毕业生对现实竞争估计不足
传统观念认为医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国家医药卫生系统的大中型医院和科研场所等,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各个医科类的院校也逐年扩招,大城市,大医院对毕业生的需求已趋近饱和.有些毕业生对现实竞争估计不足,就业准备和心理调适不够,仍然用老眼光来看待就业.另一些同学虽能认识到就业现实但依旧抱着依赖心理,盲目等待就业机会,而对眼前的基层就业机会视若无睹.
3.4 专业的特殊性及受教育的高成本
当前人们对医药及健康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医学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学科,加上医生这一职业的专业性强,受其他专业的冲击较小,就业形势比其他专业略好,使医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基层卫生人才匮乏缺少关注.另外,基于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医学毕业生的受教育成本较高,学习过程也较为辛苦,多数毕业生不愿意自己付出的努力换来的就是到基层就业,这在无形中也阻碍了医学生基层就业.
4 化解矛盾的现实理路
4.1 就国家和政府而言,应加大政策力度,吸引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
4.1.1 加大政策及舆论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但对教育年限长,成本高的医学生而言,目前的政策力度显然还不够,因而对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应更有针对性.在舆论宣传上,还应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医学生服务基层卫生事业创设积极的舆论环境
4.1.2 制定多项举措,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
政府应通过其宏观调控职能,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调整基层卫生人员的职称结构,禁止非卫生技术人员占用卫生技术岗位;提前定级,也可适当提高定级工资标准;在招生录取时,可招收定向生,或对那些志愿毕业后去农村服务的学生采取降低录取分数的措施;鼓励新生与当地卫生部门签订合同,享受相应的优惠条件,毕业后按合同就业,并科学设定服务年限.
4.2 就基层而言,应深化改革,改善就业环境
4.2.1 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以吸引人才
首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应认识到教育投入、人才投入对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步在基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配置好岗位,让毕业生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现卫生人才真正在基层扎根的目的.其次,应提高就业待遇,改善医疗设施及卫生人员的工作条件,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
4.2.2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应灵活机制,深化改革,畅通人才渠道
首先,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有前瞻性的人才观,不断加强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抓住高校扩招后医学毕业生充足的机会,积极储备各层次的人才,充分调动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健全符合基层卫生工作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加大基层卫生院的改革力度,进行人事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4.3 就医学生个人而言,应认清就业形势,调整期望值,树立新就业观
医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抛弃陈旧的就业观念,不能再一味的追求大医院,大城市,自觉地把大学生活同求职择业紧紧联系起来,早做就业准备,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甚至创业,把追求个人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做到最大限度的现实就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4.4 就医科类院校而言,应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4.4.1 加强毕业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医科类院校在有针对性的为基层卫生事业培养人才的同时,应加强毕业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引导医学类毕业生到农村去服务,为基层建设服务,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并对毕业生做心理疏导工作,通过爱国主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让他们真正有思想触动.
4.4.2 应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思想上应充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转变他们的择业观,加强学校对医学生就业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医学生.还应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如实地告诉学生目前就业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注 释:
①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J].中国卫生人才,2001(9):27
②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J].中国卫生人才,2001(9):27
〔1〕刘吉成,崔光成,等.新农村建设框架下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策略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卫生部网站,2011.
〔3〕黄小玲,曾首涛,等.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43.
〔4〕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
〔5〕李玲,陈秋霖.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6).
〔6〕潘晨光.中国人才前沿(NO.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
〔7〕方燕君,郑晓,等.医学生基层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8):617.
R 192
A
1673-260 X(2012)09-02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