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与文化发展的互动
2012-08-15马秀娟
马秀娟
(1.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与文化发展的互动
马秀娟
(1.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草原文化是草原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草原旅游业必须紧紧围绕草原文化这个核心内容进行开发,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强有力的吸引力.目前,内蒙古的很多草原旅游景区景点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外游客渴望领略大草原和了解草原文化真谛的愿望,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供给互不对称现象;内蒙古草原旅游业中的大多数景区景点以及很多旅游企业已经意识到草原文化对草原旅游业的重要价值,并对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的浅层开发现状表示不满意,他们有着深层开发的要求,渴望在文化和技术方面得到有效支持.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文化发展与草原旅游业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对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及文化互动的提出了自己建议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
1 前言
在“十五”还有“十一五”等阶段,内蒙古旅游业水平出现了迅猛的提高.景区规格、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旅游控制部门、基础设施持续健全.从全局方面而言,发展到全面提高时期.在“十二五”阶段国家经济非常关键的工作即为调整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和框架、效益彼此相符合,推动经济水平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保持一致,真正从发展过程内进行调整.在旅游业方面而言同样如此,当前旅游业在发展方面而言依旧保持在观光旅游水平.不过在消费需求方面而言,休闲旅游慢慢变作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国旅游业不仅从总体上面临着提升发展层次的必要,也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这对于内蒙古亦如此.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文化发展与草原旅游业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对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及文化互动的提出了自己建议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文化发展与草原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2.1 文化发展对草原旅游业的影响
草原文化还有文化遗存为旅游目标的关键构成环节,为特别关键的旅游资源.内蒙古政府编订产生了《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找到了旅游业未来的主要目标,战略安排还有经营关键.内蒙古旅游业慢慢从“观光旅游”开始朝“草原文化游”慢慢过渡,草原文化变作了内蒙古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项目慢慢变作旅游项目内的重要环节.草原文化自身突出的文化内涵能够从社会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推动其鲜明化、个性化水平能够不断提高,成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自身突出的地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关键的影响还有作用.草原文化为内蒙古旅游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为内蒙古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环节.
2.2 草原旅游业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2.1 是宣扬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旅游的发展要求深入挖掘本地本民族所特有的或之前实现其资源向资本转化的素材.由于旅游的推动,迫使去寻找发掘新的文化作为特殊产品.但是此深挖环节同样能够推动旅游业水平迅猛提高,还有保证民族文化推广普及.因为旅游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旅游地通常要将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当成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非常典型的即为东西乌珠穆沁的牧民牧户游,在生活过程中再次应用了传统的蒙古包,原来慢慢走向没落的传统手艺同样得到了重视.民族文化能够和当前旅游业实际标准保持一致,但是旅游业同样能够有效的利用当前突出的民族文化.
2.2.2 旅游业的发展是文化的展现
文化能够推动消费者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内蒙古方面来讲,能够推动本地居民产生认同感还有归属感.经过相关研究能够发现,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朝消费者表现本地区习俗.此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充分显示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归属感还有认同.旅游和文化的同补发展将同时给本地民族和游客都带来美学、精神的享受和受益.
2.3 草原旅游发展过程中蒙古族文化发展的滞后性
现阶段文化产业经营场所规模依旧比较低,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区范围而言,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的大型文化公司不是很多.文化行业工作者规模较低,从就业人口内所占比例仅仅能够达到0.5%.
另外,从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之内,将软件业、会展业、现干命传媒业当作关键的新兴文化产业水平比较低,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逐渐开始发展.将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当作关键的传统文化产业份额高于1/2.国有文化公司企事业单位还有产值实际份额过高,非公有制公司从文化产业内比例不是很高,从整体而言非常分散.文化产业安排不得当,资源浪费情况非常明显.
3 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及文化互动的建议策略
3.1 采用“政府+社区+牧民”构建模式
这个模式从整体而言能够保持科学有效.旅游合作社能够在门票收入之内划分相应的资金发放到居民手中.在以后的利润分配过程中应根据其股份进行分配.
关键收入渠道包括:门票收入、红利、劳动所得、经营特色项目等.旅游合作社(或旅游协会)主要保证牧民自身利益,从保持群众自身热情的过程中,了解其内心想法.政府主要为了进行政策性引导,科学合理的调派现有资源,给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经济水平迅猛提高.非常关键的一点为从科技角度提供辅助.
3.2 充分发掘内蒙古文化精髓
大力挖掘未被开发的文化资源,发展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利用内蒙古集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半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四种草原为一体和各地人文差异的典型特点,开发适合当地的文化项目.打破千篇一律的草原旅游项目及景点,开发吸引游客并且具有特色的新型的文化产品.2010年由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会组织演出大型实景音乐剧《阿拉腾·淘来》(景色的胡杨)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独有的胡杨林为演出场地,讲述了额济纳一胡杨林一土尔厄特人民的历史,打破了传统的文艺演出形式,用音乐剧的形式,表现当地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客.据统计,演职人员60名,共计演出20场,门票为280元一张,每场观众达400人左右.
3.3 宣传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特色
草原文化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内蒙古文化非常关键的构成环节.由于社会不断进步,草原文化开始朝旅游文化慢慢过渡.
草原文化慢慢变作了内蒙古和全球进行沟通交流的纽带.经过调查了解到,在民族文化有效挖掘之后,创造了可观的品牌效应.文化产业彼此影响这一突出性质同样给培养品牌奠定了基础,部分关键的文化品牌,彼此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3.4 构建文化与草原旅游的结合
3.4.1 蒙古族民俗、生产生活与草原旅游
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完美统一,推动可开发资源和可利用资源实现完美统一,推动文化产品和消费实现完美统一,推动文化产业和高新科技实现完美统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为非常关键的经营渠道,从未来一个阶段中,依旧为内蒙古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渠道,一定要强调双方实现完美统一.现阶段,双方实现完美统一的目标即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由于旅游慢慢出现转变,推动文化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形势非常乐观.但是文化旅游包括了不同步骤,可以产生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有效利用当前民族文化资源,大力营造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同时借助高新科技开展推广宣传工作,推动旅游业水平不断提高,推动草原文化变作发展旅游业的关键环节,另外能够依靠旅游业产生可观的消费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水平迅猛提高.从当前文化产业之内,必须保证文化产品制造和消费实现完美统一,方可推动文化市场正常运转.
3.4.2 实现社区与草原旅游的合作开发
合作为非常关键的渠道.营造合作组织为旅游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借助合作这一途径,合理调配当前现有资源推动旅游业水平提高为重要渠道.营造合作组织关系除了能够合理划分权责同时能够转变原有经营模式,积极调整框架.非常关键的一点为借助通力协作这一手段,创造可观的收益.
3.5 强化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覆盖面非常广,在人才方面标准非常苛刻.文化产业在人才方面标准为战略需求,可不可以实现需求为市场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力资本变作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为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环节.所以,一定要开展人才提升战略,推动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借助健全用人体系,给储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及影响.应提高人才储备水平,应当积极开展专业转变,营造旅游经济管理专业,大力储备高素质工作人员,应当合理借助现有的社会力量,在当前的旅游工作者开展培训.推动其他地区旅游工作者在内蒙古地区参与工作,应当编订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给工作者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避免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给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推动旅游业水平迅猛提高.同时,要充分利用自治区现有的旅游人才,为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奖励,并予以重用.建立培训基地,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型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师资力量,开设相关设计、经营、营销、市场管理等专业课程.努力培养一批文化产业,旅游业专门人才.本文对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及文化互动的提出了自己建议策略,认为应该:
(1)采用“政府+社区+牧民”构建模式;
(2)充分发掘内蒙古文化精髓;
(3)宣传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特色;
(4)构建文化与草原旅游的结合;
(5)强化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
4 结论
文化是内蒙古的第一品牌,是内蒙古最大的无形资源,是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内容.发展草原文化产业来丰富和发展旅游业,同时,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对草原文化的研究、挖掘、整合、保护、传承和弘扬产生能效应.本文对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及文化互动的提出了自己建议策略,认为应该:
(1)采用“政府+社区+牧民”构建模式;
(2)充分发掘内蒙古文化精髓;
(3)宣传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特色;
(4)构建文化与草原旅游的结合;
(5)强化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
〔1〕盖志毅.浅论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研究,2006(02).
〔2〕李建伟.论创意经济中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体现[J].经济论坛,2009(13).
〔3〕玉苗.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例[J].桂海论丛,2009(02).
〔4〕叶全良.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J].财贸经济,2002(02).
〔5〕包玉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7(04).
〔6〕马丹.内蒙古旅游业现状与发展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6).
F59
A
1673-260X(2012)09-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