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功力比赛品牌建设研究
2012-08-15巩东超
巩东超
(江苏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武术功力比赛品牌建设研究
巩东超
(江苏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注重品牌建设的目的是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武术功力比赛品牌建设应在注重核心能力培养,提高竞赛内容的品质和赛事管理流程的品质,推广赛事的使命,同时强调项目特点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宣传,吸引人们视线和争取更多的团体融入竞赛项目活动中来实现管理的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树立品牌.
武术功力比赛;品牌
1 武术功法运动与武术功力比赛
在对传统武术的深入思考并不懈努力地开发与整合中,武术功法运动诞生了.作为组合创新的一项体育运动形式,其项目构成朴实而有特色,简单而不乏内涵,每一项内容在特定的地区都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是传统武术比较有特色的、经典的基础素质训练方法的集成.在面临着竞技武术备受争议,传统武术后继无力的情况下,武术功法运动的推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传统武术的内容繁杂冗沓,其中有科学精妙的修炼方法,也有谶纬荒诞的不经之术,作为普通的爱好者难辨真伪,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部门召集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多方论证的前提下整合开发出传统武术中科学健康并且特色突出、简单易学的基础训练内容,形成武术功法运动形式推向社会,不仅充实丰富了武术的内容,更向社会提供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色彩鲜明的休闲健身方式.武术功力比赛是推动武术功法运动普及提高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比赛项目具备科学健康、特点突出、方法简明、观赏娱乐的基本原则要求,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参与,弘扬了武术精神,倡导了全民健身.3届全国武术功力比赛顺利进行,已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大赛设置的理念及其实践不仅展现了武术科研工作在现阶段取得的成就,更是呼应了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在普及与提高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艰辛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武术功力比赛与品牌的关系
武术功力比赛推动全面健身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绩效,在宏观面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也是历经风风雨雨,坎坷不断,诸多的细节方面还亟待改进,赛场的许多表现和管理层最初的设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离许多参赛选手的期望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是制约功力比赛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改进这些项目的表现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呢?N B A的发展提供了创意.这个最初就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团队,无意承担社会责任却建树了许多的社会功绩,迈克尔·乔丹和菲尔·奈特塑造了一种使体育项目成功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在前英属西印度群岛,篮球开始取代板球成为国球,特别是在人们最爱看电视的那些岛上.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社会地位较低的黑人接受了篮球,把篮球变成一种申明他们的阶层和种族骄傲的象征.历史学家阿兰·古特曼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他们的楷模是N B A,所以他们使用N B A球队和球员的名字,模仿N B A球员的动作.就这样,大不列颠帝国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就让位给了美国时代的篮球技术.”[1]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非常值得借鉴的案例,它不仅告诉我们追求经济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冲突,而且有着广泛的互动、互相促进,并且告诉我们,在经济效益的目标下,管理团队能够更多的考虑受众的需求,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推进项目合理科学地发展.在这一前提之下,从战略目标的角度,重视品牌建设,以品牌为主导,走品牌发展之路是武术功力比赛的科学发展途径.可以促使赛事与更多的人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使人们参与到有关功力赛事的一系列活动上来,进而提高赛事的价值,这样的品牌资源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对于赛事创造经济价值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功法运动的普及也至关重要.
3 武术功力比赛品牌建设策略
结合武术功力比赛的现状,其品牌建设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 注重核心能力培养,提高竞赛内容的品质
竞赛内容的品质对于赛事来说也即是核心能力,指向竞赛项目的设置是否具备特色,比赛是否激烈,能否扣人心弦持续吸引观众的眼球等等,这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从几届赛事表现情况来看,赛事在项目设置上有一定的吸引力,有些项目很吸引人,如击打能力组的比赛、克服重力组的比赛,如一指禅,一些参赛选手的表现能够震撼观众.但有些项目观众存有争议,如桩上徒搏,有学者认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趣味性较高;也有学者撰文指出,场面沉闷,观赏性不强;并指出对拧长杆演绎成拔河比赛,桩上徒搏不时如斗鸡一般.桩上徒搏项目创意于太极推手,从比赛现场来看,参赛选手练过太极拳的人似乎不多,难得能欣赏到相搏中太极的韵味.这些都是影响赛事品质的不利因素,需要及时改进.如加赛太极拳或者梅花桩的表演等等,将真正符合这种项目要求的特定的人群选拔出来.作为传统武术功力技能的竞赛,脱颖而出的选手一定要符合观众对传统武术的感受,决不能是一些身大力不亏的人随便练上两天就来参赛而后以力胜出,投机取巧容易蔓延,赛事一定要把握最初的目标,如果夺冠的选手对传统武术有较深入的认识,并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展示的不仅是选手的品质,也是赛事的品质.这是品牌树立的最基本层面.战略点燃希望,细节决定成败,及时地改进每一个有问题的细节其实正是在培养赛事的核心能力.
3.2 提高赛事管理流程的品质
赛事管理流程包括对场地器材的安排,协办方负责的内容落实,裁判员执法的公正性等等一系列方面.其实这些都是常规的管理活动,也是管理层时常关注的内容,似乎没有必要再进行这方面的讨论.但往往最平常的地方最容易出现疏忽,最容易产生漏洞,并由于这方面工作的琐碎,或者协办方大赛工作经验的不足,失误从未杜绝.前几届比赛中反映出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有关的一些文章中或是论坛的帖子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一些选手和观众发出的质疑与不平,虽然是众口难调,虽然一些是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但进一步增进管理流程的制度化,增强处理细节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这方面不和谐的声音,不和谐声音的减少也是在印证着赛事品质的提高,这方面声音的积累是对赛事的诋毁,是对品牌的弱化.从管理求效益,目前的效益就是赛事的美誉度,群众的支持度、满意度,应该时时刻刻小心谨慎地积累这样的无形的资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我们努力去寻找何种创意能够有效地促进赛事迅速发展的时候,也许回过头来认真的改进和设计细微处的管理,尽可能地避免偶然失误发生时,会发现迅速地提高了效益.把提高赛事管理流程的品质作为品牌建设重要的一环来对待非常的必要.
3.3 推广赛事的使命,同时强调项目特点
赛事的使命也是赛事需要弘扬的精神,是赛事需要表达的文化旋律,是赛事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我们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全面健身可以作为赛事的文化精神,类同于企业文化一样,表达了生存的意义.这样的理念和当前的任务相结合,深入广泛宣传,能够有效地加强关系利益人的信心,这里的关系利益人指所有的与赛事有联系的人,包括观众、运动员、赞助商和工作人员等等.帮助赛事建立起一个鲜明的形象,其影响力会大大增加.如果不这么做,不管赛事如何成功,只能留给大众片面的印象:它只是一场比赛或者娱乐活动而已.且在一切的活动中都要秉承和宣扬这样的理念,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让功利之争显得渺小,输与赢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过程,不再是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阐述竞赛项目的特色,推广竞赛项目,让更多的人们参与进来,科学训练,循序渐进,会产生更多的兴趣和热忱.任务和使命相结合,既升华了赛事也推广了赛事,形成品牌的支柱力量.这样的主旨需要不时的强化,需要深刻在每一个利益关系人的心中.
3.4 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宣传,吸引人们视线
宣传赛事是扩大知名度的最直接的方法.武术功力大赛作为全国性的比赛,并且新奇的竞赛内容的推出,吸引了一些媒体关注.这是有利的传播条件,但是相对来说,范围还是较窄,还可以有意识地进一步扩展途径,采取主动与媒体接触的方式,扩大宣传的范围,宣扬大赛的理念,尽可能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这本身就是赛事事件带来的附加价值,只是需要进一步开发潜力,深度利用.发布包含强而有力主题的经过设计的信息,将品牌理念深植于关系利益人心中,而不是任由媒体随意评价,媒体发表的有益信息可以培育品牌,而不利信息则有损品牌,管理层在调整和改进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时的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的同时,这些负面的信息尽可能地在内部消化,或者只是在专业层面公布,对于没有太多武术方面的知识的一般受众来说,第一次接触到武术功力大赛就了解到负面信息,不利于吸引他们跟进关注,他们不在乎什么原因导致的,他们只在乎令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持续不断地宣扬赛事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注重赛事品牌的大众性,提高大众对品牌的认知,这是树立品牌的必经之路.
3.5 争取更多的团体融入竞赛项目活动中来
通过赛事的宣扬来普及功法运动,通过功法运动的普及进一步推进赛事提高,这二者是互动的,每一方的发展都有来自对方的动力,虽然存在一定的悖论,但不论哪一方发展都会带动另一方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大赛能够吸引一些民间团体和高校团体参与竞技,已形成一定的受众层面,对赛事的发展和对功法运动的普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说来,范围还是较小,还需要加强对潜在参与团体的心理因素研究,提供尽可能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条件,如对于水平较高的参赛队伍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具有一定水平的民间参赛队伍提供一定资金扶持等,创造出吸引这些团体参赛的动因.因为相对于个人来讲,团体参与的热情和实施的条件更充分一些,当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潜在团体都被发动起来的时候,不经意间新的潜在力量又会诞生,生生不息,赛事就如被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明星一样,形成很好的市场开发氛围.把赛事当作为了一种文化,一种事业,一种艺术而坚忍不拔地发展过程之中,经济效益会相伴而来.这是品牌的力量.
4 结论
也许是殊途同归吧,为了经济利益而奋斗的企业发展到顶峰的状态时,展现的是文化艺术和事业的辉煌,而为了文化艺术和人类的基本需求奋斗的事业到达一定的层面时,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满仓.建议武术功力大赛着力塑造品牌的努力,是为了维护传统文化的传承,承担的是历史责任.看似倾向于经济利益的举措,执着的是管理的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品牌至尊,为的是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这种价值,体现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汤姆?邓肯教授对于品牌建设提出了他的建议:“品牌资产是一项多元功能下的产物,它是所有与品牌有关的沟通信息的结晶.要建立品牌关系,要先了解整体品牌所说的每一句话与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于所有接触点传达出的讯息要加以监控,看它们是否与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一致.”[2]我们对于武术功力大赛赛事品牌建设的设计一样遵循这样的方针并希望达到这样的目标:理念为先,整体一致,决胜细节.
〔1〕沃尔特·拉菲伯.迈克尔·乔丹和新全球经济[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6.
〔2〕汤姆·邓肯,等.品牌至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4.Vol.28No.9 Sep.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第28卷第9期(上)2012年9月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其移动网络信息服务和电子书服务系统已逐步扩展到3G 移动通讯和自动检索、阅读领域,极大的促进了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此相适应,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1 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概述
1.1 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概念
所谓图书馆移动应用与电子书服务模式,是指图书馆运用现代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移动通讯方式为手段,以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MP5等可移动终端设备为对象,将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以电子书等形式从图书馆的信息平台推送到可移动终端设备上,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科技查新、阅读等各类信息资源服务的新的文献资源服务模式.
1.2 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特点
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上具有主动性、多样性、便捷性、个性化、大容量、费用低廉、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能够更好的为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提供新颖、及时、便捷、全面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是当前各个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建设和采用的新的模式.
2 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系统平台开发和维护技术欠缺
2.1.1 开发、维护该服务模式的系统技术手段缺乏.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是伴随因特网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文献信息资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技术原理和依托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网络推送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等前沿和高新科技[1].这些技术的应用存在于该模式及其技术平台的开发、维护、应用、服务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技术应用情况不同,而且每种技术涉及的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各高校馆在打造和维护、应用该模式时,技术手段显得相对不足,服务模式依托的技术平台和系统的技术支撑显得相对落后.
2.1.2 显示技术问题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推广的重要瓶颈[2].电子图书最大的弱点在于其本身的质感与传统书本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长时间观看电子书易使读者眼睛疲劳,电子书不适长时间阅读.现在通常使用的LCD显示技术,在对比度、亮度、解析度方面仍远不如纸张印刷的效果来的好来的明显.作为终端接收设备的重要技术之一的显示技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读者的消费兴趣,可以说,电子书的易读性将左右移动-电子书模式发展的成败,而显示器技术则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2.2 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标准存在问题
oEBF(OpeneBookForum)和EBx(TheEleetronic-BookExehange)WorkingGroup是目前电子书标准的制定有两大主流组织,OEBF被认为是现今影响较大的电子书组织.双方对电子书的标准持有不同看法,经过多年的合作和磨合,两个组织为原本混乱而又意见不统一的的电子书产业带来了相对统一的格式标准.在实践中,移动-电子书出现为广大读者获得书籍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的途径,使读者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可以根据需
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探析
邵志超(安徽工程大学 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本文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点,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应用与电子书服务;问题;对策
131
--要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家著名的电子书服务提供商,例如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电子图书、博库电子书等.在这些商家开发的各类阅读器中,每一种阅读器只能阅读其特定格式的电子书,读者必须根据不同电子书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下载并安装相应的阅读软件,否则将难以看到下载的文字或者下载失败.因此,要想更好的推广移动-电子书服务,标准问题将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2.3 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技术支撑
移动-电子书发展存在着一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瓶颈,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技术支撑.电子书的前景看似无限光明.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新出版的电子书加密软件时常遭到黑客破解,盗版小说常被公开在互联网上随意散布.这给移动-电子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移动-电子书被侵犯知识产权的主要做法是:被复制和散布.相较于传统书籍的繁琐过程,移动-电子书只需经过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轻易地复制成千上万份,并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数字化的内容容易被复制、被传播,原有的作者无法在既有的版权架构底下受到保障.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解决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整体的技术措施[3].
3 完善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对策
3.1 加强技术引进和培训,完善技术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作为图书馆应用热门技术之一,应该在图书馆大力推广,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的服务.为了克服该模式技术含量带来的应用上的困难,应该积极引进相应的技术人才并不断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应该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网络推送技术、显示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等前沿和高新科技作为图书馆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不断加大服务模式平台的技术建设和维护、服务,为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
3.2 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适宜的移动-电子书标准
当前的移动-电子书服务市场尚未成熟,对标准统一的需求还不那么迫切.高校图书馆应在国家主管机关的统一协调下积极探索与相关厂商联合,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积极开发本校、本馆的电子阅读器或相关兼容技术,特别是核心芯片技术和电子显示技术,使电子图书的页面尽可能清晰,特别注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显示技术.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移动-电子书服务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电子书标准的发展方向,尤其要注意国际著名图书馆对电子书标准制定的态度和发展动向,尽快制定和出台电子图书的国家标准,使不同阅读器能够彼此兼容,在技术上实现优势互补.
3.3 采取技术措施保护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知识产权的安全
针对高校图书馆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收到侵犯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采取如下具体而积极措施,为保护移动-电子书服务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4]:(1)设置口令技术.对移动-电子书服务模式的客户采用权限设置,结合用户设置用户权限口令,保护合法用户使用权限范围内的信息,以保护系统中各个计算机中的个人保密和著作权信息.(2)水印加密技术.这是一种可以保护版权和认证来源及完整性的新技术,将版权信息通过数字水印系统加密隐藏在合法文本中,人们无法从表面感知水印,用户只能在显示器上阅读,一旦该文本被复制,则有关版权信息的水印在文本中明显显示,无法正常阅读,要想正常阅读复制的文本,只有向作者申请.(3)使用客户认证技术(CA).用户通过版权控制机构申请获得CA证书,如果该用户利用CA进行非法复制,CA机构将在计算机范畴外进行调查和起诉,同时设置自动计费软件,将信息使用费用自动计人使用者在该系统的网站中设置的帐户里.
——————————
参考文献:
〔1〕翟明明.移动定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技术,2009(2).
〔2〕〔3〕王启云.电子书发展的瓶颈与前景[J].情报科学,2003(04).
〔4〕王阳.论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及数字版权管理
[J].新世纪图书馆,2006(1).
132
G 852
A 文章编号:1673-260 X(2012)09-0075-02
A
1673-260X(2012)09-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