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需求与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2012-08-15赫丹
赫 丹
学生就业需求与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赫 丹
本文从学生就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出发,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现象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学生就业需求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策略。
就业需求;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内容;培养策略
随着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传播通讯技术的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流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已经成为回避不了的现实(贾玉新,1997: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从一个比较封闭的国家成为一个与国际社会有广泛联系的国家,与国外不同文化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和其它各种社会生活领域。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都必须学会、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学生基于就业需求的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现象及其重要性
去不同国家进行商务旅行,日程安排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尽量避开你所去国家的节假日,因为在节假日,人们是不做生意的。在意大利,上门推销产品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认为当一个妇女独自在家,有人上门推销是不能够被接受的。中东和拉美国家的商务谈判人员喜欢和对手近距离对话,而美国人和对手谈判时则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事国际商务的人员应该掌握文化差异,不至于因信息传递不畅,而导致毫无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给双方带来损失。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三项: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非语言交际方面的。
(一)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差异
价值观和审美观不同,导致人格取向各异。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方文化价值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和重实用。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西方文化价值取向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例如:“Everyman is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命运自己设计);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等。这些语词都是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和个人意志的。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如:中国人结婚时,新娘都穿红色衣服,西方新娘都穿白色婚纱。以上例子表明,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交际。中西方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词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应充分考虑所用语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语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二)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差异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言学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陈述、询问、命令、邀请、警告、宣判、道歉、祝贺、感谢、赞叹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作为语言学的一般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之中。言语行为受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言语行为的表现,使言语行为的表现多样化,并导致交际的形式出现差异。言语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表现了语言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一个协调过程。
(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差异
非语言文化交际之体态语言方面的表达差异。这个环节主要从握手礼节、目光交流、手势表达、面部表情四个方面展开。握手要有力,握手时要微笑地注视对方的眼睛,不能心不在焉。在介绍目光交流时,要使用“目光停留三角区”的技巧能够使交流者感到自然放松。另外,手势语作为重要的无声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同一种手势表达的意思可能大体相同或相近,也可能截然相反,因此要慎用手势,并且在重要场合尽量避免用手势。比如在中国翘拇指表示赞扬、肯定,而在韩国则表示手掌、父亲;OK的手势在美国表示没问题,而在日本表示钱,在中东则表示同性恋。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主要内容
大学英语教材本身渗透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要使这一部分内容得到充分利用,就要靠教师有意识地、认真地进行挖掘。根据《英美文化辞典》,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衣食住行方面:包括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 and dinner/supper)、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茶休(tea break/coffee break)、快餐店(fast-food restaurant)、酒馆(pub)、小费(tips)、庭院购物(yard sale)、养儿育女(child-bearing)等。社交往来方面:包括问候与道别、致谢与致歉、称赞及其回应、邀请及其答复、介绍、称谓语、姓名、话题、约会与拜访、送礼、禁忌语和委婉语等。文学典故方面:包括戈尔迪结(Gordian Knot)、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诺亚方舟(Noah's Ark)、通天塔(The Tower of Babel)、特洛伊木马(The Wooden Horse of Troy)、大力神海格力斯(Hercules)、阿基利斯脚踵(Achilles’Heel)、拉撒路(Lazarus)、扑剑而亡(To Fall on One'sSword)等。文化词汇方面: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idealism and materialism)、政治和宣传(politicsand propaganda)、知识分子和农民(intellectual and peasant)、龙和凤凰(dragon and phoenix)、狮子和狗(lion and dog)、孔雀和蝙蝠(peacock and bat)、猫头鹰(owl)、嬉皮士(Hippie)、雅皮士(Yuppie)等。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方面:包括生日、婚礼、丧礼、复活节、万圣节前夕、感恩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新年等。价值观念方面:包括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自立精神和自我实现(self-reliance and self-achievement)、隐私(privacy)、平等和友谊(equality and friendship)、乐观主义(optimism)、多元主义(pluralism)、女权主义(feminism)、实用主义(pragmatism)、竞争(competition)、效率(efficiency)等。宗教习俗方面:包括基督徒的日常宗教活动、教堂建筑、圣母玛利亚(St.Mary)、十字架(the cross)、《圣经》(The Bible)、基督教(基本教义、起源、基本礼仪、节日、音乐、美术)等。非语言交际方面:包括颜色、体态语、身势、亲吻和拥抱、女士优先、时间信息、领地观念等。
三、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大学英语教材的设计
要使英语教学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重心不应当放在把本族人的思想和价值作为教学模式,而应当注重设计一些文化上中立、非大民族或是优等民族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使之既不趋于母语或本土文化上的沙文主义,也没有本民族中心论的狭隘观,不盲目崇拜目标语文化,使学生在自由运用目标语的同时获得一种升华,同时超越本土和目标语的狭隘界限。培养学生既了解又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元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审视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双文化的新时代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层面上,学生就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更正一个误区:只让学生读西方的文本(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和各色杂志等),其结果只接触了西方意识,而忽视了用英语表达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应加强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若能把英语老师分批分次地送往英语国家进行文化之旅,则能使教师获得宝贵的亲身体验,课堂讲授有了身临其境就会更加生动形象。
(三)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同语言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也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比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我们不习惯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四)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目前,大学英语实行大班教学,课时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要引导学生阅读体现西方文化的历史故事、童话寓言、英语幽默等,从中汲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此外,应大力提倡英语校园文化,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阅读大赛、英语背诵大赛、英语晚会、英语月、英语角等活动,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五)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比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影像制品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课文阅读、口语训练和词汇层面的跨文化教学,而且要注重中西文化节日、宗教习俗与典故的渗透;定期举办英汉语言及文化对比讲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还必须学习文化。学习外语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语的文化,而是从母语文化背景出发来进行哪怕是最简单的交际,那么说的外语即使语音语调正确,语法规范,词汇搭配无误,表达也流利,但对方听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这样还是达不到交际目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面对60年来最严重的环球金融危机,各国普遍关注经济的振兴和大学生就业。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一种立足于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李静涵.浅谈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商务英语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31.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2)04-0032-02
赫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辽宁大连11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