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2012-08-15闫佳男
闫佳男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闫佳男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中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着积极因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化转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探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路径
实现现代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代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及价值观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领航作用,是政治进步的助推器。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实环境决定了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然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变绝非易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现代化的理念是西方引进的,我国现代化真正发展的时间也不长。因此,探索出可行的路径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概述
提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就必然涉及传统、文化和政治文化。三者密不可分,但又不是机械的结合。
《现代汉语词典》对“传统”的解释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1]文化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广义的解释,把文化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解释,将文化理解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积淀。关于政治文化,阿尔蒙德有一个非常简洁的定义:“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2]他把政治文化分成三部分:认识、感情和价值评价。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涵义,各家在不同层面上研究、叙述表达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基本一致的认识是它的主体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徐大同认为是以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为基础的,以王权为核心,为王权服务的伦常、重民、务实的政治文化。[3]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西方政治文化不同的文化范式。世代相续的政治运行机制和积淀下来的社会政治心理,以及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社会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尽管随着专制政治体制的消亡而衰落,但其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心理等作为一种传统遗留下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性,既要认识到它与现代化碰撞对立的必然性,又要看到两者在某些层面的融合性,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因素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存在的积极因素已沉淀为民族传统,推动着现代化的发展。首先,民族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现代化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其次,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能促进现代化的进程,任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都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再次,民族文化传统也是现代化的动力和源泉,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无不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动力和杠杆。因此,现代化并不排斥传统,只有汲取和充分利用传统中积极的因素,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现代化的实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的基础上的臣民心理、权力本位、人治观念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则相当地匮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这些消极负面因素已经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步履蹒跚。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指要实现从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过渡,要在原有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同时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合本国本民族社会发展的政治文化形态,同时这种政治文化形态又体现着现代国家的核心价值观。[4]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与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相对应的民主文化或者公民文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变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其分散性、保守性和自我封闭性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专制主义的温床。而市场经济则是以自由、民主、平等为主要核心价值的现代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结构的分化,促使社会结构从传统的全能主义国家、政治一元化的社会向结构分化的现代社会转变。公民社会是非政府的和政府相对应的民间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变为有限政府,这就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独立的、制度性的空间和保障。
市场经济有助于塑造公民自主性。公民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是公民政治文化的主要理念之一。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和竞争经济,其发展结果是经济力量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增强。市场经济是一个平等的经济,每个市场主体在经济契约面前都是平等的,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血缘、门第、等级在市场经济中是不管用的,所以,市场经济在冲击旧的政治文化观念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长期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就会逐渐深入人心,与这些理念相对立的不平等、不自由、人格依附的观念必然被人们抛弃。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是公民意识的培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公民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公民意识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是政治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和动力。公民意识作为民主政治的观念反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思想基石。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变的保障是建立现代政治制度
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定的政治文化维系着特定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同样,政治文化也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障。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植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受到专制制度的保障和引导,反过来又维系了专制制度的良好运作。现代社会的民主文化同样是与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民主制度可以有效地为民主文化创建一个理想的实现环境,使人们在思想和心理层面接受民主文化,进而认同民主制度。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化的变革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双轨并进。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可行性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正在迅速生长。为促进包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在内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为此,首先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真正完成其从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强制干预向宏观调控、协调服务转变,完成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其次,要以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市场法规,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创建法制经济、信用经济。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变革包含政治心理的变革和政治思想的变革,这就需要用现代科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进行解剖,在此基础上,对公民进行广泛和普遍的现代政治文化教育,通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摈弃重视少数权威而忽视大众参与、重视宗法等级而忽视个人平等、重视群体和谐而忽视个体利益的政治心理,革除专制主义、集权主义及由此衍生出的官僚主义、人治主义的政治思想,牢固树立民主与法治的观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具体来说,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以社区、乡村为单位,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培育普通民众的民主政治心理、政治观念和参政议政能力,努力营造开放开明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二,以政治组织、党校、行政学院为载体,着力培养党的干部、政府官员的政治思想文明,使他们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观念变革的表率和典范。第三,以家庭、学校为主要场所,加强对青少年的公民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观念。
3.加快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首先,改革和完善执政党制度,包括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干部制度。其次,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特别是加强和完善人民对人民代表的监督制约制度以及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人事监督和自身监督制约等制度。再次,改革和完善政府机构管理体制,实行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加强权力监控制度建设等。
四、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局面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百年徘徊之后终于找到了更为切合的契机和现实依据。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平、民主、法治、竞争、参与等观念深入人心,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人们不再盲目崇拜、畏惧权威,而是能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较为积极地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和参与政治活动。
当然,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固有的稳定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中国只有在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把握政治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推动整个政治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1]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组.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4.
[2]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3]马德普,高健.中西文化论丛(第1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7~20.
[4]刘姌.浅论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意义[J].黑河学刊,2009,(9).
责任编辑:贺春健
A821
A
1671-6531(2012)04-0012-02
闫佳男/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北京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