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成因及策略研究
2012-08-15杨桂梅
杨桂梅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成因及策略研究
杨桂梅
从女大学生心理的角度分析在就业中存在的 “角色选择”带来的矛盾心理、就业竞争引发的自卑心理、期望过高造成的攀比心理、就业受挫产生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导致的依赖心理的各种心理困惑成因,可以对解决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和作法进行探究。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
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原因分析
(一)“角色选择”带来的矛盾心理
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面临着人生一次新的重大抉择,在多种就业机会面前犹豫不定,顾虑重重,陷入到无法选择的困惑之中。对于刚找工作的女大学生来说,什么工作都可以,但是总想挑选一个最好的,因此,很难做出选择。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有的想尽早进入社会,以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有的还想继续深造学习考研究生,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有的想找一个经济收入高又相对稳定、工作环境舒适又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岗位。所以“角色困难”带来的矛盾心理是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就业竞争引发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上的态度体验[1]。表现为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或品质评价偏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是自我情绪的一种体验形式。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有个别女大学生因着装和相貌不如人,而不敢正视自己。尤其是来自父母离异家庭和边远贫困山区的女大学生,极易出现自卑心理而缺乏就业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不能主动抓住就业机遇的心理准备,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显得多疑而特别敏感,面对用人单位时会出现心理紧张、胆怯、语无伦次的情况,导致不能向用人单位全面地表现自己的才艺和实际能力。这些女大学生一旦在就业竞争中落选,引发的自卑心理就会更加“变本加厉”。
(三)期望过高造成的攀比心理
近年来,据中国教育网调查资料统计,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997年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为37.32%,2005年达到了47.08%。[2]女大学生走进高校学习的数量不断增长,社会上提供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却缓慢增长,这与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形成了矛盾。由于社会上提供给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高层次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女大学生数量增加的需要,会有一部分女大学生要到低层次岗位就业。如果女大学生把就业标准一直定位在高层次岗位上,就会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从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看,有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我学习成绩好,专业技能强,获得的荣誉证书多,自身的气质好,服饰比较时尚以及素质条件比较优越,就应该走进事业单位、中外合资企业、大机关捧到梦寐以求的“金饭碗”。持这种心理的女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从而造成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攀比心理,往往以想象代替现实,致使自己择业的标准与现实生活形成很大的反差。由于女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不能冷静与理性地分析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没有认真地思考过现实就业的困难。到头来这种期望过高造成的攀比心理会使自己在就业中受挫。
(四)就业受挫产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个人对环境即将发生的变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并为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引起的担忧情绪[3]。常态的心理紧张能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加以及时调整和排除,就可能致使心理、言语和行为上的失常。即将毕业离开学校的女大学生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四年过得太快,还没学什么,就毕业了,工作又难找”等等。如果这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受挫,极易产生浮躁、猜疑、忧愁等不适的反应,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五)缺乏自信导致的依赖心理
毕业之前的一些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表现出松懈、涣散的态度,等待和观望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自己就业的关注程度:一种是无意识的效仿和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是通过自己理性分析现实的就业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就业选择,而是见其他同学去大都市自己也跟着瞎凑热闹,缺乏自信和独立的见解;另一种是依赖政策和父母,女大学生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对政策和家庭有一种明显的依赖倾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波动过大,选择就业或到大城市,或留到父母身边,不愿意到交通闭塞、经济和文化落后,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工作,在就业中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以致影响自身就业。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策略
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困惑是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的结果。女大学生内因是指个人心理健康意识的强弱,智力、思维、特殊能力的高低,以及兴趣、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的认识等。外在因素是指就业环境机制的合理程度,运气、个人气质、性格、个人基本需求的满足与否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心理困惑问题,一方面要求女大学生加强心理修养,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就业引导、指导和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切实改变诱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
(一)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不断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1.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正处在青春期成长阶段的女大学生,不论是从身体条件,还是行为规范,还是个人情绪、情感等心理上的表现形式也处在上下波动的变化中。由于大多数女性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经历,从小就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更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练,逐渐形成了心理不成熟。因此,对新时期女大学生从情感、行为到理智要进行传统的道德文化学习。
2.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作为新时期的女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及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把新时期城乡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视为自己成长成才的条件,无疑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首要要素之一。总之,女毕业生拥有自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是择业的关键,即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也能保持旺盛的情绪和意志,在遇到不顺和挫折时能正确调整心态,并仔细查找失败原因和总结经验教训后去迎接新的挑战。
3.训练不气馁、不放弃的毅力。毅力是女大学生为达到预定的就业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行动。在就业中遇到困难时,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永不放弃的毅力是女大学生具备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困难和失败时要有知难而进的决心。如果女大学生意志薄弱,不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面对困难总想绕着走,丧失自信心,是无法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的,也是当代女大学生不合格的表现。总之,不气馁、不放弃的毅力是新时期女大学生就业时必须具备的品质。
4.不断提高女大学生适应社会就业竞争能力。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她们在多年学习生涯中积累的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和体现自身价值的能力[4]。女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练就良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参加活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女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就业竞争中,才能全面地展示自我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改善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培养女大学生树立就业自信心。以女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为基础,以自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突破口,学校一方面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学好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生活阅历,练就适应社会需求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指导她们随时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就业动态,树立敢于迎接挑战、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宽容和豁达的胸怀,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削减在就业竞争中紧张感,消除心理困惑。
2.悉心关怀,构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中心。从高校实际出发,悉心关心女大学生的成长,加强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建立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及时掌握和排解她们就业心理压力带来的困惑,帮助女大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优化女大学生成才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开展双学位教育,并结合地方城乡一体化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和市场变化进行专业调整和转化,促进活学活用。高校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给女大学生创造在校期间走进社区、企业、农村等社会实践的大舞台,逐步实现强基础、宽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思路,为基层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也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心理依靠,缓减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从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看,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约占30-40%[5]。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讲和咨询,帮助她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就业环境,保持心理健康。第三方面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开设考研辅导、咨询、答疑和解惑的专题讲座,帮助女大学生创造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3.扩展就业渠道,规范女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从整个社会出发,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和完善措施,改变和消除对女性大学生用人观念,提高女大学生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女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就业机制。高校要积极配合社会各界注重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家长要协助和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就业竞争激烈或用人单位期望值过高给女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首先要扩展女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渠道,开导女大学生。进社区、考村官和自主创业等是解决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级人民政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城乡一体化建设、街道社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广泛吸纳女大学生就业。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女大学生就业政策,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社会保障,进一步规范女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建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监管机构,高校要有针对性的联系用人单位来校举办现场就业招聘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互动平台,更好地为女大学生服务。
[1]李玉运,贾治辉.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2]郑静.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6.
[3]刘天,贾妮燕.儒家道德教育对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4]周长群,王立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5]姚美红.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不适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教育探索,2006.1.
责任编辑:郭一鹤
G473.8
B
1671-6531(2012)04-0007-02
杨桂梅/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助理研究员(四川达州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