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免费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

2012-08-15王子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职业技能免费

王子刚

构建免费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

王子刚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免费师范生培养成为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理想教育之外,积极探索满足免费师范生内在现实需求和职业发展定位的教师技能培养模式。立足一线辅导员视角,以实证研究为手段,将学研水平训练、教育实践训练、教学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训练贯穿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是对免费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的途径。

免费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

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题为《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免费师范生教育是全国高师院校已经或即将面对的一项长期艰巨且富有挑战性的重要任务。

免费师范生群体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而具有鲜明的本质属性,它既是传统师范教育的延续,也是创新。应该说,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体验,这既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养成培养模式的缺陷,也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适应期,同时可合理整合教师教育的配套资源,做到培训资源间的优势互补。[1]这是开展免费师范生教学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东北师范大学在首届免费师范生入学之前便针对其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专项教育方案,并逐步将其纳入了全校师范生培养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欲在此基础上,结合院系具体工作实证,从免费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方面,对新时期免费师范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进一步的探索。

一、强化免费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德能合一”是衡量优秀免费师范生的重要标准,同时具备崇高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优秀教师是引导师范生成才的主要途径。这里的“德”是指职业理想,是促使免费师范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的前提;“能”是指职业技能,是帮助免费师范生善于从教的基础。作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关系。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教师素质的具体体现,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训练形成、巩固下来的迅速、准确、流畅、熟练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应用性等特点,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2]从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超过90%的学生赴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一线任教,他们承担着改善落后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所以,强化免费师范生群体的职业技能培养,使其更好的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免费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

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科学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职业素质提升活动,它所涵盖的具体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免费师范生群体的自身需求,同时还要认清基础教育的人才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便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原则。

首先,免费师范生渴望职业素质提升的内在需求是设计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曾指出:“在客观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满足需要是人类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3]免费师范生在获取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期待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飞跃,尤其是在教师职业素质与教学实践技能方面。所以,满足学生主体需求,为他们搭建相对系统、行之有效的锤炼平台是培养的前提。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是设计活动的落脚点。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和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目标指向明确,全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在校师范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免费师范生群体的发展必须以其培养目标为导向,顺应未来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断前行。因此,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主动适应国家需要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能力就是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宗旨。

三、免费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证探索

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基本的职业技能纯熟,才可能上升到职业素质整体提高的水平。要想真正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微格演习,更重要的是到真正的战场去磨练。四年来,我们在免费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以《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为指导,创新“C-S-T-N”(大学学院college-中小学校school-基层教师teacher-师范生normal)免费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以班级基础建设为载体,将培养工作拓展为学研水平训练、教育实践训练、教学技能训练、人文素养训练四大模块。

本文立足一线辅导员视角,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7级首届免费师范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院系所有免费师范生实际情况,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对2007—2011年间的免费师范生群体职业技能培养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一)学研水平训练,教会免费师范生用知识去培养未来的学生

这一模块是“C-S-T-N”中的C,需要大学学院配合发挥客观作用。免费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研究水平必将成为其长足发展的根基。调研数据显示: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问题,近40%的学生因有就业保障措施,自身的学习动力不足。

因此,我们在常规教学以外,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搭建和充分利用与学科相关的研究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及应用性课题研究,并随时提供配套服务和针对指导。据统计:2007—2009年,学院约有5%的优秀学生连年入选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50%以上的师范生投身数学建模大赛,中高考解题大赛的参与率高达80%。几年时间下来,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之一。在2009年举行的“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由我院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共摘得国家二等奖3项,国家三等奖1项,参赛获奖率高达80%,双双创造了东北师范大学参加此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工作中,学院坚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通过建立上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各班级专业导师的突出优势,帮助免费师范生树立专业先导、科研兴教的意识,进而提升其学科研究能力,巩固职业技能基础。

(二)教育实践训练,教会免费师范生用理念去关怀未来的学生

该模块是“C-S-T-N”中的S,需要中小学校配合发挥作用。免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关系到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在这一方面,学院把团委作为主要阵地,不断号召广大师范生面向现代教育教学,自主设计实施诸如社会实践、专项调研、实习考察等活动。2008—2010年,全院免费师范生高举“服务基础教育”旗帜,踏访足迹遍布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探访高端,聆听基层,历练本领,启迪心智。四年间,免费师范生人均参与教育实践活动2.5次,团队出访98次,实践单体1200余个,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水平”的活动要求。连续两年赢得吉林省和长春市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称号,《基层中小学数学教育调研》等10篇报告入选百优奖。2010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专访百位中小学名校长”活动的指引下,学院免费师范生还以生源群团走访的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把握区域政策,了解需求,指导自身就业。总之,以需求为核心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免费师范生职业技能,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激发他们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从教意识,锻炼他们的沟通表达与团结协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技能训练,教会免费师范生用能力去塑造未来的学生

此模块是“C-S-T-N”中的T,需要基层教师配合发挥客观作用。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观摩教学,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理论水平。[4]立足讲台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最直观体现。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免费师范生较以往的学生相比,更加注重自身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除提高学习成绩外,约有85%的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教学技能方面”;另有24%的免费师范生认为自己“缺乏主动提升教技水平的意识和自信”,15%的学生渴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

为把这类相对繁杂的工作抓实抓细,给学生以平台。学院提出“三个结合”,即将教技培养模块与训练比赛相结合、与观摩学习相结合、与一线指导相结合。具体来说,首先通过“三字一话”和“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在班级内部成立主题训练营,坚持“大赛经常小赛不断”的比拼方式,促使学生定期将日常训练成果转化为模拟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并让大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交流、演示与评价,考核其对教师基本功的把握能力,进而建立“以考促练、以考督练”的完备体系;然后通过“观摩名校名师”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全国一流中小学感受精品课堂,在有条件的学校为师范生参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活动积极地创造机会,使他们从中领略驾御教学活动所必备的技能技巧并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最后通过“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活动,将家门口的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面对面的指导免费师范生深化角色认知、洞察教育本质、了解学生特点、强化自身技能。

从基本的数据来看,四年来,学院累计下发粉笔字小黑板540块,免费师范生每学期人均完成35项以上的固定内容练习,各年级每学年考评表彰42次,评选先进个人近百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免费师范生营造了良好的教技学习氛围。

(四)人文素养训练,教会免费师范生用人格去感染未来的学生

此模块是“C-S-T-N”中的N,需要师范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谓人文素养,是一种建立在对一定的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基础上而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免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家,理应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对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对此,学院以“书报画结合,多媒体展示”为宣传基础,在课余时间广泛组织免费师范生走近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专业外的其他学科领域,让他们通过“数苑大讲堂”感受院士学者风采,通过创办《师范声》杂志倾诉成长,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历练口才,通过主持人大赛兼修仪表,通过“趣味数学大赛”汇聚闪光思维。相对于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人文科学教育,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学生渴望跨越式发展的本质需求。

实践证明:“满足需求”历来是学生工作有序推进的动力源泉,这一点在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而且是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双向体现。在培养“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目标基础上,学生需求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足够的内容选择,社会需求则是作为一把严格的“标尺”,不断衡量着我们开展的活动内容是否准确合理、实际有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遵循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量活动的内容形式,尽可能为教育对象构建出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效果。引导免费师范生从入学之初便开始享受系统化的职业技能训练,第一时间驶入免费师范生成才快速路,把工作实效作为验证培养科学化的重要标准。

[1]易连云,兰英.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张琦.教师职业技能概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3]李明珍.掌握需求心理做好思想工作[J].学校思想教育,1994.

[4]傅钢善,韩国芬.师范生从教能力现状及其问题探微—以师范生从教能力大赛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0.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

B

1671-6531(2012)04-0003-02

王子刚/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助教,硕士(吉林长春130024)。

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10SZ027)最终成果

猜你喜欢

师范生职业技能免费
该不该免费送货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免费开放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