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对策分析
2012-08-15谈志军
张 杰,谈志军
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对策分析
张 杰,谈志军
寄宿制学校建设可以缓解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是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寄宿制学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我国留守儿童面临的现状分析,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借鉴。
留守儿童 ; 寄宿制学校; 对策建议
一、留守儿童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段成荣等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推测我国农村有14岁及以下儿童为29452.76万人,其中“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并且呈上升趋势。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西、安徽、重庆、河南等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比例一般为20%左右,像四川、江西、重庆等一些地区已经高过整个数字。[1]段成荣、杨舸2008年的研究估计,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3264万人,未来10多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将继续扩张。[2]
吴霓等(2004)认为,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直接监护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很复杂。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3]李秀英认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教育。[4]陆福兴指出,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在健康、安全和生活等方面的权益相对其他临时监护类型更容易受到侵害。[5]邢云和朱德全研究发现,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父母离开越久对“留守儿童”心理影响越大。[6]范方、桑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留守儿童以及对照组的家庭环境因素、行为问题、人格因素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对人或事物比较冷淡,性格孤僻;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7]可见,我国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二、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都是由于管理不力和缺乏亲情导致的,而寄宿制学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通过寄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护、照顾和关爱,通过寄宿制学校减少了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断层与真空。寄宿制学校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富集地。因此,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就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如,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NO.00185)中明确要求,各地以政府实施为主,以农村初中为重心,结合中小学舍安工程、农村初中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依托现有的中小学校,力争全省每个农业县的县城和需要寄宿的乡镇分别建设一所寄宿制学校。依托乡镇中心小学,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力争到2014年,让所有愿意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寄宿。该文件还要求各地必须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资源,加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力度,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农村文体活动场所,配备音像资料、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器材和设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文体活动。安徽省民生办2010年1号文件“关于印发2010年33项民生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为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制定了一些具体办法。该文件提出,从2010—2012年,用三年时间,建设1308所乡镇留守儿童活动室。依托乡镇已建综合文化站,添置少儿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总投资2616万元,由省财政承担。
江苏省宿迁市在2005年之前,留守儿童寄宿只有10%左右;到2006年6月底,达到了32%;到2007年8月,达到了64%,为全省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成功经验。不少地区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寄宿制学校还试行“双班主任制”,白天正常教学时间由班主任进行管理,课余时间、晚上和节假日再配生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实行全过程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从2004年开始,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安徽省共投入8.5个亿,建设寄宿制学校820所。同时,全省各地也积极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全省有寄宿学生的学校近3000所。此外,安徽省还依托这些寄宿制学校成立家长学校,以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安徽省妇联、省教育厅联合命名了全省100所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各地建立了近300所留守儿童家长学校。
2009年4月,吉林省教育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下发了《全省寄宿制中小学创建“示范性食堂”、“示范性宿舍”、“绿色校园”实施方案》文件,对全省在寄宿制学校中开展“三创建”活动做出了具体部署,受到各地和学校的热烈响应。学校和学生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厅抓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抓到了点子上。可以说,抓学生食堂、宿舍、校园建设这些与学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事情,也是教育系统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三、寄宿制学校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地区行政区合并的背景下,建设寄宿制学校,对有些学校也进行了合并,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各方面条件和设施得到了提高。但撤消的学校,附近的儿童上学就要走很远的路,这样对一些儿童和一些留守儿童就近入学成为困难。例如,安徽省泾县留守儿童中,入园的学前留守儿童有564人(无人寄宿),小学4571人(其中寄宿246人),初中3743人(其中寄宿1365人)。可见,在学前、小学阶段大部分儿童没有选择寄宿制,这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更需要家庭和亲人的照顾有关。初中的留守儿童也是少部分选择了寄宿制的学校。
江苏省现在农村中学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包括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内的学生寄宿问题,现存问题主要在农村小学,特别是在苏北有些地区。虽然大多乡镇中心小学都具备一定的寄宿条件,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接纳能力低的问题,不能满足大多数有寄宿需求的农村小学生的要求,优先考虑留守儿童住校也难以完全做到,还有少数地区的乡镇没有一所具备寄宿条件的小学。有些地方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住进学校,采用两个孩子合一床位的方法,20多个孩子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宿舍。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得已走读,这些孩子有的乘坐公交车上学,有的由祖辈接送,有的乘坐不具备营运条件的私人机动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证。少数租住在学校周围群众家里,在校外代伙,饮食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此可见,在小学、初中阶段,当前寄宿制学校建设在解决留守儿童的住宿、看管、照顾、学业辅导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需要加强合作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投入,省教育厅负责实施,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住宿问题。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主要依托这些寄宿制学校,建设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阵地。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建设由省财政厅投入,由省妇联负责,建设留守活动阵地。由此可见,各省教育厅、财政厅、省妇联等部门都在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但是各级部门间、寄宿制学校间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级部门、寄宿制学校、家庭间的合作,还需进一步探索。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政府部门应当在项目设计、实施时相互配合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有利于留守儿童住宿条件和受教育条件的改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有利于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照顾、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有利于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的丰富。如果在项目设计时能够统一协调,在留守儿童关爱阵地中如何丰富课余生活,如何丰富非寄宿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如何统一协调资金,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会更合理。
(三)各项目实施应当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软件建设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改善住宿条件投入较多,但住宿学生的管理人员编制、课余活动专业教师的配备、硬件设施的及时更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服务、监护等进一步支持和投入明显不足。留守儿童活动室项目主要关注少儿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的购置,但是如何才能让这些硬件有效地为留守儿童服务,专门的人员管理,开展什么活动可以吸引留守儿童,如何与留守儿童的学业、德育、心理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和配合等问题,并没有深入地配套建设。
(四)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
留守儿童问题确实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各职能部门也都尽其所能参与到帮助与关护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然而,至今到底谁应该首要地对留守儿童问题或工作负责仍旧模糊不清,所以尽快确立最有优势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主体是首要迫切的问题。有一个专门部门对留守儿童进行主体性地负责,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与关系,也有利于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单纯依靠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来协调开展工作难度较大,他们在工作性质与职能上有一定的局限,许多实际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建议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公安厅、司法厅、民政厅、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委员会,或联席会议,或专题工作组),可明确组织部或教育厅具体负责牵头和主抓,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如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划,加大人、财、物投入等。要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与他们“手拉手”、“结对子”,形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以村镇为重点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献爱心、办实事。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将各部门的工作、各项目的设计统一安排,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在政策和责任方面明确划分,这样就会减少部门之间工作的漏洞和项目设计时缺少统一规划的问题。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3]吴霓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教育发展研究网,http://www.cnier.ac.cn,2004.
[4]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
[5]陆福兴.留守儿童能否守住农村社会的安宁[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4-11-13.
[6]刑云,朱德全.农村留守儿童的反思与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
[7]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
责任编辑:姚 旺
G642
B
1671-6531(2012)04-0001-02
张杰/长春教育学院干训部主任,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61);谈志军/吉林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经济师(吉林长春1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