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的常见偏误与对策

2012-08-15何大海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应试普通话测试

何大海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的常见偏误与对策

何大海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以四项考试为准),“说话”项所占比重最大,占40%,是衡量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核心指标。“说话”项的要求是:应试人没有文字凭借,运用普通话进行单向的口语交流。在实际测试中,应试人常常会用背稿来应对说话,出现偏误。应对的策略是:准确把握说话的特征,加强辅导和培训,修订说话项的评分标准。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偏误;对策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来看(以四项考试为准),“说话”项所占比重最大,占40%。《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简称《纲要》)规定“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要求:“(1)应试人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选定1个话题,连续说一段话,(2)应试人单向说话。如发现应试人有明显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等表现时,主试人应及时提示或引导。”[1]4但是在实际测试中,应试人常常会出现偏误。

一、“说话”项的偏误

(一)背稿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情况下,很多应试人不是在说话,是在背稿。这些说话稿,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的,少数是应试人自己写的。

试比较以下两例“说话”:

例1:我喜爱的职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之所以说是“最崇高”、“最光辉”,就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建造一座房子或桥梁,我们称他为建筑工程师;设计工厂的合理流程,我们称他为工业工程师;研究更好地养花种花、美化环境,我们称他为园艺工程师。然而教师却是灵魂的工程师,那就意味着是塑造人类的思想、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精神文明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精神花园里的一个园丁。

例2:我最喜欢的职业是教师,教师是很普通的职业,也是一种很特别的职业,人们称赞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比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你看,他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做游戏,教孩子们穿衣服、穿鞋子,剪指甲,他教孩子们要学会帮助同学,见到老师和长辈呢,要主动打招呼,要有礼貌。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孩子的学习呀,生活呀,做人呀,这些方面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

我们来分析比较一下这两段的差别:例1使用了大量的书面语,“最崇高、最光辉、工程师、合理流程、精神世界、创造者、园丁”;例2书面语很少,使用了大量的口语,“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做游戏,教孩子们穿衣服、穿鞋子,剪指甲,他教孩子们要学会帮助同学,见到老师和长辈呢,要主动打招呼,要有礼貌”。例1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用了很多关联词语,像“之所以、是因为、然而”,还使用了排比句,用了三句“称他为”,注意布局谋篇,颇有章法,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例2没有什么关联词语,没有严谨的布局和严密的逻辑,它是即兴发挥的口语交流,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孩子的学习呀,生活呀,做人呀”,叙述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具体情景,很感性,也更加贴近生活。

(二)雷同

根据调查,还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测试站,6个端口,每个端口一天测试30个人,总共180个人,“说话”项全部用一个说话题,用统一印发的说话稿子来应付考试,第一位应试人与最后一位应试人的讲的是相同的内容。测试员在听录音打分的时候,连续听几十个应试人,说着同样的内容,实在是一种折磨。这样的“说话”,明显偏离了《大纲》的测试目的。测试员听到的是一种与应试人真实普通话口语水平不相吻合的“虚假”的语音面貌。

(三)背稿的危害

1.背稿违背了《纲要》的测试目的

《纲要》规定“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是“考察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以单向说话为主。”它的关键词是“没有文字凭借”、“说普通话的能力”、“规范程度”及“单项说话”。而背稿与《纲要》的测试目的相违背,把“没有文字凭借”变成了“有文字凭借”,把“单向说话”、“说普通话”变成了“单向背诵”和“单向朗读”。

2.背稿降低了测试的效度

说话稿经过应试人的精心准备,强化训练,能够避开自己方言中的难点音,掩盖方言语调。这样一来,说话项没有测得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下的真实的说普通话的水平。说话测试无法获得应试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普通话运用能力的相关信息,测试的效度很低,降低了测试的信度。

3.背稿不利于普通话水平的巩固和提高

客观地说,这种对着几篇稿子反复训练,突击强化,熟练朗读乃至背诵的应试训练,也是一种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并且有一定的成效。如果长期坚持,由朗读过渡到自然说话,能够提高说普通话的水平,逐步提高应试人在自然状态下运用普通话的能力。

但是,这种背稿应试,是一种功利性的应试,一旦达到过关目的,就把以前的努力抛之脑后,应试人在说话时又回到自己方言的本真状态。普通话的训练和测试,不仅仅是一种考试,还在于普通话的普及、运用和提高,这种急功近利的背稿式说话应试,与这种目的显然是相违背的。

二、产生“背稿”现象的原因

(一)认识上的误区

有很多应试人,在认识上混淆了说话与朗读、演讲、口头作文的概念,没有认真地思考这几个概念的差别,把它们混为一谈。

1.说话不是朗读

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朗读是有文字凭借的,它要求应试人照着固定的文字,朗读现成的文章,用普通话的语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应试人不需要过多的花费精力去思考文章的内容,只要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文章固有的情感就行了;命题说话没有现成的文字凭借,只有一个说话的题目,它要求应试人以给定的话题为线索,自然地、即兴的,用普通话的语音,单向交流地说一段话,说满三分钟。这种情况下,应试人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迅速地组织说话的内容,即说什么,二是要能够口语化,体现出单向、口语交流的特征,三是要使用普通话。因此,命题说话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应试人普通话的语音面貌,它与朗读短文一项所测试的重点是不同的。

2.说话不是演讲

从严格意义上说,演讲是脱稿的,但是它可以背稿,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说,演讲是有文字凭借的。同时,演讲是一个人对一群人进行的,是互动的、双向交流的;既然是事先写好的稿子,它需要严密的逻辑性,有旗帜鲜明的观点,有生动感人的事例,有令人信服的说理,有恰到好处的修辞,有感染观众的激情,还要有恰当得体的肢体语言。而说话不需要这些,说话不是演讲,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应试人要做的,就是自然地、平实的、单向交流地说一段话。

这两者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口头”两个字,让很多人认为,说话就是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的中心词是作文,就是作一篇文章,既然是作一篇文章,就必须按照作文的章法来操作,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开头和结尾要照应,要突出重点,要有文采,要以情感人。如果是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要旗帜鲜明,论据要充分确凿,论证要严谨合理。也就是说,口头作文在章法上,要布局谋篇,结构严谨;在语体上,以书面语为主。说话不需要布局谋篇,结构严谨,不追求章法,它需要的是即兴表达;在语体上,以口语为主。

(二)培训的缺位与误导

从1994年开始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走过了17个年头,测试人数达到4000万;测试方式由人工测试,转变为计算机辅助测试;测试对象由以师范专业学生为主,扩大到非师范类学生(包括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学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公务员,其他社会人员。

师范专业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具体表现是:有专业教材,有充足的课时,有专业的老师。这些举措能够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规范性和高效率。

非师范类学生(包括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学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公务员,社会人员的培训,总体上有“重测试,轻培训”的倾向,在专业教材、充足课时、专业老师这三个要素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有的测试站坚持“先培训,后测试”,在这三个要素上,落实得比较好,有教材,有专业老师,有比较充足的训练时间。有的测试站,面对比较边远、分散的考生,培训难以到位。更有甚者,有些培训者本人接受的是二级培训,自己不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对普通话测试的理解不够到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有的职高学校,让语文教师自己编写讲义,选定几种类型的说话题,从网上下载写好的说话短文,让学生去背诵,直接导致了说话背稿情况的产生。

本文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多节点间组成区域内链路状态的预测,但节点数的增加会导致局部区域链路状态的复杂度呈指数倍上升,使得预测难度大大增加.为了探寻节点数和预测效果之间的关系,本次实验切片时长为320s,预测区域的节点数分别为:2、3、4,共进行了30次预测,实验结果如图12所示.

(三)急功近利的应试心理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新世纪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是“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2]23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地位和意义越来越重要。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促进普通话的“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也就是说,测试不是最终目的,它是为了促进应试人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通过测试,进一步去运用、巩固、提高。而抱有急功近利的应试心理的应试人,一旦测试结束,就不再坚持训练学习普通话,测试前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方言必然出现回潮现象,正所谓“证书一到手,方言就出口”。这种情况,违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最终目的。

三、应对说话项偏误的策略

(一)准确把握说话的特征

《纲要》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级六等的定性描述中,特别强调“朗读和自由交谈时,”[1]457很显然,“朗读”指的是前三题,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第三题,朗读短文。这三题都是“有文字凭借”的,要求应试人照着现成的文字去读。“自由交谈”指的是第四题命题说话,既然是自由交谈,就不需要文字凭借,是单向的口语交谈。

《纲要》设计的“说话”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说话不需要文字凭借,也就是说,不需要把“说话”的内容写成固定的文字,更不需要背诵说话的内容。二说话是“自由交谈”,说话时,以给定的话题为线索,以单向表达的方式,交谈三分钟。也就是说,作为“自由交谈”的说话是一种即兴的口语表达,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三说话具有口语化特征,既然是即兴的口语表达,说话与书面语完全不同,具有口语化特征。

(二)加强辅导和培训

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测试对象的扩大,培训和辅导有些滞后,存在“重测试,轻培训”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说话”项背稿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辅导和培训势在必行。必须做到“先培训,后测试”,每个应试人在测试前,都要接受规范的培训。培训者要专业,培训者应当具有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具有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纲要》所设计的“说话”的本质特征,从而给应试人以正确的指导,避免应试人在测试中出现偏误。

(三)修订说话项的评分标准

背稿现象大量存在,与评分标准的设计有一定的关系。国家语委对“说话”的评分标准中,是这样规定的[2]129-130:

(1)语音标准程度,25分。分六档;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10分。

一档:词汇、语法规范。扣0分。

二档: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扣1分、2分。

三档:词汇、语法屡有不规范的情况。扣3分、4分。

(3)自然流畅程度,共5分。分三档: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扣0分。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子的表现。扣0.5分、1分。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扣2分、3分。

在“自然流畅程度”这一项,总体权重只有5分,“口语化较差,有背稿子的表现”最多只扣1分,扣分太少,违规成本过低,为急功近利的应试人钻了空子。为了有效遏制背稿现象,笔者认为,对“说话”项的评分标准应当进行调整:

(1)语音标准程度,25分,分六档,这一项不变;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由10分调整为5分;重点调整。

(3)自然流畅程度,共10分。分三档: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扣0分。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子的表现,扣4分、5分、6分。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扣7分、8分。

“自然流畅程度”的权重由5分增加到10分,“口语化较差,有背稿子的表现,”由扣0.5分、1分调整为扣4分、5分、6分;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由扣2分、3分调整为扣7分、8分。调整的目的就是有效地遏制背稿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让说话回归到《纲要》最初的设计目的。

[1]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赵 君.浅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应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 庄守常.相对性与确定性-谈普通话的口语测试[J].语文建设,1992,(9).

[5] 孙修章.“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研制与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6] 王明东.精确与模糊——也谈普通话的口语测试[J].语文建设,1996(5).

[7] 杜宏宇.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应试策略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6.

[8] 屠国平.科学理解、正确把握PSC评分标准-新版《PSC大纲》“朗读短文”、“命题说话”项评分标准析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4).

[9] 王 晖.略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系统[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10] 王 晖.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论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11] 单 虹.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8(1).

[12] 吴雪青.关于PSC说话项测试的理性思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3] 王渝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侧试评分系统研究[C].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book=0,ebook=109

H102

A

1673-1794(2012)03-0107-03

何大海(1963-)男,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语言文字研究。

2011-12-20

猜你喜欢

应试普通话测试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幽默大测试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