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I设计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

2012-08-15胡辉平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办学理念

胡辉平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办,合肥 230011)

CI设计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

胡辉平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办,合肥 230011)

阐释了CI设计中理念标识MI、行为标识BI和视觉标识VI三者的关系,进而把CI设计原理运用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提出高职院校要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凸显办学特色;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文化感染,改进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能力;要加强视觉设计,加强统一实施,扩大内外宣传,塑造高职院校形象。

理念标识;行为标识;视觉标识;品牌建设

CI是Company Image的英文缩写,它是企业进行形象设计与策划的专业名词,是企业内在素质的一种强化形式,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从而使公众对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它可简单地译为“靠建立鲜明的企业个性感染外界”。[1]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型教育,缺乏本科教育积累上百年的品牌价值,也缺乏本科院校所具有的宝贵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高职教育存在着一个让社会了解、认知和认可的过程。

高职院校品牌是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出发,以校园文化为灵魂,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集中学校各种优势资源,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家庭、企业、社会等建立起互动关系的总和。为了把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可以吸收借鉴CI设计的有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品牌建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学校品牌推广的形象识别系统,确保学校品牌在形象、视觉、行为、理念等方面的排他性和专有性,这对高职院校扩大外界影响,形成团队共识,增强内在吸引力,提升办学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高职教育对C I设计的内涵拓展

CI设计由企业理念标识 MI(Mind Image)、企业行为标识BI(Behavior Image)和企业视觉标识 VI(Visual Image)三个系统组成。

MI是CI的基本精神所在,是企业形象战略的最高决策层次,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和企业价值观念。MI设计包括以下内容:企业远景规划、经营宗旨设计、经营方针设计、价值观的设计、企业精神的表达与提炼。对于高职教育来说,MI设计就相当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思想和理念,是指导学校改革发展的思想指导和理念支撑。

BI是指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为中心的一系列活动和一整套管理体系,它的核心在于CI理念的贯彻执行,在于传达企业的理念、塑造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行为识别系统几乎覆盖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BI有对内、对外两个活动,对内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教育培训、福利制度、行为规范、工作环境等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则通过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公共关系、公益活动等来表达企业理念,取得大众认同,树立形象。对于高职教育来说,BI设计就相当于高职院校的各项保障学校高效运转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一系列教育管理行为。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凸显自身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再造一种以市场为导向、校企深度合作的新的办学格局、运行机制和一整套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保证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VI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它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在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教育来说,VI设计就是学校鲜明的、个性化的校徽,就是学校过目不忘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统一的标识系统,就是一切可以表达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视觉符号。

CI系统中MI、BI和VI的关系,就仿佛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仪表。一个高品质的人应该同时具有高尚的思想、高雅的行为和得体的仪表。一所名牌的高职院校,应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独树一帜的视觉形象。

二、CI设计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实践指导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CI设计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把CI设计用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之中,但很少有学校把CI理念用于办学指导和品牌建设当中。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高职院校也会像企业一样走向市场,迎接竞争,优胜劣汰,CI设计对创建一流高职院校,树立品牌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凸显办学特色,打造高职品牌

近几年,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对高职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有些高职院校仍沿袭中专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必须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高职办学理念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高职院校不能办成原中专层次的翻版,也不要办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之路。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高职院校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建树自身教育类型的不可替代性,拓展生存空间。高职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定位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宏大愿景;“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办学格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系统培养”的培养模式;“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应紧紧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基本状况。一切围绕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的原则。高职教育可以引入国际教育管理的做法,实行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新模式,将办学目的定位于“服务”,教职员工的理念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教师教学实现由教者本位向学者本位的转变,自觉地把自己放到服务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空间。

高职教育重在实践。这里既包括学生的实践,也包括教师的实践。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院可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方式,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锻炼中厉练技能。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实习实训设施的投入,为学生多多提供实习实训的条件与场所。高职院校在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同时,切切不可忽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不断加强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生的人才培养定位,既不是“纯理论型”、也不是“纯技能型”,而是“理论实践结合型”,即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其优势在于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灵活的执行能力;高职生与中职生相比,其优势在于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鉴于这种定位,我们教授给高职生的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人文素养。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重点培养高职生的如下能力:解决问题时的逆向思考能力;考虑问题时的换位思考能力;对于工作的总结能力;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能力;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各阶段目标的调整能力;受挫时的自我安慰能力;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岗位变化的承受能力;同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文化感染,改进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能力

有人说,三流的企业人管人,二流的企业制度管人,一流的企业文化管人。这话说得虽有些绝对,但也确实体现了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的重要作用。管理讲究科学,靠情绪感染、靠个别领导的魅力和小团体的内部团结的管理是不长久的也是不可靠的。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应该注重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1.在民主管理中推进依法治校

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教师个人的发展,把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要通过建立健全职代会、教代会、学代会和团代会制度,切实扩大广大师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客观评价和积极服务教职工中出现的不同利益诉求、价值标准和政策主张,在师生平等自由地表达诉求和主张的基础上,协商讨论,形成共识。用民主的方式,营造民意顺畅的氛围,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师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专心学习工作而又和谐相处;要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推进力度。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主渠道作用,学校的发展规划、财务收支、福利待遇等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要将校务公开的重点锁定在权力运作的公开上,对晋升晋级、人事调动、招聘人员、财务管理、内部津贴发放、后勤服务收费、工程项目招标采购、招生就业等涉及权力运行的事情,全部实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2]。

2.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养兼备。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差,自律性较差,学习动力不太足、成才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导致培养规格与学生素质的不和谐。为此,高职院校要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课堂、实训教学主渠道方面,要以育人为主旋律,以文化内涵、文化类型整体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另外,还应该提供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类选修课,如时政类、创业类课程等。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3]。

在主渠道之外,高职院校要开展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探索性实施素质拓展证书制度。毕业证书是对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而素质拓展证书是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各种活动和项目的综合评价,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技能展示等六个方面的活动开展与成绩记录,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他们全面成长成才。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实践氛围、鲜明的职业特征,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作为职业院校,建设校园文化应体现自身特色,应着力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4]

3.以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载体。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瞄准产业转型设置专业。在专业建设上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既要立足自身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核心产业,积极向其相关的产业和附加产业拓展,又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前瞻性地做好专业设置、调整和建设工作,还要根据市场需要和学校条件选择好专业和专业建设体系,根据发展条件确定重点和特色专业,更要根据发展需要确定建设方略和投入。以真正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定位准确、招生普受拥戴、毕业广受欢迎的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5]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有关专业教师或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服务,加强产学结合,让企业成为高职师生成长的舞台,让学校成为企业选择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

(三)加强视觉设计,统一组织实施,加强内外宣传,塑造高职形象

品牌形象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VI是传播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建树学校知名度、塑造学校形象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去展示。高职院校应从总体上考虑自身的形象设计与品牌建设,从标牌类、帐票类、文具类、服装类、交通类、证件类等各方面,统一学校的视觉标识和标准色、标准字。当然,VI设计不是机械的符号操作,而是以MI为内涵的生动表述。VI设计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如,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和高级职称教师,印制带有学校形象标识的名片,并规定对外交往时必须出示名片;在学校主要建筑物、交通车、办公文具、信纸(封)、校服、纸杯、胸牌、校旗、档案袋、手提袋等上面都要印有统一的形象标识。

学院要总结和提炼简洁明了、富有个性的各方面的办学理念,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介和载体,全面宣传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建设校史陈列室,展示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该陈列室应该成为对学校师生员工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大课堂,应该成为激励每个师生员工奋发有为的重要场所。

高职院校要学会利用专业媒体开展品牌形象宣传工作。教育部职成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曾指出,“教育是一个公共话题,但是职业教育从来不是公共话题。”职业教育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各种影响和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因素,除了制度、政策、传统观念等之外,还缺少一个让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与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自我封闭、缺乏公开有关[6]。因此,在全球化、信息化为背景的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要学会认识媒体,了解媒体,与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的重大价值事件,采取“媒体开放日”、媒体联谊等活动,对外塑造和宣传学校的整体形象,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赢得更广泛的公信力。

[1]陈荣鏖.国有企业改革应重视“企业现象”的塑造[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

[2]刘富文.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9).

[3]马敬民.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28d7f71f242336c1eb95ea2.html.

[4]鲁 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EB/OL]. http://wenku. baidu. com/view/e8a8a87a168884868762d6b0.html

[5]王东升.关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6]雷 宇,甘 晓,庄郑悦,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难进公众视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1/30/c_12831189_4.htm.

CI Design and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u Huiping

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principles of CI(Company Image)theory,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 among Mind Image,Behavior Image and Visual Image.Then,with the help of CI theory,some valuable idea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which are to innovate the conception,to improve school systems and to enhance publicity of the college.

Mind Image;Behavior Image;Visual Image;brand construction

G710

A

1673-1794(2012)03-0083-03

胡辉平(1970-),男,安徽祁门人,讲师,新闻学硕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在读,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宣传办主任,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与发展战略。

2012-03-12

猜你喜欢

技能型办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