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艺术类高等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探析
——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2012-08-15张晶晶
张晶晶
(浙江传媒学院 实验电视台,杭州 310015)
传媒艺术类高等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探析
——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张晶晶
(浙江传媒学院 实验电视台,杭州 310015)
传媒艺术类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满足学科专业特殊性要求以及传媒文化产业日益增高的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将实现高校办学和产业发展的双赢。浙江传媒学院多年来坚持以产促研,以产促学,学研促产,形成了“联手行业,产学结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服务社会”的良好机制,开拓了传媒艺术类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传媒艺术;高等院校;产学研;一体化
高等院校作为广大年轻才识的培育摇篮,其“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研究一直以来的传统课题。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内涵是,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以期达到学科的不断完善、学科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对接,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及服务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结合”三个阶段[1]。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作了很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以理工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成绩尤为突出。然而,传媒艺术类专业高等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相应产业的文化属性约束性、文化产业的创意不确定性,使得其产学研结合之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很多专业无“前车之鉴”,只有自己摸索实践。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这些年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实践为例,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完善传媒艺术类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
一、传媒艺术类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国内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大环境以及文化产业日益增高的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当今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坚持以产学研结合为高校改革的基本方向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校的要求,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才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推进学校与企业、社会单位间的广泛合作,逐步建立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机制,是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2]。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产学研合作提升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攻坚战的高度,这是新时期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定位[3]。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4]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大跨步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对于传媒艺术类作品的鉴赏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于传媒文化产业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传媒艺术类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主要基地,当仁不让地承担着为社会传媒产业输送着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任务。这促使了这些高校的决策者们要花更多精力去努力提高教学的形式与质量,产学研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和有效途径。
(二)传媒艺术类专业特殊性的要求
传媒艺术类高校区别于综合性大学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传媒类专业更是有着鲜明的学科特殊性,除常规的专业性教学之外,师生对当下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要求有敏感的嗅觉和把握能力,如影视制作、新闻传播等专业。能够与社会上的文化产业机构交流与合作,是院校教学不可多得的财富,是学生快速成长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5]。艺术类高校要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所以日常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社会上用得到的艺术精英。这些学科只有真正融入到当前行业发展的细分环节,实现与文化产业链的对接,学校教育才具有真正的应用性,同时传媒产业的发展所涉及到的技术创新、理论改革也可以在高校教学中找到相对应的立足点。
“产”与“学”的结合,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锻炼机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产”和“研”的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改革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支撑,为新技术研发、新文化形态的应用提供了最现实的试验平台;“学”和“研”的结合,实现了艺术类高校日常教学与科研创新的互补整合,在教学中寻求科研创新,科研创新又带动教学提高。
总之,传媒艺术类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着眼传媒文化产业的社会发展大局,将实现高校办学和产业发展的双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种日益增高的传媒艺术人才需求以及高校产学研发展的大背景下,传媒艺术类高校该如何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将是其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要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将是学校发展的一大工作重心、一大机遇与挑战。
二、传媒类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践
浙江传媒学院多年来坚持面向行业,开放办学,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围绕国家“文化产业振兴”和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的需要,着眼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产促研,以产促学,学研促产,紧抓重点,形成“联手行业,产学结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服务社会”的良好机制,开拓了浙江传媒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科技、文化、教育成果的开发、推广、扩散和转化。2009年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浙江传媒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强与国内外传媒院校、政府机构、传媒行业等单位的合作,不断寻求与学院教学、科研多方位互推互助的教育合作伙伴。结合浙江传媒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面向媒体,开展与地方政府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合作,主动为地方电台、电视台服务,在合作与服务中获得收益,扩大影响。先后与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下城区政府、亚洲电视集团、横店影视教育集团、宋城集团、杭州动漫产业园区、西博会、休博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近年来,学校产学研工作在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培训、影视艺术创作、文化产业经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平台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平台基地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浙江传媒学院已打造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基地。2006年和浙江大学共建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07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是全国六个同类基地之一。2007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定为全国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是全国唯一的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基地。2008年被浙江省文化厅确定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09年,浙江省广电局在浙江传媒学院设立浙江广播影视培训中心。2009年与华数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协议。2010年被中影集团授予首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高校联合培养基地。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礼仪培训基地落户。同时浙江传媒学院还是省普通话测试中心,并在全国各地广电系统设立了百余个各类各级产学实践教学基地。
(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开展培训班和“送课上门”,为广电行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一直是浙江传媒学院服务行业和社会的重要形式。浙江传媒学院在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从2005年开始,与国家广电总局及地方广电系统合作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共举办106期,培训8100余人次。连续五年承担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编辑、记者、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命题、阅卷任务。2006年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联合进行播音与主持专业“未来主打星”合作教育试点,并坚持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合作开办“中广班”,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文化产业经营势头良好
2006年,浙广传媒有限公司和学院共同成立了实验艺术剧院。2007年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组建了“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截至2010年6月,产业园共入住企业16家,其中8家是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创办,共有从业人员463人。自成立以来,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总产值和税收稳步增长,2010年上半年实现总产值37427.39万元,税收915.04万元,招商引资173万元,投资647.6万元。2009年,浙江传媒学院正式被杭州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拓展区。2009年,浙江传媒学院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浙江文化建设示范点”。
(四)影视艺术创作硕果累累
作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形式,学院积极进行影视艺术创作,已产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2006年参与拍摄的电视剧《五月槐花香》获第25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2007年师生共同拍摄的电视电影《明月前身》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并获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短片电视剧三等奖;2008年参与拍摄的电视剧《大工匠》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几年来,学校教师的作品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作家世纪论坛评比将、美国全球奖入围作品、浙江电视牡丹奖等奖项。2009年浙广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还联合摄制了电视连续剧《选择》和《国球》。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和影视艺术学院拍摄了高清数字电影《武生》和《长生殿》。2010年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完成拍摄电视剧《东方》,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怀,被列入2011年中宣部迎接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片,并在央视1套黄金时段首播。
(五)以校办电视台为平台,开创实战人才培养与区域合作双赢模式
2003年,经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审批,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成立,成为浙江省唯一一家高校有线电视台。2006年,正式升格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并将覆盖范围扩大至下沙高教园区。电视台拥有两个自办节目频道,一为综合频道,播出资讯、专题和文艺等自办节目;二为教育频道,播出各类专业系列讲座和精品课程。电视节目贴近学生,服务高校,服务高教园区,体现校园特色和区域特色。
电视台充分利用优越的软硬件条件,积极承担学生实践教学任务,扩大教学模式,让摄影、摄像、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与主持等专业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战锻炼机会,为以后的走向社会打下来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为地区发展做好宣教工作。以2006年至今与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杭州电视台联办的一档电视专题栏目《热土下沙》(现已更名《活力新城·下沙》)为例,由带教老师和经过遴选进入的各传媒专业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创作团队,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并由老师严格把关、现场指导,在创作高质量节目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战锻炼。其节目内容围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思路和中心工作,积极宣传下沙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社会事业和群众生活的发展变化,让杭州了解下沙,让下沙更好地融入全市、全省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电视台中类似的创作团队很多,团队成员也已毕业数届,其工作能力得到了传媒产业各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这真正意思上实现了实战人才培养与区域合作的双赢。
(六)社会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过去浙江传媒学院的服务领域主要是广播电视,内容主要是节目创作,随着专业的拓展,服务领域和内容更加广阔。浙江传媒学院连续五年参与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组织工作,举办动漫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07年,举办全国媒介素养西湖论坛。2008年,浙江传媒学院八名学生入选奥运会高级礼仪服务人员。2008年举办中国电视50年暨浙江电视30年高峰论坛。2008年举办“媒介创新与文化场域嬗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浙江传媒学院编制的“媒质管理系统”已在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等媒体转化为生产力。连续几年参与浙江卫视国际频道和杭州少儿频道的采编播译工作。2010年,与浙江萧山和义乌合作,编制《萧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和《义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获得高度肯定。
三、传媒艺术类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体会及展望
“产学研一体化”是浙江传媒学院“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实力求地位”的战略选择,是艺术类高校彰现办学特色、走特色兴校之路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目标,提升办学实力,打造品牌服务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阶段性主要任务,一是制定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五年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和统筹协调,举全校之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项目。二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引导,努力实现学校服务社会工作的“四个转变”:从数量扩张,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大幅度提升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成果数量;从自发服务,向自发服务、学校有组织服务并重转变,提高合作水平与层次;从项目合作,向项目合作、长期战略合作并重转变,提高合作稳定性和长期性;从适应性服务,向适应性服务、导向性服务并重转变,提高合作主动性。
(二)领导重视,健全管理体系,形成组织、制度保障
领导重视,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保障。
成立产学研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形成例会制度,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审议重大项目,对各学院及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进行考核、奖惩。
组建艺术创新委员会,作为与教学委员会并列,对全校艺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学术性、技术性问题(如考核指标、级别评定、成果认定等)进行咨询、评议和审议的学术机构。
针对艺术类学科不同特点,按照“人尽其才”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考核体系,优化教师考评、奖励、选用、分配、流动机制。将创作、开发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适度分开,按照“教学科研型”、“实验技术型”、“应用开发型”的分类,实行动态管理,激励教师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成果表现形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三)放活机制,引进、培养人才,建设创新团队
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和“引培并举,紧缺先行,扶持重点,整体考核”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团队建设。一是坚持高效的刚性引进政策和灵活的柔性引进政策(文艺顾问、客座教授、人才租赁、项目合作等),引进创新团队领军人物。二是推行“送一线实践、送名校访学”的“双送”培养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到国内外名校进修和访学。三是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团队。鼓励以学校、二级学院、团队的名义承接项目、创作作品。四是制定对获得各类奖项的艺术创新成果的奖励办法,学校每年对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的实施团队予以表彰奖励。
(四)推进产业经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市场运作
校办产业或联合社会力量成立的产业公司,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链上重要的一环。有效运作与维护这些产业机构,推进学校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拓展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一支具有学科背景的掌握产业运作规律的文化经纪人队伍;设立以中介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市场化方式操作的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水平。
[1]李 建.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阶段[J].中国科技产业,2009(12):14-15.
[2]梁 伟.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70-72.
[3]段瑞春.产学研合作创新:机遇与挑战(上)[J].中国科技产业,2008(3):54-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
[5]高 萍.在影视艺术实践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实践为例 [J].现代传播,2011(4):165-166.
G642
A
1673-1794(2012)03-0078-03
张晶晶(1981-),女,浙江杭州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影视传媒教育、教育心理学。
浙江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010C35006)
201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