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两国政治文化对利益集团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2-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利益集团实用主义利益

孔 盈

中美两国政治文化对利益集团影响的比较研究

孔 盈

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中美两国的政治文化进行分析比较,从政治文化的视角中可以挖掘中美两国利益集团行为倾向性的内在根源。由此,可以对中国当代利益集团在利益表达及影响政府决策方面的困境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政治文化;利益集团;中美对比;比较研究

一、利益集团的定义及特点

二、中美政治文化及思想基础

政治生活中各种制度和行为倾向性的背后都有来自政治文化的支持。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政治文化影响着人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民的政治行为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组织自主性的推崇是美国在文化上的一个鲜明特征。[2]总的来说,美国影响利益集团行为的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和不信任政府思想。

第一,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美国人价值的核心,在美国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最早使用了个人主义这个词:“美国人不是把个人主义看作一个近乎完美的品德,它代表创造性、开拓性、积极进取精神以及不向权威屈服的自豪。因此,个人主义通常产生骄傲感,美国人认为它是美国文明独特的、最吸引人的地方。”[3]正是这种强烈的追求自我利益、实现自我价值的政治文化意愿,使得个人权利观的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

第二,自由主义。美国的自由主义带有更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美国无论是有种族优越感的白人,还是曾受过种族歧视之苦的黑人,或是固守传统民族文化的唐人街的华人,都坚定地崇尚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即自由主义,在这方面,他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主流美国人看来,自由主义已经成了美国人必有的精神。[4]而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自由”一词,而且这个自由指的主要就是个人自由。自由主义是一种代表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是美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核心。

第三,实用主义。美国人对实用主义哲学的忠诚和恪守是无所不在的,实用主义构成了美国精神的主体建筑,而美国的政治传统就是建筑在实用主义的意识形态上。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美国领导是“官僚——实用主义型领导”。美国人民讲求实效,讲求行动,他们的民族精神正是实用主义培养起来的。[5]实用主义最充分地体现了美国精神,因此有人把它看作是美国的国家哲学,实用主义对游说政治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四,不信任政府的思想。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曾经将国家比喻成“利维坦”,也就是一个面目狰狞的海怪。他的这一思想在美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方面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美国政治家认为政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恶”。一个理想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既能造福于全体公民,又不会侵害公民和社会权利的政府。所以在美国的政治制度设计中处处体现出了对政府的设防。对政府不信任的思想,是美国利益集团形成的又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宗法族制的社会结构、孔孟之说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政治文化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权威型政治文化。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君权至上观念和等级意识使人民对皇权产生高度的认同和崇拜。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权威主义政治传统致使国民对政治产生一种“尊崇、畏惧、服从”的复杂的政治心态。[6]权威观念深入中国人的人格之中的直接后果就是培植了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和特权制,由此引发的政治效应必然是人民缺乏主体意识,崇拜权威,依附心理严重。

第二,权力崇拜型政治文化。中国人只有“权力崇拜”,而非“制度崇拜”或“权位崇拜”。中国人崇拜“君权”而不是“君位”,“权力崇拜”的背后是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意味着贤德和震慑能力。因此,“权力崇拜”也就是“个人崇拜”或“单一权威情结”,是强则服从之,而弱则除之而后快。权力崇拜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权力集中成为了政治文化,也使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缺乏。

内容资源建设是各互联网期刊主要出版商的重要工作,资源建设的广度和内容挖掘的深度决定了各平台的服务能力与发展潜力。因此,各平台都非常重视该项工作,具体情况见表7。

第三,道德伦理型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合为一体,即“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7]道德原则而非具体的法律原则是权威的源泉。儒家学说以“性本善”为假设前提,以“仁”、“爱”为核心,把道德力量视为至高无上的力量。中国人主张道德与政治互相渗透,使人民形成了遵守政治法规、巩固政治秩序的思维,养成了修身自省、评判他人行为的习惯定势。

第四,“法治”思想还处于形成阶段。在儒家礼治思想的禁锢下,人们的“法治”观念历来淡薄,对政治行为的评价总是感情色彩多于理性色彩。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更重视一般的道德常识、公众舆论和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而不看重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中国当代社会缺少的不是法律法规而是一种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的“法治”精神。

三、政治文化对中美利益集团利益表达行为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首要功能是帮助确立规范,并且对组织结构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范和结构的有效性,也就是统治的效率。本节将对政治文化对中美利益集团利益表达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美国的政治文化基础对利益集团的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的政治文化培育了利益集团的权利本位意识。这种权利本位意识使利益集团及其参与者便于建构自己的身份或认同,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偏好、利益决定和行为选择。美国人这种实用主义的哲学态度决定了他们把游说更多地看作是人民的一项重要的权利,把游说看作是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得不发表意见的不可剥夺的权利[8]。

第二,美国的政治文化激发了利益集团积极参与的政治行为。参与意识是政治文化的核心精神,它建立在权利本位意识基础之上。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特点表现在,人们积极参与政治、自觉地关注其权利和职责,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个人不仅取向于政治输入,而且他们还积极地取向于输入结构和输出结构的过程[9]。从总体上看,美国的政治文化符合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三,塑造了利益集团妥协与谈判的品格。作为对政治文化塑造的反映,美国几乎每个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政府决策都是妥协的结果。选举政治的游戏规则表明:为了赢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支持及选举,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不断扩充政治资源,强化吸引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善于谈判,学会妥协,才能将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政治文化也对中国的利益集团的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体制内的利益表达。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遗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利益群体利益表达的方式。儒家的中庸思想使中国人的意见表达方式总体上比较理性化,含蓄内敛,主要在体制内渠道进行表达,较少地采用游行、示威、冲突等非理性方式。但是,非制度化的体制外利益表达行为在增加,特别在弱势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上,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从注重物质利益表达向要求政治权利过渡。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政治改革也逐渐开始实施。邓小平提出,要废除领导人职务终身制,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逐渐扩大公众政治参与度。但在这一时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较多地关注物质利益的表达,而政府出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考虑,整体上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当今的中国社会,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愈发高涨,人们已经认识到政治权利的分配是决定物质利益的关键,因此不再仅仅停留于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更加注重政治权利的争取与维护。

第三,各阶层利益集团表达利益的不平衡性。传统的宗法意识要求人们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对待统治者就像对待父兄一样尊敬,这是一种礼制秩序。因此,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往往存在“清官”意识,而视民为“刁民”、“恶民”,将弱势利益群体的正常的利益表达看作是“刁民”、“非顺民”的非正常行为,弱势利益群体从而产生受挫感,利益表达的主动性、自觉性受到严重削弱。

四、中国的困境

利益集团的存在对于政府决策及其善治兼具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意义。它既是促进社会稳定,推进基层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推动因素,但也可能成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加剧社会分化,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冲突的潜在诱因。目前,中国利益集团在利益表达及影响政府决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体制容纳的困境。体制容纳困境主要表现为弱势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难以进入正常的政策议程。一方面,强势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公正,另一方面,弱势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难以进入政策议程,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表达形成了一种失衡的扭曲体制,潜藏的社会碎片化危机有可能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构成严重的危害。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第二,法制的困境。由于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社会文化思想基础缺少一种法治的精神,使我国现阶段还没有相关或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利益摩擦、利益冲突和利益采纳。特别是利益采纳环节的规范性差,这是引起我国现阶段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积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深化我国的法治精神是突破困境的重要的一步。

第三,价值认同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保守封闭的倾向是阻碍利益集团进行利益诉求、政治参与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顺从,往往将正常的利益表达视为一种非正常的行为,这就造成整个社会利益表达意识薄弱、消极,缺乏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的参与性。因此,积极建设我国的公民社会、整合我国的国民意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1]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2]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6:321.

[3]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88:518.

[4]刘建飞.政治文化对21世纪中美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3(4):27.

[5]王晓德.美国外交与文化[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72.

[6]阂琦.中国政治文化一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77.

[7]任剑锋.伦理政治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20.

[8]赵可金.营造未来一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0.

[9]刘恩东.利益集团与美国的政治文化[J].国际观察,2008(1):54.

责任编辑:郭一鹤

D663

B

1671-6531(2012)07-0083-02

孔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读硕士(北京 100089)。

猜你喜欢

利益集团实用主义利益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现实与虚拟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浅析美国利益集团发展及其影响
公共选择与法律——利益集团理论述评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北欧经典”
——充满艺术的实用主义者Eva Solo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美国利益集团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