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资本网络的企业跃迁行为研究

2012-08-15吴俊梅

当代经济 2012年17期
关键词:结点价值链资本

吴俊梅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电子跃迁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中电子的一种能量变化。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粒子的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转移到高能级的过程中会吸收能量;从高能级转移到低能级则会释放能量。能量为两个轨道能量之差的绝对值,外层电子能否跃迁取决于它吸收还是放出能量,还可以判断它是向哪一个电子层跃迁的。本文把企业类比为单个外层电子,它在价值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做是电子向电子层的跃迁。规律的相似之处在于无论电子还是企业都要吸收足够的能量才能跃迁,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持,跃迁行为就不会发生。企业要进行跃迁需吸收的能量除了自身的创造能力之外,还包括企业所处环境的社会资本。企业跃迁具体表现在价值链位置由低端向高端的移动,对企业而言表现为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利润空间的增加。

一、社会资本网络——企业跃迁的前提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其代表著作“Dist inction”于1984年被译成英文。1988年Coleman在美国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一般来说组织或个体拥有三种资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财务与人力资本是组织或个体自身的资产,社会资本则代表了与其他组织或个体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社会联系。其次,社会资本又代表着对各方合作的一种规制要求。当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组织通过网络方式获取收益与资源时,它会强化对这种网络的依赖,倾向于按已有网络特征与规范去继续搜寻新合作者以增加组织的社会资本。拥有社会资本的企业不再是单一组织,而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复合体。尽管网络组织成员之间不一定存在隶属关系,但相互之间经济性联接规定了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相当于对企业行为增加了新的约束。这种约束在有些网络组织中是部分的,如虚拟企业;而在有些网络组织中是完全的,如合资企业、企业集团。

杰瑞罗(Jarillo Jose C.1988)将复杂的经济活动按组织形式和竞争关系加以区分,从而区分开市场组织、官僚层级制组织、家族式组织和战略网络。他认为战略网络是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戴尼斯、奥里费和布鲁诺(Dennis Maillat Olivier Grevoisier BrunoLecoy 1993)从经济、历史、认知、规范等多维角度对网络组织进行了概括,认为网络组织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市场与企业两分法的复杂社会经济组织形态,而且这一复杂的组织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按照一定路径依赖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肯尼思、史蒂文和罗杰(Kenneth Preiss Steven L.Goidman Roger NNagel 1997)认为网络组织是由原来孤立交易的公司共同贡献资源而形成的企联,即动态联接组织,从而使企业进入一个动态的互联世界,成为灵捷竞争者。

网络组织的价值在于网络整体的联通性,它不再谋求以较低成本反复运用自身的生产要素,而是旨在凭借相关企业联合发挥异质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的互补和相乘的效果。因此,网络组织的核心问题在于企业内外能诱发各种交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及其构造,网络组织的着眼点在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互补性协作关系和竞争性协调关系,网络组织实现了从内部结构合理性向外部协调互动性的转变。这种网络组织特性就是企业跃迁行为发生的前提。

二、社会资本网络结点——企业跃迁的基础

结点是构成网络组织的基本要件,社会资本网络结点是企业跃迁的基础。按性质不同结点可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种。同质结点功能相同或相近,具有替代性特征,同质结点间的合作往往是竞争性合作,表现为“竞合关系”。异质结点功能差别明显,具有差异性特征,异质结点间的合作多为互补性合作,表现为“和合关系”。结点提供给网络的是核心资源与关键技术,它们以不断变化的集体行为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结点具有信息处理和决策功能,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网络价值的贡献大小决定了它们在网络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因而结点具有“活性”与“互动性”。这些“活性”与“互动性”是企业发生跃迁行为的积累过程。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长期拥有所有的关键资源,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只是整个社会分工的某个阶段。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自然形成共同的活动空间。在现代企业组织演进过程中,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不仅追求大量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且自觉地安排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主动地寻求市场上每一个新的经营机会。当组织不再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而具有自我变革、自我发展的动力时,企业就进入了高级自组织状态,这种自组织状态也为企业产生跃迁行为奠定了基础。

网络组织并不是不同结点的简单叠加,只有通过一定的信息沟通方式和相互作用的依赖路径将结点串联起来才能形成有机联系的网络构架。结点间的经济联接方式主要有契约性联接与资本性联接两类,契约性联接包括合同、协议等经济性合约,在松散型网络组织中,契约性联接占主导地位,如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资本性联接以股权参与为主,在紧密型网络组织中资本性联接占主导地位,如合资企业、换股同盟、企业集团等。这些联接为企业发生跃迁行为提供重要途径。

三、社会资本网络成长——企业跃迁的能量积累

企业发展空间是由市场向量、资源向量和能力向量构成的三维空间,企业发展受到市场窗口量、可利用资源及企业转换能力的影响和限制(黄津孚,1999)。作为外部环境作用下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资源、能力、环境构成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三种约束,围成了企业的成长空间。由于各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企业成长空间也是动态变化的,企业在三者的动态藕合中成长。企业作为一个典型的经济系统,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渐变和突变两种状态。对于企业跃迁行为而言,企业成长中的渐变状态时为跃迁积累能量,而突变状态意味着跃迁行为的发生。企业跃迁行为的突破就在于其所积累的社会资本。

企业渐进式成长的问题主要是核心刚性,即企业表现为对以往经验盲目迷信,限制企业内部创新,限制未来进行创新性试验,滤除了从外部吸收新知识的可能(Leonard Barton,2000)。核心刚性的形成阻碍企业的变革,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企业突变式成长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成长的非对称性,这种成长非对称性主要是针对企业成长的“质”和“量”而言,“量”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资源的增加,即销售额、资产规模、利润等;“质”主要表现为变革与创新能力,指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组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企业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非对称现象既是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力量,又是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的阻碍。

企业从社会资本出发强化对已有网络的依赖反映了一种组织惯例和成长的路径依赖:一个网络或组织成长的基础依存于其成长之初的特征。对不同合作者的选择与搜寻对网络或组织未来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原有网络结构与模式被新增加的关系强化了,则原有网络会按照一定的既有模式运行下去,出于维持已有社会资本的目的,一个网络在扩展与演进时趋向于复制其已存在了的关系模式。这样企业就依赖于不断复制其已有网络结构与特征而获取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社会资本的这种网络成长特性就是为企业跃迁行为积累能量的过程。

由于社会资本代表了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在一个网络中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网络中的关系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地带稀疏,有的地带稠密,企业成长中要获取更多资源就是从稀疏地带向稠密地带移动。从网络整体看,关系稠密网络之内的组织更容易获取资源,更具竞争优势。网络就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而形成扩展的。对企业而言,它在形成并增加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构建特定结构的网络,设置网络中资源获取模式并通过对网络的不断复制来成长和演进。社会资本网络的成长和演进过程就是企业跃迁行为不断积累能量的过程。

四、价值链网络——企业跃迁的形式

价值链网络是社会资本网络的基本表现形式,企业跃迁具体表现在价值链网络上。企业价值链跃迁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从原有价值链一环跳跃到新的一环,或者迁移到新的价值链中,第一种情况表现为原先处于低端价值链的企业通过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向利润空间更为广阔的价值链高端跃迁,如三星公司从为GE代工笔记本到推出自有品牌,类似的企业还有宏基、捷安特、格兰仕等。第二种情况表现为企业放弃原有价值链模式,向另外一条新价值链进行迁移,如英特尔面对日本企业被迫从存储器业务退出而专注于芯片制造,IBM从计算机制造向提供软件和服务的价值链转移,也是企业对核心业务进行战略性重构的转型。

总之,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企业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企业实力的提升也不仅仅在于其内部生产要素组合的再利用,更多的选择在于企业积累能量后的飞跃。企业跃迁是动态行为,时时都在发生,对企业而言就是积累能量并选择正确的跃迁方向。

[1]李新春:企业战略联盟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J].经济研究,1998(4).

[2]贾根良:网络组织 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4).

[3]黄泰岩、牛飞亮:西方企业网络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9(4).

[4]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0(3).

[5]王丰、汪勇、陶宽:网络组织:21世纪的新型组织结构模式[J].当代财经,2000(5).

[6]罗仲伟:粉碎层级金字塔——谈网络组织特征[J].经济管理,2000(5).

[7]杨桂菊: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网络组织演化机制新阐释[J].软科学,2007(4).

[8]王建军: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家,2010(3).

[9]孙国强: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J].南开管理评论,2001(4).

猜你喜欢

结点价值链资本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资本策局变
Ladyzhenskaya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确定模与确定结点个数估计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基于Raspberry PI为结点的天气云测量网络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