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探讨
2012-08-15陈志广
陈志广
(中铁十三局六公司)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每一天都可能有新企业诞生,也可能有旧企业宣布破产。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讲求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企业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规范与加强内部控制是其必然的方法与途径。在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中,内部控制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企业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促进企业的持久经营与健康发展。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通过设计与执行活动而达到的内控目标,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内控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而得出的结论。内部控制有效性表达了人们的主观需求与愿望以及其满足与实现的程度,通常情况下,其包含有两个层次:设计有效性与执行有效性。具体而言,内控设计有效性指的是为了保障企业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必须存在的内控要素及其应有的恰当设计。内控执行有效性指的是现有内控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标准所得到的正确运行。内部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其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对其结果的有效性产生着重大影响,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为:内控结果有效性=内控设计有效性*内控执行有效性。由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上述两项因素都有效,才能保障内控结果的最终有效,倘若仅有一项因素有效,另一项无效,可能导致内控活动最终无效。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不尽规范完整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还没有健全与完善好自身的内控制度,企业往往习惯于展开事后控制,只有当问题真正显现出来时才开始考虑如何去补救,事后反馈也不尽到位,没有实现完善的事前与事中控制,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另外,企业可能较为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与控制,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素质、内部流程、管理权限等诸多无形资产的控制工作,给企业的管理经营带来较大隐患,可能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存在内控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执行力度不足,缺乏一系列的检查与监督工作,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机制,存在只看领导不看制度的现象,导致企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形式,这是十分不利于企业的持久经营与健康发展的。
2、对内控执行的重视程度不足
企业的内控制度主要源自企业内部,这就可能导致监督机构或人员地位不尽明确的问题,内控制度受到企业内部较大的约束,与独立控制的机构相比,其独立性有待加强。企业领导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贯彻与执行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部分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意识较为薄弱,只是将内控工作停留在企业表面,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导致企业员工也对内控工作缺乏热情与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控作用的发挥。内部控制的经济效益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体现的,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最终形成企业效益。此外,内部控制的建立需要增设岗位,制定诸多制度,导致企业经营程序与环节的增加,所以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可能会束缚自身办事的效率,不愿意对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改变,这也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3、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认识与评估
企业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不尽到位,部分领导觉得内控等同于企业管理,没有搞清楚内部控制的真正含义,这种认识与观念上的不清晰就会阻碍企业内控作用的发挥。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贯穿于企业管理经营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日常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企业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并不能真正取代企业管理。
三、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效率的对策与措施
1、内控设计有效性的提升
(1)强化理论研究。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现代企业的管理经营较传统模式下有了较大改变,而内控理论的更新步伐却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理论的落后降低了内部控制与现代企业之间的融合性,同时也对内控设计人员素质产生了影响。所以,审计学与管理学的理论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发展传统内控理论,完善现代内控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在企业实际应用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与效果,强化理论基础与内控实践二者间的结合。
(2)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以对内控设计主体资格进行明确,必须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来设计内控,对内控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将管理与治理的内控责任划分到个人,并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有机结合,要求企业法人代表、财务主管、总经理对内控设计的有效性进行负责。
(3)健全内控评价体系。内控评价是对内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测,评价时应该考虑依据的标准是什么、应用的程序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倘若责任人对内控承担责任,应该规定好承担怎样的责任、在什么条件下承担这些责任。所以,一套健全、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它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保障内控设计系统性。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年7月正式施行;又于2010年4月颁布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实施内控设计时,应该对上述规范与指引的相关规定进行考虑,认真解读与掌握政府政策的深层含义,注重企业内部环节、评估风险、控制措施、沟通信息、检查监督等几大要素,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
2、内控执行水平的提升
(1)管理者意识与观念的提升。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其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进而对内控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企业领导者必须提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给相关部门与员工做出良好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企业上下的统一认识,从而不断促进内控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2)保障内控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内控活动制定与执行的过程当中,必须实现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减小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明确授权审批的程序与环境,保障执行的严格性与规范性,对待企业重大事项应展开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未经授权,个人不得擅自更改集体意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
(3)强化执行监督。企业应该加强外部监督,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财务、审计、税务等部门的分工要合理,健全岗位责任制,做好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保障部门间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畅通性,形成监督合力。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力度,增强威慑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4)对内部控制进行定期评估。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时间性,今天的内部控制有效,明天可能不一定有效,设计好内部控制以后,还要切实执行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并定期对其展开评估,找出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漏洞,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调整与纠正偏差,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5)健全激励机制。为了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企业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内部控制变得更为合理与科学,制度一旦被制定就应该切实执行,严格按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与处罚,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同时将奖惩机制与职工绩效相挂钩,以期激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3、利用外部因素,促进企业内控效率的提升
(1)强化政府对内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该不断健全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从制度法规这一层次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这不但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也能在一定程度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
(2)利用社会中介,实现对内部控制的积极推动。利用社会中介给内控提供服务咨询是国际惯例。现如今,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企业想通过内部控制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综合竞争力,这就凸显出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咨询功能。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应该积极吸收、培养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从而实现对内部控制的积极推动。
(3)完善经理市场,健全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经理市场指的是经理人可自由流动,其薪资水平是由市场决定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有能力的经营者能够被聘用,有高薪待遇,反之则会被淘汰。经理人经营企业的成功与否,反映与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价值,所以,他们会倾尽所能给予企业所有者更高的回报,这就实现了对经营者的合理约束与有效激励,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在企业应用的实际过程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企业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内部控制可以加强企业管理经营的合规性与合法性,维护资产安全,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对其进行重视,完善好自身的内控建设,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保障企业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维护企业的稳定与持久发展。
[1]朱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的探析[J].中国外资,2012(3).
[2]金亚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2012(4).
[3]刘玉廷、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