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科技中介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2012-08-15刘娟
刘 娟
浅谈高校科技中介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刘 娟
高校科技中介者在高校产学研合作推进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对高校科技中介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高校科技中介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才能切实应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挑战。
高校科技中介;素养;建设和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尽管各国的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形式存有差异,但在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推动下,内外环境动力的作用下,都走向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共同道路。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高速跃进的成功之路和共同经验。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在产学研一体化领域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研发资源投入严重落后,远未能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之间的联系较少,部门间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办学与科研,使它们远离经济建设主战场,不能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智力优势;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极度不平衡,服务水平、质量达不到产学研一体化各主体的需求;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彻底,大部分还局限于项目的微观管理上,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等等。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承担各项学术研究的重任,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并成为了教育界普遍认可的衡量高等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高校技术转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及高校科技中介人员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便提上了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程。
一、高校科技中介的作用
我国的技术中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经营模式不够成熟,中介行为也不够规范。中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服务功能单一,所提供的服务大多仅限于“牵线搭桥”式的信息服务,远不能满足技术转移和转化的需求。关于我国技术中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交流较少,使得我国技术中介业的发展缺乏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此外科研、生产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辖的体制弊端;产、学、研三方合作利益机制的不完备;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渠道的不健全,造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
基于以上情况,依据2001年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精神,为了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高校组织和整理科技资源的机构,主要担负起“开发和推广共性技术,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技术转移,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为企业提供创新综合服务”等职责,并成为了高校科技中介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最有效的平台载体。
高校科技中介由学校设立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统一管理,承担了基于科技成果转化,但更为完整准确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特征——科研、生产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工作,促使各方的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更为迅速地得到有效配置,在共享基础上的实现战略协同创新:为技术项目的启动及深度开发寻求了资金支持;向社会展示、宣传技术成果,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技术项目进行包装开发.向企业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推荐;整合高校内部研究优势,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加工和系统集成,解决技术转化中的技术成熟性、配套性问题;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金不足问题;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科研成果评估鉴定服务,为科研成果转移提供重要依据等,从而形成了源技术开发到生产销售等环节有机地联系,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整体上降低了风险,提升了合作的整体利益。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技中介应具备的素养
科技迅猛发展,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对高校的科技中介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高校科技中介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政治素养是高校科技中介人员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做好产学研推进工作的基本保障。科技中介人员应认真学习我党的各项指导方针和政策,积极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科技、教育新政,抓住政策要点,主动挖掘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催生的科研新方向。
2.科技中介是一项寓组织、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工作,科技中介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强烈的主动服务意识,一心一意为产学研各方服务。
3.科技中介人员对于工作中接触到的国家涉密科技信息及商业秘密应该具有保密意识,负有保密责任。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技中介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养
科技中介人员应具备较为全面的应用性操作技能,尤其是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趋势对于中介人员的英语水平及计算机操作高层次要求更为明显。
科技中介人员应具有较好的知识素养。对于科技中介人员而言,较好的知识素养不仅指精通自身专业领域,还应该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法律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知识。作为科技成果的推广者、产学研合作的推动者,需要对学校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知识体系架构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敏感度,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学术前沿问题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这有助于科技中介人员整合知识资源,完善知识体系,促使其有针对性地投入产学研合作工作,从而明确自己所推进的产学研项目实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否切实可行,也才能根据自身理解结合项目执行的实际现状给服务对象比较权威、令人信服的指导意见。
中介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科技中介人员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应该有较强的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要能够简洁明了、条理通顺、语气谦和、态度诚恳地进行语言表述,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内容完整、行文流畅地进行文字表述,以便高效地传递信息;要能够全面、准确无误地接收信息,快速思考理解其含义,并给予适当的回应反馈;要能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科技转移工作往往存在很强的随机性和时效性,需要高校科技中介人员不仅能协调好高校科研人员及技术成果承接方的横向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学校上级管理部门及校外政府相关部门的纵向关系。只有具备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的科技中介人员才能将产学研各方的意图及时有效地准确传达,并将相关反馈准确无误上报给主管部门,为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创造和谐有序的环境。
除此之外,高校科技中介人员还需熟知科研成果的认定与统计、科研项目与科研奖励的申报、科研经费的管理、产学研对接活动的举办等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掌握其各项要求,在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从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由于科研合同的签订、专利的申请、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就要求科技中介人员还要熟悉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保护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同时实现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
三、关于高校科技中介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校科技转移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以往粗放式的科技中介管理模式必然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需要,要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就必须重视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中介队伍建设中应该注重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调配,选择合适的组织类型,还要注重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一)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整个高校科技中介团队的工作能力往往取决于团队的结构配置。一个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年长的中介人员可以发挥自身丰富的科技推广工作经验的优势,充分利用年轻人员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特点互相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产学研事业进步。此外,与日俱增的跨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还需要科技中介者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当然要求一个科技中介者是绝对的全能人才也不现实,因而就需要科技中介队伍在配备时就应该考虑到中介人员学科背景结构比例。如,对于一个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校来讲,中介队伍就应该以理、工类背景为主,同时应配备少量法律、知识产权管理等专业背景人员,才能更好发挥中介队伍的作用。再如,对于一所医学类院校,配备的中介人员则应以有医学、药学背景的人员为主,否则会造成外行推介内行的不良影响,势必会阻碍该校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随着制度规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时距的缩短、学科交叉的深入、创新成果的激增,科技中介人员已有的知识体系已无法满足工作需求,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来缩小这种知识缺口,构建科技中介学习型组织势在必行。学习型组织具有开放、多元、勇于试验的特征,能够促使组织成员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在成员间凝聚共识、树立远景,激发成员分享并创新知识。在此种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的影响下,科技中介者必将迅速成长,不断超越自我,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适应工作要求。
(三)重视科技中介人才队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加强相关系统培训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对中介人员高水准的服务水准需求日趋强烈,因而拥有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之后还要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注重人才的使用与培养相结合,以使用促培养,边培养边使用。学校要建立科技中介人员长效培养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创造培训机会。
(四)实行科技中介人员挂职锻炼
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研体系的组成部分,科技中介人员在此平台上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工作,就必然需要了解、熟悉整个科研体系,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运作。到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可以帮助中介人员了解相关岗位工作,熟悉科研情况和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有利于促进中介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相互探讨、交流经验,启发本岗工作;有利于强化体系内部人员的合作精神,增进协调配合的默契度;有利于提高科技转移工作效率,从而实现科研体系整体能力的全面提升。
[1]马圳炜.创建服务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新模式[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2]董正英,司春林.技术中介对技术成交效率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8).
[3]张平平,叶明.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与行业创新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
[4]刘懿萱,魏兴华.浅析高校科研管理方式创新的新途径[J].特区经济,2007(7).
[5]彭亚辉,陆珂珂.试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J].高等教在线,总第658期.
[6]提高中介服务能力的5点措施[N].中国科技成果,2003(15).
[7]程森成,冯艳飞.中外技术中介的国际比较[J].理论月刊,2003(8).
[8]万金荣,孙彦彬.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
B
1671-6531(2012)04-0122-02
刘娟/浙江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经济师(浙江杭州 3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