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的女性意识评价
2012-08-15姜丽丽
张 英,姜丽丽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奥斯丁的女性意识评价
张 英,姜丽丽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妇女地位低下。奥斯丁通过讲述女性的婚恋故事,探讨了当时女性的处境和地位,主张女性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简·奥斯丁;女性意识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家庭经济逐渐瓦解。“家庭经济的分裂导致了妇女地位的边缘化”[1]。男性掌控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女性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继承财产、进行文学创作、参加工作、参政议政等权利。简·奥斯丁(1775-1817年)克服了父权制社会女性写作的重重困难和压力,勇敢地闯入了男性统治的文学领域进行小说创作。在西方的文学研究中,奥斯丁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六部长篇小说备受大众喜爱,均已被搬上银幕。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奥斯丁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敏锐的观察力和幽默的笔调,讲述着一个个中产阶级女性的婚恋故事。她的小说对女性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价,对父权制社会的男女不平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女性的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伍尔夫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了解她的小说的价值及她的女性意识的难能可贵:“直到奥斯丁的时候,所有戏剧里的伟大的女人不但是仅仅由男人眼里写出来,而且仅因为她们和男人的关系而写出来”[2]。奥斯丁的小说均以女性为主角,以女性艰难的生存状态为背景,表达了女性被压抑的情感,为争取男女平等而呐喊。
一、追求人格平等
18世纪,人们认为女性是温柔、顺从的代名词,女孩子一般得不到学校教育。她们的职责仅限于家庭,即使有知识的女性想要获得一份职业或进行文学创作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是男人的领地。伍尔夫为我们描绘了奥斯丁的写作情景:“简·奥斯丁把草稿藏起来,或是用一张吸墨纸盖上……她很高兴门轴会响,因为那样她就可以在人走进来之前把稿子藏好。”[2]面对社会对女性创作的压制和非议,奥斯丁从事创作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女性智慧与价值的肯定,体现出她思想的进步性。
在奥斯丁的小说中,她首先站在“人”的角度审视女性,她的小说否定了男女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男性与女性一样,都是“人”,都同样具有“人”的优点与缺点。在父权制社会里,父亲在家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通过塑造贝内特先生这样一个不称职的丈夫,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形象,凸显了作为女儿的伊丽莎白的主见与果敢,表达了她对父亲权威和父权制的蔑视。作为一家之主的贝内特先生有知识、有文化、有幽默感。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不强,对妻子、女儿都疏于正确的引导与管教,家里出现问题时他只能袖手旁观。父权社会的代表柯林斯则被奥斯丁刻画成了一个处处表现得愚昧荒唐、自高自大的人物。在父权制社会,他天生具有女性不具备的社会优势,但在女性眼中,他完全没有任何可敬之处,只是财产的继承人而已。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严重打击了他的男性尊严。夏洛特虽然为了生活考虑选择了他,但做到了不为其所扰,对其视而不见,保持着自己的精神独立。通过嘲笑贝内特先生与柯林斯等男性人物,奥斯丁证明了女性和男性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奥斯丁坚信女性与男性一样有智力与理性。她笔下的女主角摆脱了传统的“天使”或“恶魔”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奥斯丁的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头脑、有能力的女性,她们可以充当男人的导师,对男人的缺点给予批评指正。这种两性关系的结构,显示了她对女性人格的信心,从而颠倒了传统的性别教育关系。《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这一被作家美化了的贵族子弟,在伊丽莎白的痛斥下才认识到自己的傲慢和自负,最终改掉了性格中的不少缺陷。在《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中,是芳尼和安充当了爱德蒙和文特渥斯海军上校的导师。《劝导》中奥斯丁还描绘了一个聪明能干、与丈夫同舟共济,并不时纠正他的错误、激励他努力的克劳福德夫人。而《曼斯菲尔德庄园》中那个毫无主见、慵懒无能的伯特拉姆夫人,则是对男权文化中理想妻子的绝妙的讽刺。
女性的才智在小说中也得以提倡,奥斯丁通过达西之口,说出了多读书有见识的重要:“All this she must possess,and to all this she must yet add something more substantial,in the improvement of her mind by extensive reading.”[3]从伊丽莎白与达西及吉英之间的精彩论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伊丽莎白的语言智慧。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另外几位人物的话语或是俗不可耐(如贝内特太太),或是废话连篇(如柯林斯),或是无聊闲话(如宾格莱小姐),或者干脆贫乏到一句话也没有(如德包尔小姐)。《劝导》中的安也正是依靠自己的才智,才摆脱了他人劝导的影响,找回了自己的幸福。咖苔琳夫人出身贵族,代表着封建权贵。当她羞辱伊丽莎白时,伊丽莎白不畏权贵,言辞犀利,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二、批判父权制度
在奥斯丁时代,人的价值是建立在对财产的所有权上的。由于性别关系,财产都被男性继承人所得,女性一开始就处在不利的地位。奥斯丁通过一个个生动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揭示了18世纪英国妇女的真实处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3]《傲慢与偏见》的经典开场白暗示了如果有钱的男子想娶一位妻子的话,小姐们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因为这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只要有一位有财产的男士在附近出现,就会成为年轻女性和她们母亲关注的焦点。嫁女儿成为最重要、最荣耀的事。在《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夫妇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财产被远房的侄儿柯林斯继承,而自己的五个女儿却只能将一生的幸福押在未来的婚姻上。贝内特太太每当提及此事即气上心头、破口大骂,几近昏倒。她一见到有钱有地位的未婚男性就认为是女儿们的福气来了。她的几近疯颠状态正是对父权制不公正的无情鞭挞。
尽管在奥斯丁看来,纯粹为了利益结婚是不对的,但对于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她却表示了理解和同情,这反映了当时婚姻和道德的标准,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无奈。
另外,在奥斯丁的小说中,人们对于财产是极为敏感的,财产的多少是人物出场介绍时必不可少的。小说里的人物,只要涉及婚嫁,就必报家产。《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家的财产在第七章作了介绍,威廉·柯林斯的财产在第十五章作了详细的介绍,以至于卢卡斯、威克姆的财产情况,读者也都可从小说中有个大致的了解。其他小说也一样,如《理智与情感》中爱德华的财产、布兰登上校的财产、威洛比的财产;《诺桑觉寺》中凯瑟琳·莫兰的财产、亨利·蒂尔尼的财产;《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贝特伦小姐的财产、克劳福特的财产、罗什渥兹的财产;《劝导》中文特渥斯的财产等等。奥斯丁描写了一桩桩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表明了她对严峻现实和苛刻环境的不满和无奈,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在奥斯丁笔下女性的婚姻观中得到了彰显和体现。
三、提倡有爱情的婚姻
作为关注现实的女性作家,奥斯丁在创作中把注意力集中于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和婚姻上,以至于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她把笔下的女主人公完全放在现实的环境中,反映她们不同的婚姻观。尽管在奥斯丁时代,婚姻是以财产为基础的,但奥斯丁不赞成只为财产不顾情感的婚姻,反对只以金钱、地位作为婚姻的条件。她提倡的是严肃认真的爱情及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婚姻关系,强调女性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认为没有真正的爱情,婚姻是不会幸福的。她本人的婚恋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尽管她深知婚姻几乎是女性后半生唯一的经济保障,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别人对自己的求婚,只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以至她终身未嫁。
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宾利、莉迪亚和威克姆、柯林斯和夏洛特。奥斯丁赞成的是简和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她认为他们的婚姻虽然有金钱和地位的因素,但他们是为彼此的品德所吸引,他们的爱情是严肃的、真诚的,是以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完全平等为基础的。所以他们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当然,奥斯丁最推崇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伊丽莎白始终坚持有爱情的婚姻,她两次拒绝了别人的求婚。第一次是他父亲的财产继承人——愚蠢而自负的柯林斯向她求婚。第二次是英俊潇洒、身世显赫但自负傲慢的达西的第一次向她求婚。在她感觉不到尊重与爱情时,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直到她和达西之间消除了相互的偏见,彼此更加了解,都产生了爱慕之情,才幸福地走入婚姻。通过伊丽莎白富有理智的拒绝求婚,奥斯丁表达了她的女性的尊严与独立人格。莉迪亚举止轻浮,达西为人不忠,因感情冲动而私奔,婚后不久便情淡爱弛。而夏洛特为了生活考虑,委屈自己与柯林斯结婚,婚后过着没有爱情的平淡的生活。《劝导》中的安因为财产放弃了自己爱慕的青年军官文特渥斯,得到的是八年的痛苦。
奥斯丁的爱情婚姻观重视人的品德与能力。在《傲慢与偏见》中,当伊丽沙白与达西有分歧,认为达西性情傲慢,又对威可姆不公平时,与他很疏远。只有当她发现自己是心存“偏见”,对达西有误解时,才两情相悦,走到了一起。就连最看重财产、最急于嫁女儿的贝内特太太也知道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虽然她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阔少爷,但当她注意到达西的傲慢后,认为他是个讨厌的人,压根儿不值得去巴结他。《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当托马斯爵士发现罗什渥兹先生能力差,既没知识又没主见时,他甚为女儿的幸福担忧。埃德蒙没有娶克劳福特小姐是因为在长期的交往中,埃德蒙发现克劳福特小姐在品行等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她弟弟的恶行,使他最终放弃了这门婚事。奥斯丁提倡的是一种有着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的“门当户对”的婚姻。
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奥斯丁的女性意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给女性指出一条经济独立之路,但她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王晓焰.社会性别理论与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83.
[3][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G647
A
1008-178X(2012) 04-0080-03
2012-01-19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431号])。
张 英(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