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2012-08-15孙明,张群
孙 明,张 群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新时期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孙 明,张 群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传统的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手段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国从1995年开始在教育部的组织和领导下就开始了会计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并就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改革还是不尽人意,其中既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有一定的主观原因.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会计教育的设想.
会计教育;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取得成本,使会计人员的工作从单纯的做账逐步转变为更多地参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又要求会计人员能与不同国家的企业领导和雇员打交道,了解各国的会计处理要求和状况;新经济、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日趋复杂,要求会计人员能随时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更新知识,这将使会计职业门槛不断提高,会计教育改革也随之必然.
1 会计教育改革的前提
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教育应该包括教学、研究和实务三种要素并且这三种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会计教育就是为了寻找教学、研究和实务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仅仅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两个方面.然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会计教育的重心仍然是学术研究,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实务能力的要求,相比之下逊色许多,这就导致了三种结果,其一是教师实务能力很差,甚至根本没有实务经验,使得其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枯燥无味,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其二是研究生和教师的研究完全是在抽象的环境中进行,不但影响了学术水平而且最终的研究成果也很少付诸实践;其三毕业学生由于实务经验少,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综观西方会计学术界的泰斗,几乎都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即使从事学术研究也与实务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对我国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时,应该对会计教育的含义作全面的理解.建立教学奖励机制,可以考虑对教学有突出贡献但学术水平一般的教师单设教学教授,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之中,应该增加实务供给在会计教育中的权重.尽可能鼓励实务界人士参与到会计教育改革之中,以打破我国目前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联系不紧密的局面.
2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会计教育的外部经济环境来看,我国会计教育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变革.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紧迫感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主要有:
2.1 目标定位不清
我国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注重“应知”、“应会”,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发挥了应有作用,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其缺陷也日渐暴露,如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
2.2 定位不准
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不同层次学校及同一所学校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亦应有所区别.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已建起了以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会计在教育层次上突出的缺憾是:教育层次的界限模糊、不够分明.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各自为政,使同一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也不具统一性.无法满足社会对多种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优势,在明确不同教育层次的界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教育定位.
2.3 内功不硬
(1)在课程设置上,我国会计教育课程设置五花八门,相关专业课的设置存在明显的遗漏;会计教育与人文教育和商科教育衔接不当,不能达到高等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
(2)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依据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3)在实践环节上,目前我国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联系松散,因而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其次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再次,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
果也不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教师在外兼职的条件尚不成熟,有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除上述问题外,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窄,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考核方式上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重复,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为此,有必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就现行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
3 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3.1 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会计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国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趋同,特殊会计业务不断涌现,要求会计人员去判断并作出决定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会计人才具有正确的判断和敏锐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发挥创新能力,建立与之相应的会计方法.因此只有具有宽阔的复合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面对这些变化、挑战、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与核算.为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综合素质.
3.2 会计教育应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发展,会计所需提供的信息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面对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我国的会计教育也应随时代潮流而动,进行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性环境下,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书本知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认为,继承式教育属于低层次的教育,创造性教育属于高层次的教育,会计教育必须建立起创造性教育的理念.
3.3 会计教育应注重层次教育
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决定了我们应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应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教育.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各教育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为会计职业界输送适当的人才.只有按照各教育层次会计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意识,我们的会计教育才能蓬勃发展.
3.4 会计教育应加强继续教育培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信息资源总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频率也不断加快,一次教育终生受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继续教育将成为必然.尤其是现在的会计正在向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环节渗透,在反映经济运行、预测经济前景、核算经济效果、分析经济情况及参与经济决策等方面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那么,我们的会计工作者,就要不断地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业务,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会计继续教育就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渠道.
3.5 革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教学.以网络为依托,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网上交流、答疑、互动的环境和系统.同时,引进情景化教学,将“业务模拟”与“情景模拟”相结合,既模拟实际的会计业务,也模拟财务工作“情景”,提高仿真程度,让学生通过会计实验的“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从而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3.6 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教育要求教师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采取鼓励教师进修、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委派教师到其他名校做访问学者等方式,提高教师学历和业务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实践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将在实践中接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7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会计教育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客观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会计教学安排中的比重,减少不必要的工科基础实践,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现在来看,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集中性实践还应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等.目前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创建会计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拟经济实务处理会计业务以深刻理解会计理论.结合行业背景,构建各课程实验模块,对基本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校企联合办学,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工作,培养其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包括参加一些企业管理大赛等等方式.
3.8 积极开展校外顶岗实习
学校的模拟实习无法模拟企业的竞争环境、存货供销情况、产品成本控制的指标等方面,所以在校内模拟实习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校外实习时间可以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样促进动手能力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毕业前为找工作打下先机.实习地点可以选择学校的实习基地,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期间要定期写实习手记、阶段性实习工作总结,实习结束要总结实习期间的心得,并由任课老师和实习单位共同出具实习成绩.
〔1〕叶陈刚,张军,马元驹.论会计的价值教育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1).
〔2〕张华.浅议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5).
〔3〕张国华,姜莉.从职业判断视角谈我国大学会计教育改革[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4〕郭秀珍.当代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1).
〔5〕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6〕翟胜宝.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思考[J].会计研究,2009(3).
〔7〕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0).
G642
A
1673-260X(2012)08-0187-02
新时期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思考(ACJY20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