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2012-08-15廖宗玉
廖宗玉
(重庆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重庆 401331)
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廖宗玉
(重庆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重庆 401331)
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教育”思想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两位教育大师有关“生活教育”思想作对比分析,得出他们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更加透彻地学习到两位大师的教育思想,并能运用到教学中去.
杜威;陶行知;生活与教育;比较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备受关注.在近代,对对此研究较深的应首推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在该领域他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而我国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教育思想[1].虽说从字面上看也许会觉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把杜威的思想倒了个个换了个说法,然二者之间却存在着质的差异,并且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对二者之间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从而更加透彻地学习他们思想的精髓,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1 两种思想的相似点
二者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以期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1.1 两种思想都强调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杜威与陶行知都及其看重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想解决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学生课余及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这一问题.杜威认为,一个人从它出生开始,教育就伴随他一生.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人的一生应在不断的教育中生长,他认为教育是为生活需要而办的.总之,生活与教育有着“鱼水之情”.
1.2 杜威与陶行知都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
他们都强调教育在对社会的改造中的作用.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他认为学校教育是社会建设强有力的工具,运用好这一工具可以对现有的某些不合理的体制加以改良甚至改革.而陶行知作为教育救国运动的主力,更深信教育能影响中国社会变革,能拯救整个国家、改变民族命运,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是改造了社会”[2].
1.3 杜威与陶行知都创办了学校支撑其教育理念
杜威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理论源泉”,在第二年他就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了“晓庄师范”作为其教育理念的“实验基地”.
1.4 两种思想都有着很强烈的民主性
杜威把学校教育看作传承民主理想、民主经验的首要工具.他倡导把学校生活变成一种简化的社团生活形式,在这种社团生活的形式中,孩子们作为社团的一分子,平等的分享人类或种族继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变革服务[3].
陶行知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济众生,人人有得呼吸”.由此可见,他的教育理论是一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即民主性之所在.
1.5 两种思想都有着“终身教育”这一内涵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这就是杜威的终身教育思想之所在.他认为,人这一生都不应该停止发展,停止生长,停止学习,应该一直向前进!陶行知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的主张.他认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要做到“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1.6 两种思想都倡导“活的教育”
两种思想都反对灌输给学生知识,让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他们都倡导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可能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生长”.杜威认为教育要契合于儿童自己的生活,让他茁壮成长,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陶行知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他强烈批评以书本和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学校不能把学生当成笼中鸟,应把学生从牢笼中解放出来[4].
2 两种思想的差异点
2.1 两种思想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
杜威与陶行知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这就造成了他们所看到的现象、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杜威的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物质丰富但是精神文化贫乏的时代,对他来说,教育的任务是解决此二者的失衡的问题.然而在陶行知生活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教育程度普遍低下,他的任务是使尽可能多的人都受到教育教育,用教育来挽救中国,进一步通过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来使国家使民族变得强大起来.
2.2 两种思想的重点不尽相同
由于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各自不同,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也不尽相同,使得他们所关注的对象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杜威的侧重点放在改良国家教育体制上:通过学校教育来改观社会整体的有关教育的观念,从而改革或改良国家的教育体制.而陶行知注重的是作为整体的国民,他是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他侧重于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教育,以教育来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实现富民强国[5].
2.3 两种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他们都倡导将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虽是同一种信念,却有不同的内涵.
杜威主张生活从属于教育,将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是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其教育原则是建立在经验论哲学观和生物化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6].
陶行知的思想是立足于国情,以生活为本位,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依靠,具有客观唯物主义的性质.
3 由两种思想引起的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虽然现在的教育在提倡着改革,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机械盲目的跟着训练;以知识传递为重点,忽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过程;知识内容难繁偏旧,美其名曰锻炼思维,实则是天马行空的题目,与日常生活毫无联系等等.因此,处理好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1 生活,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现今社会,应试教育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往往都是用题海战术,让学生们多多的练习很多大家都会觉得毫无意义的题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难觅联系.而实践与研究结果也表明,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应首当其冲的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所知所感所悟,才能有所体会用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勾起他们的回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熟悉的感觉,从而不那么的排斥学习,更进一步对学习产生喜爱的情绪.爱学习,主动学习,才是最终的目的.正如两种思想所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而不是干瘪的教科书.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把我们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化,且把生活中的东西模型化.
3.2 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他们都认为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解除束缚,从自由的生活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教育,而不是从老师的灌输下获得知识.
学校教育也要足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要让学生主动去完成一些命题、定理等的发现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从做中学”,体会学习的快乐.
3.3 将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努力将书本上的知识生活化,进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来学习,学生感觉更加的亲切;这也更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并且我们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后,儿童更加能够适应生活,更好地“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3.4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就凭拿来主义,还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得要结合着“土壤”的实质来看适不适合,是否要经过改良或者变异.从这两种思想的相同点和相似点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不同的人文背景之下的产物,这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要找寻到适合于自己教学实际的理论来引领实践.
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秤不离砣砣不离称”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两种思想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极大的积极的借鉴价值,然而这两种思想毕竟不是针对现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更加深入地探求适合处理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案,找到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巧妙关联点.
〔1〕刘建英.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J].中国德育,2011(8):30-33.
〔2〕聚英教育培训中心.教育学考研复习指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297.
〔3〕唐之斌.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82-84.
〔4〕唐高华.黄炎培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4):20-23.
〔5〕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4-7.
〔6〕裴嵘军.我国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4-6.
G41
A
1673-260X(2012)08-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