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2012-08-15尼木哈
尼木哈
(赤峰学院 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论蒙古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尼木哈
(赤峰学院 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探讨蒙古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观念误区,以及正确认识党的方针政策,在就业上联系实际,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蒙古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业难既有社会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把没有经历任何艰难困苦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莘莘学子一下推进了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中.特别是对于来自农牧区的蒙古族毕业生来说,面临着语言、所学专业的限制等等原因,就业受挫使他们的心理上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1 大学生就业难客观原因
1.1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加大.导致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直接原因有三,即一、高校毕业生年益增长,据统计我国2009年毕业生达到了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53万人.2010年有630万学生毕业.比2009年增长20多万人.那么,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有66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和技校和中专毕业的学生加起来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1.2 2008-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很大,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据统计2009年失业人数达800万.
1.3 城镇无工作和待业人员并且乡镇剩余劳动力进城工作越来越多,据国家劳动人事部门的统计2009年大约有2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
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至7月1日为止达到68%.至9月1日达74%.这虽然超过2003年的212万毕业生的70%就业率,但仍没有达到使所有毕业生都就业的水平.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昨(2011.1.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
2 蒙古族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
国家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蒙古族大学生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重牧轻商的价值观,使学生学基础专业的多,学实用类的少,因此蒙古族毕业生因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和学校重视“课堂教育”“会议教育”而忽视“心理教育”等主观和客观原因使蒙古族毕业生的竞争意识相比要弱一些,这些都给蒙古族毕业生带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误区是必然的.
2.1 追求“铁饭碗”等正式工作.游牧生活方式使蒙古族人轻视商品经济.据统计现今生活在城市的蒙古族中70%的人在各级政府机关工作,只有30%的人在做买卖或个体经营.这种文化习俗束缚了蒙古族毕业生的心理,把“铁饭碗”、正式工作(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放在了首位,把自主创业和做买卖放在其次的位置.
2.2 依靠父母,看他人的脸色.蒙古族毕业生人际关系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因此缺少自主创业的信心,普遍存在着依靠父母,看他人脸色的心理.做父母的有的绞尽脑汁走“走后门”有的没有认清社会现状东奔西走反而失去了好多就业机会.虽然有的毕业生依靠老子找到了工作,但不能自食其力而被迫离岗.甚至家境优越的即使找到了工作,但拿到的工资没有父母给的多而失去工作兴趣.还有的毕业生这山望那山高,厌倦眼前的工作,最后一无所有或者有的寻求捷径,迅速成家看爱人的脸色过日子.
2.3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多数毕业生都认为就业是人生的一次性选择,一下就想梦想成真,因此总想找稳定的、待遇高的、体面的工作,由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有的学习好的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总想找符合专业的工作而失去就业机会.有的对自己的现状不了解跟别人攀比,认为他会的我也会而虚度光阴错过大好时机,而对重活、脏活产生畏惧,总向往好工作而把机会让给了别人,还有的人认为自己是高校的精英,怎能下苦力干脏活呢?自己应该进党政机关并令他人才对此工作失之交臂,这样的毕业生到哪都会碰钉子.
2.4 逃出农村牧区往城里钻.现在高校毕业的蒙古族大学生虽然多数来自农牧区但毕业后回故土工作的很少.多数孩子把考入大学视为从“农村人”、“牧民”变为“城里人”的标志、一生的转折点.甚至多数家长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孩子毕业后回故里是没能力的象征.这种观念无疑给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宁可在城里游荡也不愿回农村牧区工作.
2.5 在竞争中犹豫、没自信.高校毕业生如果想进事业单位或大型企业也得经过统一考试,这时蒙古族毕业生受所学专业和语言的限制,在竞争怕失败而信心不足,特别是那些内向、表达能力差、成绩一般的毕业生对就业问题持有失落的态度,自我评价过低而无法面对竞争.有的毕业生失去自信而心理受创或者在考官面前不知所措而不能充分的表现自我,从而以失败告终.还有一些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没有切合实际的选择而碌碌无为.
3 解决蒙古族毕业生心理误区的对策
蒙古族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时存在的心理误区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现今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传统的价值观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心理状态等综合性的问题.
因此首先作为高校教育部门应转变招生及专业设置思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改变盯着“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这需要毕业生在认清社会形势、实现自身价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做到不焦、不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舒缓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积极主动,展现自我,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定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工作,不盲从、不冲动,真正做到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就业时对就业环境有个客观的认识,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估价,期望值不要过高或过低,对单位不要太计较,要知道一切情况都在变.要更新择业理念,克服保守的就业观念,多样化、多渠道的就业,可以先就业再择业.
现在的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加大.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仍存在.有的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高级技术工程师),有的岗位需求量十年八年都没空位.而高校教育体制不健全使现代的毕业生,特别是给蒙古族毕业生想寻找梦寐以求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这些使好多学生有不愿考学,即使考上了也难就业的看法.其实这种想法是没认识社会形式的体现.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今社会更重视知识-尊重才能,给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镇劳动力的受教育的年平均值为9.37%,即初中毕业后0.38%的人没接受高中教育.如果城镇的劳动力受教育的年平均值达到13年或者14的年的话,教育利润分别是29.1%、41.2%.所以对城镇人口来说,加强高中教育和高校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再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是正常的,在没有找到工作时好好调整心态,积极寻求自己的就业机遇和路子,做到不焦、不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舒缓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积极主动,展现自我,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定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工作,不盲从、不冲动,真正做到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而不是自暴自弃,违反纪律.
为了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各级政府2009年下达了29个文件,包括“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九个方面70多种政策.除此之外还制定了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从事自主创业,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等方针政策.中央财政拿出42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就业.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潜力.毕业生因认清党的方针政策,缓解就业压力、在民族政策的指导下,维护自身的权益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1〕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华南大学学报,2003(2).
〔2〕赵强.新疆少数民族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5).
〔3〕杨华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尹成基介绍情况.新华网,2011-1-26.
G645
A
1673-260X(2012)08-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