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导向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2012-08-15李晶晶黄一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6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能力

李晶晶,黄一涛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93)

市场导向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李晶晶,黄一涛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93)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对市场导向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即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进行研究,探索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位一体,以就业意识为主、兼顾市场需求;以就业技能为主、勤工助学为辅;以综合能力为主、奖励激励为辅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市场导向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就业不仅能解决其生存问题,而且能够起到帮助整个家庭脱贫的作用,同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寻求一种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较差,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教育环境、教育观念也与城市学生有所不同,各类因素直接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等一些基本能力相对较弱.

1.2 专业能力相对较弱

专业能力是贫困大学生进入职场后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是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基本条件,同时还是取得职业发展重大成绩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较多来自社会底层和偏远落后地区,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基础完全不同,在专业能力学习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贫困大学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自己在专业上的缺失.

1.3 创新能力不突出

创新能力是对已经积累的知识进行科学地加工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贫困大学生无论是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还是在其他社会关系等方面都无法与非贫困生相比较,这就直接影响到贫困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和接受实践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使得他们创造性地发挥与个性的展示机会相对减少,导致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2 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

目前,在市场需求总体平衡的环境下,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与措施少之又少,只是为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提供的国家助学金、各类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经济资助政策.此外,从单位的角度而言,现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外资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不断精简机构,大力裁员,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从高校的角度而言,为追求学校的综合类型,不断扩大规模,发展速度过快,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2.2 经济贫困与社会资源的匮乏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外在因素

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支出收集信息、制作和投递简历、购买学习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和资格考试、参加各类招聘会等费用.根据相关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对北京市18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花费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毕业生的平均求职花费是1079元.①就业费用的增加给贫困家庭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加大了其就业难度.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毕业生社会资源越丰富,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工作质量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而对于贫困大学生,父母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社会资源占有量明显缺乏,家庭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很少,在这种贫困大学生处于劣势、弱势地位,就业就变得非常困难.

2.3 心理贫困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内在因素

在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把经济困难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但也存在着因求职挫折而引发“心理贫困”的“双困生”.贫困大学生由于物质上的严重匮乏导致了其心理上的失衡,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焦虑不安、自负自卑、迷茫恐惧等情绪.有学者利用国际上通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对552名本科生中的84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SCL-90总症状指数和各因子分上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和全国常模,尤其体现在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上,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②这不仅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一味苦读,忽视综合能力的养成;对工作期望过高,将择业作为自己脱贫的唯一机会;缺乏自信,自暴自弃,心理焦虑程度会因此加深.

2.4 就业能力欠缺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问题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问题在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核心力.我国由于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或在城市接收教育的学生,除学校学习之外,还有课外辅导、专业素质教育拓展、开阔视野等学习机会.而贫困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如:英语口语和应用能力、计算机水平以及文艺特长等综合素质就与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在校期间,贫困大学生大多以埋头苦读或是勤工助学、在外做兼职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从而造成基本能力相对较差.

3 市场导向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3.1 以就业意识为主、兼顾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是贫困学生由高中生转变成大学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从学校到社会逐步完成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从现实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生活费用来源于父母的供给和国家助学贷款.对于目前还依赖家庭的他们来说,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大多集中注意力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这往往使他们忽略了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直至大学临近毕业时,才真正面对“如何就业”这一实际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此外,不少贫困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方法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要求.在择业过程中,选择经济报酬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机关、事业单位、外企、国企等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一线去工作,这往往会错失许多其他的就业机会,造成就业困难.因此,贫困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下意识的逐步形成自己在未来的就业观念,将自己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以及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学习中期,学校各类职业发展讲座、论坛、参加社会实践等途径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学习后期,通过去企业实习、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3.2 以专业技能为主、勤工助学为辅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竞争,只要存在竞争,就存在竞争力的强弱大小问题.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贫困大学生必须要有真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毕业后顺利适应岗位的要求,在工作上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校学习期间,贫困大学生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学好专业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的认证考试,增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含金量.此外,贫困大学生可以依托学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这一平台为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辅助力量.根据自身一技之长,积极投身于学校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中.通过学校专业实验室、专家教授学生助理或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从而提升理论知识.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拓展贫困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可以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3.3 以综合能力为主、奖励激励为辅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贫困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若想占得一席之地,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一方面,学校必须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结合就业情况对学校的专业进行设置、调整,优化专业资源,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扶持重点专业,以重点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其次,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中心,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多变地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激发出学生创新、创造和发展的潜能.与此同时,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学方法应从传统的教师讲授、归纳演绎等方法向项目化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际训练等方法转换;教学手段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应从普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虚拟”职场和“全真”职场转换.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功能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辅助手段.改变单一发放学金的方式,设立项目化的奖励机制,让学生通过民主参与奖项的申报、答辩、评选、表彰的奖励机制,学生从中体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等,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内在主动性,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来加速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注 释:

①王子杰,邬淑红,文丽.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弱势思考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②易静.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J].世纪桥,2007(10).

〔1〕段玉强,等.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肖云,杜毅,刘听.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高教探索,2007(6).

〔3〕徐小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实证分析.理论与实践,2007(4).

〔4〕胡冰.影响贫困大学生择业的个人因素及其对策分析.经济视角,2009(2).

〔5〕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6〕蒋菊.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南京:河海大学,2006.

〔7〕陶书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惑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5).

〔8〕隋耀伟.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G645

A

1673-260X(2012)08-0161-02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