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阈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2012-08-15徐晓宇李国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境内涵

徐晓宇,李国俊,张 兵

(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多维视阈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徐晓宇,李国俊,张 兵

(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学界观点不一.文章从概念的语素构成、概念的语境生成、概念的理论支撑、概念的基本内涵等四个方面理解人文素质教育,得出,人文素质教育是教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教育,是基于人生命本身的教育,是有社会发展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为依托和支撑的教育,是融汇在人文知识中体现为“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并外化为人文行为从而使得受教育者实现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一经提出,便一呼百应,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实施路径、实施方法、实践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很多研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何为人文素质教育,但这个问题却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不界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其它的研究工作便难以展开.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的分析,以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1 从概念的语素构成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语素是“人文”、“素质”和“教育”.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人文”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是指与人类命运、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的学问,后几经演变,逐渐转化为人性修养之意.中文中的“人文”,最早出现在《易·卦·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就是自然,人文指人的行为能恪守礼法,所以观人文便能教化百姓并化成天下.所以人文从词源上看有两层含义:一是“主义的人文”,这彰显了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一是“知识的人文”,这彰显了人类对具体路径的追求.

素质,简单地说,是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受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在此基础上,人文素质指的是发端于先天、发展于后天的“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外化于人的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内在修养和气质.

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即是指教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之道,是把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文明、文化通过传道授业、耳濡目染以及个体的实践等方式,内化为其性格、气质和教养并形成稳定的品质.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文主义的教育,是人文情怀的教育.

2 从概念的语境生成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词,但在现代社会却是一个热词,因为它是现代语境中的一个必要的词.之所以必要是基于两点:第一,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运用给人类带来了福祉,但其过分膨胀使得人更片面化,由此,人们希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解决这一现实危机.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给国人的生活带来了福音,但与此同时,物欲膨胀使得人异化,由此人们希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克服人的异化状态.

因而,人文素质教育是在现代语境中否定“唯科学主义”、“唯金钱至上”的观点而出现的:相对于科学,它更看重生命本身;相对于技术理性,它更看重价值理性;相对于物质,它更看重理想、信仰、意义、精神.

由于这种语境是一种世界性的现代语境,所以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是世界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美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人文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人文科学的课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要求理工科学生修习包括人文科学课程在内的综合化的教育课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把教育看成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和洗礼.

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是肇始于传统社会、活跃于科技膨胀、物欲膨胀的现代社会的为克服异化和片面化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基于人生命本身的教育.

3 从概念的理论支撑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既是现实必要,又是理论必然,它有这样几个理论支撑:(1)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自己的自由和潜能,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真正的人应该是全面的人.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是科学素质教育,还应有人文素质教育.(2)杜尔科海姆的社会意识内化理论.在他看来,人除了先天禀赋的东西外,其余的包括知识、道德等等素质都是后天由外部、由社会获得的把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把外部的东西内化为个人的东西,即是社会意识的内化,这就意味着把社会文化、社会传统内化为个人的素质有理论的可能性.(3)燕国材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在内的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非直接但积极的.这就意味着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因素、外部因素能促进内部因素.这就意味着外部因素有促进内部因素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是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心理学理论——杜尔科海姆的社会意识内化理论、教育学理论——燕国材的智力与非智力结合论为依托和支撑的教育.

4 从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从概念的基本内涵的角度来讲,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只是是个体或人“类”对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心理等等,掌握一定质和量的人文知识,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人文素质教育又不应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它需要进展到在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熏染以及社会实践中形成人文精神,即能够依据良知对社会、对未来有担当、对自然、对环境有责任,对他人、对集体能包容,对自己、对生命有反思能觉解.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化过程.进一步地建基于人文知识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必然会开显为人文行为,即具体的实践活动,这种人文行为就体现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公平、正义的相处原则,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观.

按照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的层次表现形态划分,又可将其分为基本层面、发展层面和觉解层面人文素质教育达到的基本层面是有一些基本的人文知识,有同情心、羞辱心,行为基本符合社会要求;人文素质教育达到的发展层面是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有乐观仁善的生活态度,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达到的觉解层面的状态是对艺术有较高的修养和悟性,对自我和他人有终极关怀,对自然有较高体悟,对生命有觉解.

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是融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心理、艺术等等人文知识中体现为“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并外化为较好的人文实践和人文行为从而使得受教育者实现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综上,可以如此理解人文素质教育:它是从人的视角来培养人,是从人的视角来提高素质,是从人的视角来把握教育,所以,人是核心;它是基于历史传统和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是通过传道、修养和教养而形成的,是对人的灵魂的洗礼,所以,教育是手段;它是要致力于打造全面的人,是要使得个体对生命形成超越于动物的认识,是要造就觉解的人,所以,提高人的素质是目的.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这些把握,都是来自于以上的的几种视阈和维度.

〔1〕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2003(1).

〔2〕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10).

〔3〕樊浩.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形态.教育研究,2005(8).

G641

A

1673-260X(2012)08-0134-02

东北石油大学教改项目“石油院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语境内涵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跟踪导练(三)2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