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育人的要素构成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2012-08-15呂俊涛
呂俊涛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校训育人的要素构成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呂俊涛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校训育人是由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运作过程.其中主体要素是驱动力,要提高校训育人的效果,就得掌握育人的过程和程序.分析校训育人的要素构成及其运作机理,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进行有效的解决.
校训育人;要素构成;运作机理
关于校训,我们都很熟悉,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学,其校训可以说是文化内涵深刻,大学精神突显.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陕西师范大学的“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等.有的大学以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见长,有的大学以颇具时代感、意境深邃占优.口号激励是调动人的内在动力的传统方法,但是其激励的内容、手段、技术、过程、程序和效果却各不相同.因此,分析校训育人的要素构成及其发生作用的机理机制,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战略的价值和意义.
1 高校校训育人的要素构成
校训如何培育人的品德、品位、品质和境界,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人,陶冶人,激励人,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运作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是校训育人的结构构成.结构合理,功能强大,反之则大大影响其功能之发挥.根据校训育人的运行过程和程序,其构成要素有以下几个:
1.1 校训育人主体
主体就是有一定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而法人是具有一定责任能力的集团.主体在任何事物运行过程中,处于主导的位置,担负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制作、信息发布以及活动组织、管理、考评等角色,直接决定活动的效果.校训育人的主体,决定育人的内容与方式、载体与环境和效能与效果.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主体应该包括校训的倡导者、制定者、执行者、宣传者、研究者和评估者等,具体说就是高等院校的领导决策者、职能管理者、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服务的其他工作人员等.作为校训主体,要有主体意识,即有作校训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教育学习,提高对校训育人工作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认识水平,激发其原始驱动力,满足其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继而转化为自觉的校训育人行为.
1.2 校训育人客体
客体就是相对主体而言,能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校训育人的客体,就是能理解和接受校训思想的文化内涵,并能以此作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进而指导自己行为的人或事物.所以,对高校而言,校训育人的客体主要是学生,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接受校训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处在客体的位置,但是按照信息传播模式的双向性,其接受的思想、观点、认识等方面,对教育主体的影响力也是很值得重视的.学生要理解校训文化在学校教育理念中的地位,吃透校训的内涵和延展意义,增加自豪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激发行为发生的动机,改变态度,最终产生规范的行为.
1.3 校训育人的内容与载体
介体就是介质、媒体,即育人的内容和方式.校训育人的内容不能只看其四字、八字、十二字的校训口号,而应该清楚校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校训是从大学精神理念文化中所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价值导向的指导思想,是与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和办学思想.校训育人的方式十多方面的,可以通过周年志庆、新生入学教育、教师节、军训、教学科研奖励、学术研讨会以及其他众多的活动载体来表现,直观的校训墙、校训石、校训路牌、校训道路命名甚至校徽等也是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与校训关系密切的衍生内容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来承载,如符号媒介、实物媒介、人体媒介,或者是高校自控的电视、有线广播、杂志、报纸以及面向整个社会操作舆论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来附着,把校训育人的内容与方式紧密结合,形成机制,能够开发舆论资源.
1.4 校训育人的环境
环体就是环境载体,校训育人的环境,既有大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中观环境如区位所在的自然环境、城市或乡村的发展环境,也有学校自身所处的微观,即大学环境.我们知道,社会大环境是时代环境,小环境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育人环境的营造和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环境包括学生的家庭,教师的家庭,管理干部的家庭,工作人员的家庭等;学校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宿舍环境、办公环境、运动空间环境和园林景观环境等;工作环境包括工作条件、工作设施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环境等.
2 校训育人要素的运作机理
高校校训,无论是历史文化传承积淀而来,还是其后新撰辞文,要想用六字、八字涵盖一所大学的所有精髓,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客观的.之所以出现全国近2000所高校,有80%的存在雷同或相近、相似的内容,这并不奇怪.凝练、概括、归纳一所大学的精神理念,并找到其中的发展规律,这是造成千人一面的根本原因.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到大学自身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包括区位文化、城市文化、历史文化、职别文化、养成教育文化、行为文明文化和精神道德理念文化等等品牌个性.要寻找到这些切中实际,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训,需要下大功夫.
首先,校训育人主体要进行校训文化定位.大学文化的结构要素有:精神理念文化建设、制度管理规范文化建设、形象品牌文化建设、行为文明文化建设等.对校训文化没有细分,就没有准确的校训文化定位.所谓细分就是对校训文化的分类标准的确定,定位就是在众多的种类中确定一个最适合本大学特点的校训文化.
细分市场,是一个来自市场营销的概念,一个产品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就要寻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诉求点,无论理性诉求还是情感诉求,都要对市场进行细分.那么校训文化的定位,也是一样.如果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就可以沿袭原有的校训,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再如,南京大学最早的雏形是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倡导俭朴、勤奋;到了南京高等师范时期,以“诚”字为校训,突显诚信;发展到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提出以“诚朴雄伟”四字为校训;2002年,该校喜庆百年华诞,将新的校训定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一校训基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尊重,又含承上接下之意.哈佛大学早期的校训是“In Christi gloriam”,意思是“为了耶稣的荣誉”,后来演变成了“Veritas Christo et Ecclesiae”,意思是“为基督教和耶稣追求真理”.[2]
如果专业有特色,技术有专攻,那怕是极其普通的文字,也能突显自身的个性文化.以工科为主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使用的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样极富专业个性的校训;以工程教育闻名于世的麻省理工大学(MIT),一直传承的是精研学术、致用实行、贡献国家、开创未来的实学精神,选用“手脑结合”的校训也就理所当然了.[3]
其次,校训育人的主客体,要吃透校训的文化内涵.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育教学双主体,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问题的视角.主体作为控制教育过程和进行信息搜集和加工制作的组织或个体,必须对校训的产生渊源、文化积淀、延展意义、宣传方式等方面有总体的把握,只有吃透内涵,找到校训育人的规律,才能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制定校训的决策者在多次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认了校训的文辞,那么其他执行校训的干部和管理人员,同样也要提高认识,认真学习校训的涵义和研究如何进行校训文化创新的技术、途径、方法,研究校训育人的程序、过程和结构等要素,有针对性的面对校训育人客体,掌握他们的心理、态度、风格、行为习惯等文化背景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既定的育人目标.作为育人客体,应该根据学校的安排和部署,培养爱校热情,传承学校文化,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通过接受教育,懂得感恩,懂得生存,懂得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学识、有修养、有水平和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学校增光添彩.
现在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各个高校都出台了各自的文化建设规划.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是精神理念文化,而校训是形成学校精神的概括和浓缩,以校训作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学术育人、形象育人、制度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的办学思想、灵魂统帅和目标宗旨,因此,校训育人的主客体学校校训,宣传校训,践行校训,高等院校就能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作风优良,能力超群,志向远大,贡献社会的长远目标.
再次,校训育人要有许多活动载体作为支撑和抓手.大学的发展规划,包括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学术建设规划,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等,都要体现在各种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中,这就需要在校训的指导下来制定这些规划,来承载这些活动,以树立大学的形象品牌文化,管理制度文化,文明行为养成文化,礼仪传播文化,舆论社会形象文化等,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熏陶陶冶,校训的主旋律所起的作用是:主导凝聚、团队合作、观念支持和精神动力.
校训育人除了在大学建设中目标培养、价值判断和口号激励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外,其介体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决定效果好坏的关键.前面说过,介体就是校训育人的内容和方式,从内容看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视点,但是要把这些内容承载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标徽标识、标准字代表色,还是校名门头、路牌信息栏、横幅招贴、道路建筑物命名,都需要紧扣学校发展主题,而这些都是负载信息内容的符号编码,甚至人体媒介、组织自控媒介和无形软文化媒介都是表现内容的形式.我们应该认识到校训文化的价值是存在多样性的,而结构要素的调整,视觉层面的变化,增加活动的新鲜度和载体的变换等,都能为其延伸功能做出良好的注解.
3 几点建议
校训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素构成复杂,运作机制的控制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根据校训文化育人在具体践行过程中表现的阶段性特征,笔者有如下建议:
3.1 避免校训重复率高,品牌个性弱化
这个问题现在无需讨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一定程度的时期内难以改变.创新、勤奋、团结、拼搏、崇真等字眼也都不失为校训所选之词,但是缺乏个性特点.要得到改变只有在以后的大学发展建设过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再发动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进行实践提炼,不断在体验中体悟,再行纳入大学的校训文化更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校训品牌定位.
3.2 重视校训软文化整体设计,形成育人文化的浓厚氛围
校训软文化做得好、做得细的大学,不管是在大学网站上设专栏对校训的意义价值进行发掘论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校训文化进行学术研讨,从优秀校友成就展示到母校华诞纪念,从校史展览到各类博物馆建设,从校训墙到学校教育家雕塑群建立,还是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和表彰,管理主题活动开展,保障服务促进等方面,都能灌输校训的宗旨和学校发展哲学.相反,一些大学就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整日忙于琐碎的事务,没有突出校训育人教育这个重点和核心,不是有意识地用校训来育人,来引领,导致大学校训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收到很大的制约和局限.如果不在大学决策层提高认识水平,就难以起到校训育人的良好效果.
3.3 高校决策层对校训文化育人的地位,应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精心组织和规划
校训是大学的标识之一,社会口传的作用是长期发生作用,而不是一蹴而就.所以做文化要有长远意识,组织实施校训文化的力度要大,要不断进行学习,就像彼得?圣吉所说:“我认为有五项构件技术正在逐步集中到学习型组织创新过程中,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4]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的长远目标.许多大学已经制定了文化建设规划,大有的大学到现在海尚无此项规划.既然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文化发展规划提到了以前尚未提到的高度,作为生产思想的大学就应该占领这个主阵地.
3.4 校训育人过程中,必须强调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
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校训,研究校训,充分认识校训育人的重要作用,这本来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据调查,许多大学的校训只是在领导层有这个意识,而广大教师和学生却对校训认识浮浅,根本没有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是校训育人的常规手段,教师对校训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的看法和评价,而教师却没有在校训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因为专业学科的原因,没能担当校训育人的责任,这就需要大学决策者重视对教师校训文化意识的培育.教师对校训的宣传教育是领导和管理干部不能替代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综上所述,校训育人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决定校训育人作用的机制运作,各个要素在整合中的整体效应发挥好,其育人的效果就突出,如果要素关系脱节,结构就不合理,其功能就不能正常起作用运行就缺乏可行性,校训育人的作用就大打折扣.校训文化是需要软文化来支撑的,失去这些细节和主导的观念,其育人作用只能是空谈,就会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丧失大学繁荣发展的良好机遇和迅速提升的轨道.
〔1〕刘家琦.哈尔滨工业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2〕张荣曦,许建平.美国高校宗教思想文化一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12.
〔3〕李成智.大学理念的演变与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G641
A
1673-260X(2012)05-0225-03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0JDS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