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布袋戏偶的造型艺术特色

2012-08-15张孟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2期
关键词:布袋戏服饰艺术

张孟辰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自福建漳州、泉州传入台湾的布袋戏曲表演是是民间最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而布袋戏表演最主要的戏偶的造型是中国文化艺术中造型艺术中的典范.由于戏偶的四肢是用布缝制而成,形状酷似布袋,因此叫做布袋戏,是中国民间艺术少用的仍能发扬光大并保留下来的民间艺术之一.恢弘整体的设计思维,富有动感的造型追求,体与面组成的形体,构成了夸张而又不缺特色的完美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用木偶的雕刻的手法,加上绘画表现局部,塑、绘、刻的综合运用,加之戏偶身上华丽的服饰、以及服饰上富有中国特色的花纹图案,继承了古代服饰艺术中的图案的传统表现语言,同时又丰富了戏偶的神韵,成功地把造型刻加在戏偶中,给戏偶在表演以及传承上留有很大的空间,并且显得雕刻非常的生动,这一点对中国后来的雕刻和泥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布袋戏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中的重要资源,其历史悠久.福建的布袋戏始于明清,在清末民初到达兴盛的顶峰,分为南派与北派,南派布袋戏流行于泉州地区.布袋戏所用人偶的身体为中空,头部为实心木头雕刻而成,每一系列的偶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规律,而每1位雕偶师都有自己对待作品的艺术方式,下面就来分析下布袋戏戏偶从偶头、角色、身上的服饰造型.图案纹路、以及起源和发展、时代背景来描述布袋戏偶的美术史意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的认识布袋戏偶的造型艺术特色上所具有的价值与影响.

首先,布袋戏偶的最初形态是用于殉葬的俑,早期的俑有最初用草扎成的人形,再逐渐发展到土制、陶制、木制的人形物品,这类物品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这些偶面貌有似雷同、轮廓也较为模糊,但在造型上已经与真人十分相似了,而具有表演功能的木偶戏则大致起源于汉代,古人称之为傀儡子,后人则多用傀儡戏这一名称.入唐后,傀儡戏兴盛一时,是因为主要体现在其表现对象与表演形式更加的生动,其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种用丝线操纵的戏偶,称之为提线木偶.进入宋代之后,随着市民的生活更加丰富、阶层文化的兴起,戏偶的品种更加丰富,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到了元代,交通的便利、发达的内外贸易、南方城市的富庶吸引了大批艺人南下,一些戏偶表演开始出现在民间而不是宫廷,在接下来的明清时代的近六百年时间里,中国的民间布袋戏进入了全盛时期,在山西、陕西、广东、福建甚至随郑成功传到台湾等地都出现了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布袋戏流派.福建泉州、漳州的布袋戏的戏偶,躯干和四肢都是用布料做成的服装,头部和双手双脚则是由木头刻成的,其中戏偶的头部高约1寸左右.布袋戏偶的身体内部制作有“布内套”,布内套的尺寸主要依据表演者本人的手掌大小,手指的长短而定.在表演时,表演者将手套入布袋套内,作为戏偶的躯干,布袋戏偶是操偶师通过手掌和手指的张弛曲伸,赋予了戏偶以生命,才能做出很多生活动作,传统的布袋戏木偶,只有头部和手脚为木造,四肢均为中空,在这种情况下,对布袋戏偶头的造型以及表情五官的塑造,就显得十分重要.福建泉州地区的布袋戏偶头通常使用香樟木与银杏木为原材料,需经过十几道复杂而精细的造型工艺方可完成.偶头常使用香樟木与银杏木为制作布袋戏偶头的材料.选择适当大小的木头,据成略大于偶头的体积,用斧削去多余部分,再在木头的基础上画出中心线,将两边削斜,定出眉、眼、鼻、耳、口的位置,运用雕刻刀,雕出偶头初步的轮廓,再对偶头的五官和脸部肌肉进行循序渐进的精雕细刻,在造型上追求动静结合的哲学理念,对动态的捕捉和表现造就了其流动飞扬的造型艺术形式,线性艺术在形体中的介入又造就了其概括夸张的造型形式,在其艺术表现手法上和表现语言上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充分运用了塑造、绘画、线刻相结合的手法,把人脸的神韵在戏偶身上加以体现,采用体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立体与平面的互补与对比,用线刻增加其生动性,细雕完成后,再以粗、细纱布将偶头上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平,经过磨光处理的偶头,如发现有裂痕或间隙,可以用调匀的粘土补塞填平,等其完全阴干后,再进行磨光处理、再在偶头上裱一层棉纸或薄绸,这样可以防止偶头破裂,贴纸阴干后,逐次加盖调成稀稠适中的粉土.每盖1遍,要等它阴干后,才能盖下一遍.一般要重复十余遍.粉土盖完,必须再次修整,磨光,再以稀稠适中的粉浆涂抹偶头,做彩绘的色底.当确定偶头大致不会开裂之后,再选择有色矿物质色料,滤铅后,依戏偶造形,彩色勾绘眉毛、眼眶、嘴唇、皱纹等基本线条进行开脸,最后就是用石蜡给偶头上光,使其有光泽,并依照不同的角色类别,给偶头装上各自的须发,就有了各种栩栩如生的角色的出现.布袋戏的偶头从整体风格来看,都具有明显的个性,每一个戏偶的脸部都刻画的非常的细腻,偶头的脸部造型基本都有双眼、两鼻孔、及嘴巴、眉骨、额骨、下颚骨,通过这些和人脸差不多的造型、将每个戏偶的忠、奸、善、恶与喜怒哀乐都体现出来,所以雕偶师在塑造偶头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风格,通过重视人物的眼眶、皱纹、酒窝等细部的刻画,在追求雕刻对象形似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人物角色的刻画传神.

其次,则是布袋戏偶上华丽的服饰,服饰是反映了每个时代文化的体现,从老祖宗保留下来的布袋戏的历史上戏偶的风格的变迁中可以看出.布袋戏偶的风格不仅仅是因为偶头的造型、其服饰的装饰、以及服饰上的花纹都是把反映当时的最贴近的一面展示给大众时尚、展示给后人,通过布袋戏偶的造型及风格使观众更生动、更贴切地感受和把握艺术、把握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布袋戏文化.布袋戏偶在布袋戏中最重要的表演就是造型艺术,戏偶的造型是与服装主题风格相吻合的,如台湾霹雳布袋戏中的角色就是分为儒家、道家、法家的门派角色、其中道家角色号昆仑、任云踪、紫宫太一,排开出场音乐和诗号,其服装造型上的太极、两仪以及道家拂尘等带有明显的道家风格的元素使得观众耳目一新,戏偶的造型与服装立体结构加上流行趋势密不可分.戏偶服装的造型有丰富而强烈的韵律感,它们体现了人体的均衡性、给人有一个鲜明而又自然的印象,而戏偶通过造型动作和造型风格,使得观众更贴切地感受和把握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布袋戏偶的服饰也是1种在现今服装商业展示的一种视觉方式,这种视觉方式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如霹雳布袋戏角色断雁西风,其服饰设计上整体体现了南北朝历史时期的风格,中国的服饰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极长的袖子,而雕偶师在塑造该角色时,将袖子改短,一切装饰与纹路都省略,只留下简约的几何色块,给人清丽而浪漫新潮的感觉,在配饰设计上更是如此,其头上的簪子,设计来自于唐朝女子配饰.总之,布袋戏偶的服饰基本都取决于历史,忠于历史,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吸取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作品的整体风格、剧本人物的性格去塑造、表现角色,达到历史与现代的良好结合.布袋戏偶身上的传统服饰元素身后伴随着传统服饰表现,雕偶师们将完整的体系全盘套用在角色的服饰设计上,可以说是达到了原汁原味,当然,同时打破戏偶服饰的1些稳定性,通过戏偶将中国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体现了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对这些服饰元素的运用是一个不断融合、借鉴的过程.

最后,布袋戏偶的造型艺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并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艺术史中,以它特有的造型特点并充分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法则,通过主观对客官世界的感受与认识,想象与夸张等一系列艺术创造性活动,使之表现出来的形象既有生活情趣又兼备形式美感,并使布袋戏偶造型成为富有文化底蕴与主观创造的审美载体,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装饰韵味,体现出汉代艺术鲜明的民族文化审美特征,使得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永远流传下去.

〔1〕洪世键.南派布袋戏的主要价值与意义[J].福建艺术,2006(6).

〔2〕黄鹤.台湾布袋戏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底蕴[J].艺术探索,2007(1).

〔3〕吕学斌.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现代文化的质感)[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简博士.漳州地方戏曲[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5〕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布袋戏服饰艺术
动物“闯”入服饰界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布袋情缘
纸的艺术
“非遗”视角下的布袋戏保护与传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