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

2012-08-15王媛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意识思维

王媛媛,陈 博

(1.东北石油大学 科协;2.东北石油大学 人事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

王媛媛1,陈 博2

(1.东北石油大学 科协;2.东北石油大学 人事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成为衡量它在世界地位的重要标准.将成为未来的国家建设者的我国的广大大学生们,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很重要但是经常会被忽视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课堂教学;创新意识;解决方法

1 创新意识的概念及其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增强创新意识是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门应以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而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现在我国高校都很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也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如生活方面要多注意观察,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丰富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方面要注意多积累各学科的知识,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勤疑勤问勤记等.下面我将针对课堂上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教育方法进行一下讨论.

2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要从课堂教学入手

2.1 重视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及原因

现在多数高校虽然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大多数都把精力放在课外活动上.我认为大学生虽然在课堂的时间没有课余的时间多,但是这段忽视的教学时间,却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很大作用.我们经常用“1+1〉2”来比喻“课上时间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外时间创新意识的培养〉各自单独的培养效果”,现在的只注重课下不注重课上,就会变成“2-1〈1”了.也就是说,对课上时间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忽视,不仅不能对教育起到作用,而且会变成阻碍或破坏已经形成的成果的“负作用”,称之为“负创新”.

2.2 忽视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培养会出现的三个问题及其后果

问题一:大学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当老师问到“谁对这个问题有疑问请举手”的时候,很少有人提出问题,或者是只有很少的学生提出,实际上学生并不是真的没有问题,原因是他们有羞怯心理(不仅指女孩子),“我是有问题,但是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怎么好意思问呢?”也许有的人觉得这种心理很幼稚很好笑,但是就是这种不正确的心理实际上左右着很多学生的行为.老师们不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究竟有多少是不利于课程的开展的,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

问题二:大学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在气氛较活跃的课堂上,会有很多同学发言表述自己的想法等.但是每次主动回答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别的同学基本上都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参与到讨论中。实际上也并不是因为所有的人观点只有这几种,很多的同学本来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是听到老师的观点后就开始把自己的想法埋没了,或者是一开始就按照老师有倾向性的介绍去思维.也可以把学生的这种心理看作是对自己的观点将带来的“风险”的恐惧,具体表现为对即将面对的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的质疑,提问的恐惧.这样将阻碍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问题三:学生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反应冷淡,提不出实质性创新的观点.现在的大学生在读高中的时候,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期望值很高,认为考上了大学就一切都解决了,再也不用像高中那样努力学习了.而到了学校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还是需要苦苦学习.但是大学的学习靠学生的自觉,很多大学生没有自制力,也没有高考时的动力.再加上课堂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老师的讲课方式不能吸引学生,所以课堂上的反应反而不活跃了.再者,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对老师上课讲的知识有疑问,想要提问题,但是都无法真正的提出自己的疑问.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够正确,而且锻炼不够多.

那么这些这些问题出现的后果就是:有问题不好意思提出来,结果是最后找不到问题;上课不讨论,光是听老师的观点,结果只能是没有自己的观点;不愿意研究,也研究不出东西,结果是不会思考,麻木.

3 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时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学生有问题不提,不好意思提”的解决办法

理论基础:发扬批判精神是创新意识的第一要素.创新首先意味着对旧观念、旧事物的扬弃,是要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朱熹也曾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因此,创新意识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不迷信、崇拜任何偶像、教条和一切不适应现实情况变化的旧观点,善于吸取旧事物、旧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自己的新创意、新思想.

具体解决措施: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使其参与到课堂内容的讨论中来.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大胆的想象要进行引导和鼓励,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让学生大胆去想象、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3.2 “学生上课不参与讨论,光是听老师的观点”的解决办法

理论基础:教学的任务不能仅以知识为中心,更应该重视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两个中心的平衡,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强调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或轻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基本上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也很难参与.教学过程成为教师灌水的反复,教师把自己所理解的教学内容“毫不吝啬”地传递学生,学生则成为盛水的容器,他们的思维很难得到尊重.可以说,从教师出发的课堂往往忽视了课堂主体是学生,整个课堂教学死板、被动,教育目标无法实现.

具体的解决措施:(1)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过分注重知识灌输的“结论性教育”改为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性教育”,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强调教育方法应重视学生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情和思维过程,要让他们在反复实践和屡遭挫折中体味,发现的喜悦,体会创造的喜悦.比如布置具有一个研究价值,书本上无法找到答案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搜索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说明此观点成立的依据,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探索者.(2)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教学手段,将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创新能力培养展示出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教学手段提供的技术保障,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几乎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效果.

3.3 “不愿意研究,也研究不出东西”的解决办法

理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具体的解决措施: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因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学生“不愿意研究,也研究不出来东西”的问题.

3.3.1 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学生爱幻想,教师要珍惜学生的这一宝贵财富,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具体的事物展开想象,发展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由抽象的概念回想具体的事情,从而描述好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应启发学生通过含蓄、精美的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使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在头脑里建立有声有色,有感情的立体化、性格化的形象,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的相象力得以充分的展开.又如诗词语言精炼,跳跃性大,在阅读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语言,获得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想象活动得以展开,真正理解诗词的诗情画意,领略诗词的竟境.

3.3.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老师们除了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切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之外,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大纲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设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举一反三.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也可以借助于CAI辅助教学,使得一些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能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从而对较难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这都是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办法,它不仅可以优化学生和思维品质,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强化创新意识.

3.3.3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他们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大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黄金时期,他们主观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愿望.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神秘现象的惊奇,对某些结论的怀疑,对未知问题的探索等,都是求知欲的表现.这些求知欲经过引导和刺激可转化为有力的学习动机.在现代化教学条件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程,例如话题讨论、播放视频、情景表演、分析热点现象等,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本科目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课堂上,也可以开展一些有探求性的知识竞赛、辩论赛,学生以此可以发现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头脑里装着许多问号,于是求知欲越来越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另外,教师可以开发一些语言文化方面的课题让学生自己研究探讨,即使没有完成任务,也能使他们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 小结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及才能.正像前文中说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要注意自己在这一使命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发挥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祖国建设贡献人才.

〔1〕李培根.育人为本 创新是魂 责任以行[N].人民日报,2006-06-01(13).

〔2〕魏颖.课堂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N].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增刊).

〔3〕徐静,毛根民.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2).

〔4〕孙大成.实施创新教育 提高师资素质[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0,(3).

〔5〕欧阳双龙.浅析创新教育与网络化教学[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G642

A

1673-260X(2012)01-0244-03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案例教学对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研究(HGJXHB2110146)

猜你喜欢

创造性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