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2012-08-15刘星慧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外语语法

刘星慧

(山西忻州师范学院 专科部英语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刘星慧

(山西忻州师范学院 专科部英语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文化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准确地应用外语不但要掌握词汇和语法,更要了解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行为,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若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用外语进行交流时会造成许多误会.

文化;社会;语言;交流;思维

风俗习惯是文化因素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在对外交际中,风俗习惯影响着交际双方能否顺利沟通,同时也是双方交流成功的关键.因此,顺利交往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外人员交往所产生的冲突中得到证明.

刚来中国不久的外教John Hill正在校园里散步,中国学生热情地用英语同他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supper,teacher Hill?”此时外教感到十分尴尬,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这样一句简单的句子不但没有达到问候的目的,反而引起外教的不快呢?问题出在中西文化差异上.

中国人在开饭前后见了人常说:“吃了吗?”这是个打招呼的常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但对于不了解中国习俗的外国人来说,Have you eaten yet?或者Have you had your supper(lunch,breakfast)?这些句子听起来很别扭.他们可能理解为:“我也没吃,咱们一起吃点吧.”也可能产生某种误解,会这样想:“我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穷,我能买得起饭.”甚至对问话人产生反感:“吃不吃饭是我自己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

同样地,teacher Hill也不符合英语的习惯.中国人说“李老师”,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称呼,而且是个尊称.但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作为称呼语.他们习惯在姓前面加上Mr,Mrs或Miss中、小学生见了他们的老师往往这样称呼,Mr Hill,Mrs Smith或Miss Black.见面时同老师打招呼Good morning,Mr White.或Good afternoon,Mrs Green.在大学里,除了Mr,Mrs或Miss外,对教授和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可称Professor或Dr,可以在姓前加上 Professor或 Dr,例如,Professor Smith.Dr.Johnson.

中国人见面时另一个常用的问候语是“哪儿去?”或“去哪儿啦?”,用英语表达是‘Where to go?’和‘Where have you been?’.假如我们见了外国朋友这样同他们打招呼,人家听了同样会不高兴,他们可能觉得你在干涉他的隐私.再比如,中国人在客人面前往往习惯于保持谦逊、含蓄、淡化自我,本来英语讲得不错得到对方称赞时却说:“No,my English is poor.”本来很丰盛的晚餐硬说成“It is just so-so.”等等.这样会使客人大惑不解,甚至引起反感,这就是由于典型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可见文化差异在外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在交际中,学生所使用的英语语法正确,但由于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不仅没有达到交流的目的,反而引起某种不快.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语音、词汇、语法、句子、段落和篇章结构等这些语言基本要素,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很大程度上,学生在同外国人交际中未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除了其本身的语言水平有限外,主要是对西方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西方的风俗习惯知之甚少而造成的.王还先生曾说过,“任何人学外语最自然、最容易的事就是把自己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有时套对了,有时就套错了.那些母语和外语不同的地方就一定要错.”(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这里的“习惯”就是母语的思维方式,即用习以为常的母语思维方式去理解和组织外语句子.中国学生通常是脑子里先有个汉语句子,然后把它们逐字翻译成英语.因此,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所译的英语句子有语法错误,要么虽然英语句子语法正确,但使用场合不太合适,造成理解上的误会.

长期以来,外语教师普遍重视对语言形式(语法、词汇等)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其语法基本准确或没有大的问题,但不能准确地同外国人交流,常犯类似前面几个例子中的错误.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和外国人交谈时都是根据各自的风俗习惯来选词造句并去理解对方的话.所以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人所用的英语语法不完全对,外国人却能听得懂;而有时所用的英语没有语法错误却产生误解.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女孩说:“I am go office.”她的意思的“我要去办公室.”但外教此时也听懂了这个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同样,中国人也都听懂了这个不太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因此,偶尔违反了语言的结构规则,也不会影响彼此的交流,最起码可以听得懂.但违反了文化方面的规则,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来说,同样一个词或句子其意思有时并不是完全相同,在某些场合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一次几位中国学生去外教家做客,主人客厅里有几盆漂亮的花,其中一位说:“How beautiful the flowers are.”女主人高兴地答“Thank you.”中国学生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觉得不够谦虚.女主人看到一位姑娘穿着漂亮的裙子,赞美道“What a beautiful skirt.”,此时姑娘连摆手说:“No,no,it is not beautiful at all.”.回答让女主人感到迷惑不解.她觉得这个姑娘不够诚恳,裙子本身漂亮,却非说不好.其实,中国姑娘的回答并非不诚恳,只是中国人听到赞美时,通常要谦虚,否则别人会觉得你缺乏教养.同样女主人的回答也并非不谦虚,只是英美人听到赞美时,一般说“Thank you.”

还有一次,英国歌手来北京外国语大学表演,其中一位做了背景介绍,他的讲话十分幽默,引得听众笑声不断.然而,有时其英国同伴发出会意的笑声,中国听众却毫无反应;但有时英国听众鸦雀无声,而中国听众却笑得前仰后合.这显然也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可见语言的使用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萨皮尔(Sapir)说:“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它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Edward Sapir,Language,p.221)另一位语言学家罗伯森(Robertson)在Sociology中提到:“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包括思想、习惯、生活方式等.

显然,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了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如果对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常会影响对这种语言的理解,并且妨碍交际.

一种语言总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和父母之间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假如我们中国人对长辈称呼,会被认为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往往会惹得长辈生气.

可见语言实际上有两种规则,一是结构方面的,包括语言、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方面的,也就是如何正确的运用,即语言要运用的得体.

一个完全合乎语法结构的句子,使用场合不恰当,不符合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或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有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误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和运用外语,不仅要学习语言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尽可能多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真正沟通思想,正确交流的目的,否则会使双方疑惑不解.所以说,掌握语法知识能保证所使用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在使用外语时得当.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该着重考虑怎样在教学中传播社会文化知识和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并且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快地扩大知识面,学好一门外国语.

〔1〕田德新.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刘润清.许国璋教授与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司徒双.社会文化因素与外文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

〔4〕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6〕Sapir,Edward,Language,New York ,Harcourt,Brace&Co.,1921.

〔7〕Seelye,H.Ned,Teaching Culture,National Textbook Co.,1976.

〔8〕Kaplan,R.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education [J].Language Learning,1966.

H 319

A

1673-260X(2012)01-0187-02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外语语法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跟踪导练(二)4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