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引发的思考

2012-08-15付向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作业家长教育

付向东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让学生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引发的思考

付向东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本文就作业所存在的“价值”和教师及家长的态度出发进行探究,并提出作业作为生本化课堂的几种尝试.

作业;学生;负担;思考

2011年11月4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教学专档全版刊登《让学生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简称《作业负担》)一文,文中刊发了五篇主题文章,大家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说明.正如编者的话“在实际教学中,作业往往布置的不够合理,有些作业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反而让学生疲于应付,低效运转,成了学生的负担.”事实上,多年来作业研究问题一直备受教育者关注,大家一直都在探究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1 作业本身引发的思考:“作业的价值何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到“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那就说明作业是需要布置的,只是要注意量的把握.来自安徽五河的黄家国在《作业负担》中谈到“作业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真的掌握了,这是唯一标准.”其实,在《作业负担》中透视的“负担”也不仅仅是“量”的问题.来自山东惠民的张连奎老师写到“作业重复机械、单调乏味;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训练,缺乏因材施教”.所以说,作业之所以带来的负担不仅仅作业量的大小,也不是是否需要布置,而是布置的作业价值问题.

目前,作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作业的强制性.一般地来说,主要表现在是在单位时间内的定量任务的完成.一旦学生没有完成,教师很“负责任”地“关心”学生,批评教育和告知家长.所以就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取悦教师而去“完成”.陕西永寿的赵文会老师在《作业负担》中也指出“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目标”,这现实吗?

2.作业的随意性.部分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教务检查,重视“作业”的次数,严重忽略作业的导向性,也没有顾及到作业的有益补充,很随意地上网或在教辅资料中找一些所谓的“作业”,即便如此,也就罢了.据调查发现,有些教师的所谓批改作业已经成了“批阅”,只是用红笔注明日期即可.长期的“作业”自然地导致作业成了学生的一项负担.

3.作业的盲目性.练习和作业既是学生巩固新知的手段,也是知识学习基础上培养能力和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和作业主要体现在内容、层次、数量、形式及批改对学生的有效促进作用(宋秋前,齐晶莹,2011).其次,对于作业和检测的概念也容易混淆.检测是为了评价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若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R.M.加涅,1999).

4.作业的低效性.华东师大课改专家崔允都教授在“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中提到:“教学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样一来,低效的教学何能促成作业的高效呢?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要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靠几道题来完成的,而是看学生是否习得了新的东西,是否解决了新的问题,是否还需要进一步阐释.教师们经常会遇到的是这样情况:原本学生反复练习过的东西,每当在稍微变化形式的时候,对于学生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另外,对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作业对他还有何意义呢?

5.作业的机械性.前一阵子,我收到一条短信,大致内容为“某某老师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使得学生做到深夜”,其实呢,对教师而言,这类的情况也早教师身上发生过.曾有一些教师和我谈起“作业批到深夜还没有批完”.这个事情只能说明教师是负责的,并不能证明此作业的作用.“这个字或词,你要写多少多少遍”,想必这类的事情我们都发生过,仔细思考,简直是荒谬至极.知识需要识记,但是这样做的话,真的有必要吗?

6.作业的功利性.如今,很多地方都加大对教师的考核,期中作业检查也是其一.教务部门会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对于超额完成的表扬,未完成任务的则通报.其实呢,完成与否主要的标准就是次数.所以,一些教师就在这里使劲专研来赢得领导的好评,结果必然导致的是学生怨声载道.所以有些学生就认为,作业交与不交一个样,批与不批也是一个样.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偏面追求升学率的恶果.唯成绩第一位,学生则可“优秀”,教师进而可以“扬名”.严重导致评价片面、单一,直接使得师生间、师师间的关系不融洽.另外,书面成绩好,动手能力差,这是我国学生较明显的通病.同时许多老师还以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率高低评价学生是否优秀.退一步讲,即使“检测”可以作为判断学生发展的一个手段,但是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检测试卷所能检测到的多半类是“知识”类结果,不可能覆盖人发展的全面;二是即使我们能检测出学生当下学习的状况,但是这种被“标明出”的状况,不一定是他现有的真实“发展”状况.要知道我们国家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纲要》中还提到“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一些知名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随着该校新教学思想的实施“老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时代已不复存在.上海育才中学“每学期允许每门学科有计划进行2—3次的独立作业……可由教师批改,也可以由学生批改”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发展,它不是单纯的形式而已.所以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对的,但是发展不了学生的话,这句话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在新课改的呼唤下,我们就应该关注当代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王坤庆,2000)的走向,重视教育对象素质、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学生心理教育及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2 教师及家长的态度:“我们应该怎么办”

作业完成不等于作业合格,更不等于学生成绩的进步,也不能视为学生能否成才的条件.而许多人反倒是认为,作业就是学习,完成作业就等于收获了知识.这样一来,就无形地把“学习”范围缩小.要知道学生的作业是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操练.古语曰“只要功夫深,天杵磨成针”,但在我们今天的教育视野里,这样的“针”还有必要吗?请听一听一线教师们的呼声吧:学生作业完成不认真、完成不及时、完成的效果不好.于是,找学生谈话,甚至批评.有时候,还要找其班主任或家长来协助.所以家长们也在相互抱怨:孩子怎么不喜欢写作业呢?不写作业的话,那成绩何能提高?而且经常性地被老师负责任地请去做工作,家长的心更是抓着作业不放.我们还要明确地是,学生们经常用他们的感性去感受生活,而不是去用理性来经营生活,这就需要教育者们拥有爱心拥抱他们,拿出耐心期待他们(杨进,王澍,2000).

依照Miller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短时记忆储存,一般认为约20秒.而且容量是有限的,其容量与“瞬时记忆广度”容量相似,即对许多孤立的项目来说,平均数为7±2个项目.一旦超过这个量,旧项目就会被“挤压出去”(Miller,1956).那么,及时的反馈有助于新知识的夯实、有助于新问题的存在、有助于能力进一步提升.那么,对于作业的问题,究竟我们怎么办?其实呢,这个问题应该由教材和学生一起来回答,但现实中的是,基本上全部由教师承包,而家长呢,基本上是只问不查.

2.1 不要用作业“圈”住学生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20世纪创立了“教学最优化”理论,“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的尽可能大的成就,而师生用于课堂和课外作业时间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标准.”

首先,狠抓课堂教学,坚持向课内要效率,力争在课堂上将学生疑点减少、知识点讲精、方法用活,给学生腾出部分时间对课堂进行反馈及设疑,尽量课堂上能解决的不要放在课下.教学设计中要作一些准备,以鼓励学习者在能够设计出来的尽可能多样的新情景中应用所学内容(R.M.加涅,1999).坚持知识的点、面和板块的区别与联系.这样的话,不至于所布置的作业或大或小.让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通过完成其能力范围内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获得奖赏,并且会促进随后的学习…….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产生持续的满足感,并因此而成为持续性动机的最可靠来源(Ausubel,1968).务必要杜绝非人性地对待学生,要本着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前提,切勿动辄生气,这样做的话不能解决学生的态度问题.Hovland将态度定义为: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人们发现,旨在说服的言语陈述对态度的改变往往是无效的(Hovland,1949).所以说,在说服学生方面,切勿抓着“作业”不放,排斥并歧视这是对教师后期的工作极为不利.一旦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那就是“破罐子破摔”.

其次,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效率低下、基础知识薄弱、方法陈旧的学生.Williams专门将其进行归因,结果发现“我们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和解释自己学习的成败得失的原因,从而从缘由上引导和激励所有的学生不断进步,让他们相信成功和失败是不固定的、可控的(Williams,2000)”在调查中,85%以上的教师能够耐心地对学生方法引导,也有个别教师对学生呵斥与责骂,还有的找其班主任或弃之不管.同时可以在批语中进行温馨的提示变相引导.

另外,作学生的学生.孙云晓老师曾提到“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一味的师本化将会无形放大教师的形象及能力和地位,让学生觉得教师是永远的那么权威.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呼唤的是一种师生的平等和融洽,一种生本化的学习.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不是工业产品.只有了解了学生,完全地融入到学生中间,我们或许才能找到学生的需要.其实,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提出的合理性建议,也希望老师进行监督.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或态度不端正,教师就应该及时予以纠正.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抄袭作业严重,我们教师难道不需要由此进行反思一下自己吗?

再则,甩掉“穿新鞋,走老路”这顶帽子.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全面推进.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路子,与时俱进,面对现实中的重重问题.在探索中,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能完全地吸收,更不能装样子.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真正地科学、合理地去开垦作业这片土壤.在某所高中英语学科教师中调查中发现,90%的教师需要学生当天完成作业,而且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并未考虑到其他学科的作业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每科教师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学生岂能受的了,再则他们的作业只能在自习时间完成.即使完成了,又有多余时间去作思考呢?

2.2 避开“孩子,写作业去”这类话

《纲要》还强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吴永军在“关于有效教学的再认识(吴永军2011)”中谈到教学任务量的时候,他把现行技术层面的有效教学视为“工程学”之“效率本位论”,一味地追求教育的规模及效率.我们现在的教师、家长及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唯“效率本位”,所以很容易使得“知识”的速成、“人才”的速成.

1.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这不光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课题,同时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传统的“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如何能让家长在子女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通过学生问卷发现,家长们只是停留在“监工”层面,“完成了吗?”“赶快完成”“孩子,写作业去!”成了家长们和孩子在学习交流上最常用的句子.极大程度上注重结果,完全地忽略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今天普天下家长的企盼,但是我们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忽略了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我们的心血或许就是白费.

2.经常沟通、创建氛围.经常性地与子女及教师沟通会及时地掌握孩子各个方面的动向,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地生活环境.不要让孩子简单地把课堂的学习当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夸大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千万不要让孩子有这样一种想法,不想上学是怕作业,不想回家还是怕作业“课上了然,课后茫然”是现在多数学生的状态,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家长要求过高,而且是短期的,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可能就会放弃.

4.相互配合、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不是说出来的,家长和教师应该站在同一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家长和教师之间不能相互戴上有色眼镜,更不能形成任何隔阂.在对待孩子问题上,要正视不足,注重发挥其优势.不能动辄就以其对方来要挟孩子,这样的话,自然地就使得孩子与教师和家长形成对立.孩子的问题,不能相互进行指责或推诿,要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也不能总是不好意思.

3 作业的生本化处理

中国近代教育家俞子夷先生(俞子夷,1945)谈到“常常斥责学生功课做的不好,教师以为是一种使他改善的督促.但是受斥责的学生却失去了自信:自己努力的结果,总不到换到一个“不对”的结果,自己一定不能信任自己有控制这种功课的能力.这是于学习心理最有害的.”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周围依然存在.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功课做不好的学生.所以说,学生的作业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深研究的课题.如何让作业发挥到我们渴望的状态使我们教师们思考的.

像《作业负担》中张连奎老师那样采用“1+X”模式(即必做作业+选作作业)的灵活运用.他承认了学生的差异,并由此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作业的积极性,真正地“激活快乐作业这一泓活水”.教师布置作业应该结合所授课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科特点及知识点本身出发.作业的布置不能停留在“易”和“宜”上,要本着为了学生的“益”而出发.

所以教师有必要尝试一些做法,使作业艺术化、人性化.董远骞(董远骞,1993)在《教育的艺术》中谈到建立师生考评中合作的融洽关系时,提到四种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出考题;重点面改;小组批改;互改与自改.也不能总是认为教师每天必须布置作业,也不能认为不留作业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等说法.作业留与不留、留多还是留少、如何布置作业以及如何批改都要考虑到它的主人“学生”.

就作业布置而言,可以尝试以下作法:

1.口头作业.学生可以将教师所授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然后口头向老师或同学说明.习惯上,我们在文科性质上的一些学科(如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采取背诵法,在理科的学习上更注重习题的演练.这样的话,则会更利用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分组作业.可以按学生分组,也可以由教师将作业分组(即不同类型的作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人而异且任务明确,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摘桃子的快乐”.逐渐地,对作业的偏见会随之降低,相反,兴趣和自信随之而来.

班杜拉认为“榜样的成功(或失败)是一种替代性体验,即学习者受到一种替代性强化(Bandura,1971)”.

3.自助作业.也叫“自己作业”,即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的需要和时间,从教师预先布置的“作业库”或选择一些自己确实话想做的作业.当然了,没有适合自己的,则可以不做.

4.学生作业.尝试让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更能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也会因为有机会布置作业而增加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为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就作业批阅而言,可以依据作业布置形式分为教师批改作业、教师查阅作业、组长查阅作业、小组互批作业、甚至是家长批阅.但是不管怎么批阅,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作业的价值和负担问题,一旦超出了这个框架,将会是没有任何意义.

就其作业内容来说,可以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本着课堂反馈灵活、适用,课节复习到位、重难点突出,课后能力提升、层次分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尽情地沐浴在知识的海洋.

4 结束语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生作业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我们何不快快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实践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做点事情呢.大家都知道,光明白是不行的.好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事情并不是因为难做而让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难.在面对这一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有权利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尽我们的最大力量.雅思贝尔斯说过“问题是永无终了的,心灵是永无止境的,结论性的答案是永无可能的(雅斯贝尔斯,1988)”在求索问题的道路上,坎坷是再所难免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肯做,事情就一定会成功的.

〔1〕Ausubel,D.P.Educational 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 inston,1968.

〔2〕Bandura,A.Vicarious and self—reinforcement process.In R.Glaser(Ed.),The nature of reinforcement.New York:Academ ic ress,1971.

〔3〕Hovland,Lumsdaine&Sheffield,1949.

〔4〕M 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 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56:63.

〔5〕W illiams,M.&Burden,R.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董远骞.教学的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8,240.

〔7〕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8〕国家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88.

〔9〕R.M.加涅(美).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9,320.

〔10〕宋秋前,齐晶莹.生本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建构与实施办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7):18.

〔11〕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吴永军.关于有效教学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1,(7):9,14.

〔13〕杨进,王澍.规训视觉下“差生”形成的批判与教育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00,(9).

〔14〕杨玉厚.中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述评[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

〔15〕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3.

〔16〕俞子夷.教算一得[M].正中书局,1945.9.

G420

A

1673-260X(2012)01-0142-04

猜你喜欢

作业家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作业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