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秧歌舞蹈的表演风格特色研究
2012-08-15娄桂梅
娄桂梅,宋 欣
马力秧歌舞蹈的表演风格特色研究
娄桂梅,宋 欣
摘 要:本文从开拓东北秧歌舞蹈艺术的视野出发,博采众长的挖掘和吸收东北秧歌风格特色动作素材,努力丰富、突破东北秧歌舞蹈的教学和舞台表演。文章对著名东北秧歌舞蹈专家马力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在阐述马力秧歌舞蹈的形成、动作风格特色的同时,从多种角度分析马力秧歌舞蹈艺术的特色和价值,在丰富动作素材、舞台创新的同时,提高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秧歌舞蹈;马力;表演风格
娄桂梅/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授(辽宁沈阳110169);宋欣/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助教,硕士(辽宁沈阳110169)。
马力,辽宁省著名二人转舞蹈专家,活跃在东北秧歌、二人转舞蹈文化教育、教学、编创第一线。一九四九年到海城、大石桥学习大秧歌,长期深入老艺人之间,研习不同流派、风格特色的秧歌舞蹈,通过总结和筛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特色的表演流派。
一、马力秧歌舞蹈特色的形成
东北秧歌在发展中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表演特色相近的姊妹艺术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和渗透,于是就产生了具有创新性、独特性、风格性,各种不同流派的东北秧歌舞蹈。在东北秧歌舞蹈流派中,特别以马力为代表的秧歌舞蹈部分尤为生动、鲜明,充分体现东北秧歌舞蹈特色。
说到马力的艺术成就,不能不提到筱兰芝。筱兰芝是一位唱舞俱佳的民间艺术高手,他嗓音稍哑,丹田气力足,扳调稳实,观众百听不厌;筱兰芝的舞蹈也是非凡超众,他的“三场舞”身形好看,舞而不乱,节奏感强,曾被誉为“蹦蹦戏皇后”。马力跟随筱兰芝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系统的研究过筱兰芝的舞蹈艺术,通过研究和梳理,对筱兰芝的舞蹈风格做出系统的归纳。马力秧歌舞蹈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很大程度在于吸收了筱兰芝的独特表演形式和人格魅力,无论表演还是做人,筱兰芝对马力的影响都颇深。
二、马力秧歌舞蹈的表演风格特色
(一)马力秧歌舞蹈的表演风格特色——腕子
在东北地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力的腕、英力的扇、阿力扭的一身汗”。她充分发挥了腕子这个上身部分最灵活部位,形成了具有很强的东北秧歌风格特色表演,所谓“上装看手、下装看肘”,腕部动作充分能够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平腕可以表现温顺、平静;压腕表现愤怒;抖腕表现气愤、恐惧等等。马力在表演腕子动作时,大多都是单指手型(握空拳,食指外伸),并且在每次绕完腕子以后都有一个小小的、向远的延伸,延伸后马上衔接下一个腕部动作,挽时哏、抻时稳;伸中有哏、哏中有俏,柔中带刚,细腻连贯,可谓东北秧歌小味十足,这就是马力腕子的与众不同之处。马力的腕子动作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以快、碎为主要特色,她的腕子动作节奏,在普通的秧歌动作中是不常见的,通过快速的腕部舞蹈动作,来表达内容和情节的不断变化,以丰富舞者的内在思想感情,充分表现了马力丰富的内在情感美。
(二)马力秧歌舞蹈的表演风格特色——八角手绢
八角手绢,是现在课堂教学、舞台表演常用的道具之一。据秧歌专家说,辽南有位老艺人说过,八角手绢是他解放前发明的,但解放前的大秧歌和二人转中都从没见过八角手绢。“八角手绢不是我发明的,是我发展的”,马力秧歌舞蹈中的八角手绢经过改革,比正常秧歌手绢大、重,因此手绢抛出更有沉重感,更容易练习、表演。八角手绢有托掌绢、拳握绢、指挑绢、指夹绢四种拿法。最常用的手绢技巧(绝活),有“顶转”、“立转”、“上抛绢”、“后抛绢”、“回旋绢”等。马力有一套独特系统的手绢技巧训练方法,经过训练后能使手绢在手中、空中随意飞舞。同时用手绢技巧做出的各种身段和舞蹈动作,可以把人物衬托得更好、更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东北秧歌表演更加赋有生命力。
(三)马力秧歌舞蹈的表演风格特色——手玉子
手玉子又称“玉子板”,是由四块竹板组成,每块长四寸、宽一寸半。表演时一手两块。“开始,手玉子仅作为击节乐器,演员边打边唱,掌握节奏,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手持道具的舞蹈。”手玉子风格秧歌舞蹈能体现开朗、活泼的情绪,又能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马力的手玉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打法。打法有单点和碎点,单点要求板不能拿死,声音要清脆响亮。碎点时要轻勾板,要求速度快,要均匀,手腕手指要放松,不能僵硬。在与动作进行配合表演时,玉子点灵活运用,也分为慢板、快板,单点和碎点互相配合使用,节奏的处理可以说是千变万化。
马力秧歌舞蹈的成就,一是继承了筱兰芝舞蹈的独创性;二是发展了秧歌舞蹈的表演动作;三是丰富了舞蹈道具特色。马力秧歌舞蹈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宝贵财富的同时,也将其与自身的创新相结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风格特色的道路,证明了艺术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具有创新性,也诠释了老一辈舞蹈工作者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研究马力秧歌舞蹈的现实意义
在民族民间舞蹈迅猛发展各显奇葩的今天,人们的审美在逐渐的增强,观众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更是在不断的提高,增加了选择的多样性。拓宽视野、挖掘更多动作素材、创作更多舞蹈作品、丰富和发展东北秧歌舞蹈的艺术魅力和舞台表现力是我们从事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所要完成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就给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马力秧歌舞蹈,目的之一就是把马力丰富的东北秧歌动作吸收丰富到教材中。课堂教学,是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的训练过程,使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整体艺术修养的同时,扎实基功、坚实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及表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教材和课堂组合更具有实用性和训练性。作为教学组合,要具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就手绢技巧组合而言,一定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训练,由单独技巧到组合训练循序渐进灵活掌握,真正体现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特色和教学目标完整统一的结合。掌握马力秧歌舞蹈的基本风格特色,并与现有的秧歌知识相结合,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马力动作元素,提高学生对东北秧歌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东北秧歌体态、动律、步伐、扭法等准确的把握,使学生能够熟练自如的在组合、剧目中完成东北秧歌的基本表演特色。
(二)丰富剧目创作,突破舞台表演
通过实践把马力秧歌舞蹈的动作特色应用到舞台表演上并展示出来,编排一些舞蹈剧目、节目,让观众产生共鸣。手绢在表演中,随着演员的动作,能帮助衬托出许多优美巧妙的舞姿,它不仅能够成为有助于演员形体动作生动优美的装饰品,特别是进入某一特定场景或情节后,如果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它既能衬托出角色的思想活动,又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抛出、旋转的手绢,体现了人物俏皮、活泼的性格特征,体现了激动、兴奋的心理状态以及舞者本身技术技巧功底扎实过硬的良好基础。所以,只要合理的在剧目或组合中利用好手绢技巧,使之达到它所应达到的艺术功能,手绢技巧是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点缀整体风格特点的重要表现手段。
(三)学习马力舞蹈的启示
通过探索和研究马力秧歌舞蹈的特色,在实践向理论认识的升华中有以下几点领悟。
第一,多艺术领域传承并互相借鉴。马力秧歌舞蹈,是多艺术领域相互借鉴、广泛融会贯通、表演思维的成功例证。马力把二人转舞蹈吸收到秧歌舞蹈中,实现了艺术的成功嫁接,丰富了秧歌舞蹈的内涵,增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证明了各艺术门类间有其共同规律的共性,通过各艺术门类的特殊规律的共性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表演文化,使秧歌舞蹈不断出现新的作品、新的表演形式、新的发展。
第二,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主题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创新、表现手法的创新和视角的创新,只要抓住其中之一就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马力秧歌舞蹈在传承经典基础上,大胆吸收姊妹艺术形式和种类,在2008年编排了一段手玉子与踢踏舞结合的新舞蹈形式,二者的结合充分突出了节奏、力度、时尚的特点,在保留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与外国文化相融合,让观众和业内学者都耳目一新,这是一次东、西方舞蹈文化大胆的尝试,所碰撞出的火花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第三,独特的表演特色。马力秧歌舞蹈集中体现在表现腕子功夫上,马力秧歌舞蹈的技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技术灵活上。通过改革创新,把各种腕子的技法运用到秧歌舞蹈中,使秧歌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发挥了极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增强了秧歌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根据马力腕子功夫等绝活,创新的剧目和教学组合,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成果。马力秧歌舞蹈的本质,不但表现在舞蹈动作上,更体现在情景美中,它是一种表演艺术与舞蹈文化的交融。
总之,马力秧歌舞蹈无论在教学上、表演上、学术上、应用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东北秧歌艺术领域的一个新的突破,掌握了马力秧歌舞蹈的表演特色,将会有一批新的作品、新的演员、新的表演形式和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涌现出来,使东北秧歌舞蹈呈现新的发展局面。
马力秧歌舞蹈是经典传承与现实改革有机结合的成功的个案典型,发掘与传承是对现实的一种挑战,是一种充分体现技巧的表演能力、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表演思维、更是一种表演文化。它的本质不单表现在舞蹈动作上,更是体现在情、景、美的意境中。马力秧歌舞蹈,在于非常强的艺术创造,从而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它无时无刻都在东北秧歌舞蹈发展中成长、蔓延,它是延续这股生命力量的重要支柱。马力秧歌风格舞蹈能够充分的体现东北秧歌的语汇、内容、和内在的情感,使其更具有激情性和优美性,通过对马力秧歌舞蹈的学习和研究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素材,能够准确把握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色和动作特色。
:
[1]马力.二人转舞蹈[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辽宁高跷舞蹈资料——艺海探宝.营口县文化馆内部资料,1992
[3]海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城高跷秧歌,1992
[4]辽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辽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营口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5]辽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辽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沈阳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沈阳音乐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8043
中图分类号:J722.2
A
1671-6531(2012)12-0066-02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