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故乡》竹内好译本看日语主语缺失现象及其文化折射

2012-08-15商钟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日语故乡

商钟岚

从《故乡》竹内好译本看日语主语缺失现象及其文化折射

商钟岚

摘 要:无主句或者省略主语等现象在日语中十分普遍。笔者从鲁迅的《故乡》竹内好日译本着手,对比原作中存在主语,而译作中却失去主语等主语缺失的句子,找出日语与汉语主语出现情况的不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探究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日语;主语缺失;《故乡》;竹内好

商钟岚/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福建厦门361004)。

世界各种语言中都包含着一种基础句法结构——主谓结构,即主语搭配谓语的句子构造,如“我吃饭”,“我跑步”等。它可以让别人清楚明白句子的主语,对动作的施行者一目了然。但日语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如:

○暑いですね。

○大変だった。

○陳です。

这些句子都是不出现主语的。虽然汉语中像这样的无主语或省略主语的句子也经常可见,但日语中出现的比例却远远超过中文。日本古典语法学家松尾治郎就把省略看作日语的三大特色之一,而其中又认为以主语的省略最为突出。在日语语法界,就有学者摒弃了传统的“主谓中心说”,提出了“谓语中心说”,甚至以三上章为首的一批语言学家还提出了“主语废除说”,认为所谓的“主语”这个语法术语对日语语法无益有害,应尽早废止。由此可见,无主语句或省略主语的现象在日语中非常普遍。在本文,笔者从鲁迅的《故乡》竹内好日译本着手,对比原作中存在主语,而译作中却失去主语的句子,找出日语与汉语主语出现情况的不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探究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把这些原作中存在主语,而译作失去主语的现象称为“主语缺失”。

选择《故乡》作为分析对比的语料,是因为这篇鲁迅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众人皆知,还进入了中国教科书,被众多学生从小阅读,可以说是影响好几代人的不朽佳作。而竹内好的日语译本也是从1953年起就进入日本中学的国语教科书,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这篇文章更是被收录在几乎所有的日语国语教科书里。选择这样一篇文章进行比较,语料方面具有说服性、代表性,也更具有权威性。

一、对比鲁迅的《故乡》和竹内好译文来看日语主语缺失原因

对比原作与译作,笔者进行了统计:在日译作品中省略了66个原作中存在的主语;增加了2个原作中未出现的主语。增加的两个为指示代词和普通名词;被省略的主语都为人称代词,其中省略第一人称做主语的有44个,第二人称做主语省略的有9个,省略第三人称主语的有13个。很明显,主语为第一人称时被省略的概率最高。译作中主语的缺失与日语的特性是密切相关的,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进行分析。

1.由上下文引起的缺失。日语句子中经常因为上下文意思明确而省略主语。汉语尽管也有根据上下文省略主语的情况,但省略不如日语多,有些时候不讲明就无法知道主语是谁。

对比鲁迅的《故乡》和竹内好的译文,也可以找出这类情况。

如:“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そりゃいいな。で、――いま、どんな?……

どんなって……やっぱり、楽ではないようだが……」

在上面一小段对话中,中文频繁出现“他”,日语却根本没出现人称代词。如果在中文里把“他”隐去的话,读者较难明白是在指谁,但日语却不一样,谈话双方可以凭上下句群,再根据语法来把握主体。

再比如:“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頭には古ぼけた毛織りの帽子、身には薄手の綿入れ一枚、全身ぶるぶる震えている。」

这段话从上下文可以明显知道是在描写中年的闰土。日语中为了简洁和避免重复把人称代词省去。

由此可以看出,日语对上下文的依存程度更高,所关联句群的范围也可扩展至更广,因此造成了比中文更经常省略主语的现象。

2.由敬语引起的缺失。日语句子中主语缺失,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敬语引起的。日语的敬语分为尊敬语、谦让语和郑重语三种。如お、ご、なさる、おっしゃる、いらっしゃる、くださる、召し上がる、さん、さま、どの等是尊敬语,いたす、まいる、あがる、いただく、お(ご)…する、拙作、小生等是谦让语,ござる、です、ます、まいる等是郑重语。从敬语的使用情况人们就可以判断出是表达对对方的尊敬,还是表达自己的谦让,抑或是表郑重,从而判断出话题涉及的动作行为人。

如:“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おやおや、まあまあ、知事さまになって金持ちじゃない?」

「さま」是对人的尊称,不用在自己身上,由此可以看出这边是在说鲁迅。

3.由授受动词引起的缺失。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本身就决定了授予者和接受者的立场,从授受动词就可以判断出谁是授予者,谁是接受者。「くれる」表示平辈之间谁给我东西,「くださる」是上级或者前辈等地位高的人给我什么东西。「あげる」是地位对等的人之间的授受关系。「さしあげる」是地位低的人给地位高的人东西。「もらう」是从别人那里接受东西,用于平辈之间。「いただく」是从地位高的人那里接受东西。授受动词不仅可以体现物品流向,还可以体现尊卑关系,是具有典型日语特色的语法用词。授受动词的出现,让谁是接受者、谁是授予者清晰明了,并从中判断出讲话者和听话者。

如:“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あくる日、鳥を捕ってくれと頼むと…… 」

“我还抱过你咧!”

「よく抱っこしてあげたものだが」

在以上几个日语句子中,没有出现任何人称代词,但人物间动作的关系却一目了然。汉语里必须明确指出主语的场合,在日语中由于授受动词的存在主语都可以被省去。在这些地方如果加上主语反倒显得累赘。

4.由希望助动词「たい」「たがる」引起的缺失。日语中「たい」表自己的愿望、意志,「たがる」表示的是第三者的想法。可以由这些希望助动词的使用来判断出主语。

如:“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

「続いて言いたいことが、あとからあとから、数珠つなぎになってでかかった。」

5.由推量助动词「う、よう、まい、らしい」等引起的缺失。「う、よう」可以表示推量、意志、劝诱、即将发生或出现的某种状态等意义。

例如:“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こんなコンパスのような姿勢は、見ようにも見られなかった。」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一、二日休んだら、親戚回りをしてね、そのうえでたつとしよう。」

第一句的“見よう”表第一人称的意志、想法,可以判断出是指说话者自己,不必把主语写出。第二句的“よう”表劝诱,“(一起)做某事”之意,可判断出主语即“我们”。

再如:“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苦しみを感じはしても、それを言い表すすべがないように、しばらく沈黙し、それからきせるを取り上げて、黙々とたばこをふかした。」

此句的“ように”,表示对别人或某事的推测、推量,也可以判断出主语应为“他”。

6.由感情、感觉形容词引起的缺失。“楽しい、懐かしい、苦しい、恋しい、怖い、かゆい、嬉しい、痛い”这类表自身感情感觉的形容词,在日语中一般只用于第一人称。如果用于第二人称的话,要加上「そう」等样态助动词。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感情形容词的使用来判断主语,而不必把主语写出。汉语却必须注意把主语补上。

如:“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それからは雪の降るのが待ち遠しくなった。」

“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

「全く、うれしくてたまりませんでした。」

7.表思维、感觉等动词引起的缺失。日语句子中如含有思维、感觉类的动词一般也不会出现主语。因为这些如“気がする、願う、感じる、びっくりする”等表思维、感觉的词语在日语中一般指第一人称的感觉、思维。如果要描述第一人称以外的感觉、思维时,必须加上样态助动词。

如:“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びっくりして頭を上げてみると、私の前には、ほお骨の出た、唇の薄い、五十がらみの女が立っていた。」

“我愈加愕然了。”

「ますますドキンした。」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とはいっても、彼らが一つ心でいたいがために、わたしのように、無駄の積み重ねで魂をすり減らす生活をともにすることは願わない。」

8.由使役、被动等引起的缺失。日语中由于使役态、被动态的存在,使我们可以从句法上直接判断出主语。在这些句子中第一人称经常被省略。

如:“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その応対に追われながら、暇をみて荷ごしらえをした。」

在这个句子中使用了被动态,很明显可以得知被省略的主语是“我”。

9.由句尾的语气助词引起的缺失。日语中句尾的语气助词可以表劝诱、邀约、希望等心情,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句尾的语气助词来判断主语。

如:“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話し声を聞きつけたのだろう。」

“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今は寒いけどな、夏になったら、おいらとこへ来るといいや。」

“だろう”表推测,“や”作为终助词可以表对他人的命令、劝诱等等。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译作日语中人称主语的频繁缺失,是与日语本身的语法结构有很大关系的。日语中表示推量、否定、使役、被动、可能、希望、敬体、各种接续关系(并列、顺接、逆接、假定)、意志、比况、样态、传闻、命令等各种意义的词语和句法,使我们可以轻松判断出主语。竹内好先生的译文,充分利用了日语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或者翻译的时候,也要注意到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二、日语主语缺失现象的文化折射

日语中的主语缺失现象,并不意味着话语者主体意识的缺乏,而是把主体意识融入到无限的谓语延续中去。主语尽管不出现,但人们却可以通过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尤其是谓语来判断出主语。如以上所说敬语、表授受关系的动词、表思维、感觉动词的出现,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主语是谁。或者更确切一点儿的说,在日本人的潜意识里,这些词就表达了主语的情况。说话者尽管并没有表明话题指谁,但我们对话题的主体、想法、做法却清清楚楚。这些除了语言方面的原因外,还跟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紧密相关。

1.阶级意识。日本是个阶级分明的社会,有着严格的阶级区分。不管是公司、学校,还是社会集团,都是依靠严格的上下关系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公司里面有上下级之分,学校里有前辈、后辈之分,社会集团间也有着严格的身份制度。而处于这种制度下的个人,下对上必须坚决服从,必须必恭必敬,必须绝对忠诚。由此形成了一种「タテ」式的社会构造,即由严格的上下序列结构构成的∧字形的“纵向社会”结构。反映在语言上,体现为一套相对完整的敬语体系。尊敬语表现对他人的尊敬,用于下对上;谦让语利用对自己的谦虚以达到提高对方身份的目的,把自己置于地位低的位置,抬高对方的身份;郑重语显示对对方的郑重。敬语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体系,因此,即便这些句子中不出现主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从这些词汇中判断说话者所指的主语是何许人。相反,如果这些句子中有主语的存在,反倒会显得罗嗦,不符合日本人的说话习惯。

2.“和”的精神。日本是个崇尚“和”的民族。圣德太子604年制定的“十二条宪法”中,就把“以和为贵,无忤为忠”放在首位。“和”的精神成为指导日本人行为规范的一种内在精神。

“和”的精神的产生是有着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公元前3-2世纪,渡来人穿过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给日本带来了许多佛经典籍,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稻作技术也由此传入日本,使日本人从依靠采集为生的生活方式开始向稻作方式转变。但由于当时日本人对稻作的生产技术还不熟练,加上日本多变的气候条件,使得他们不论从播种到收割都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农耕,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在这种集体劳作的背景下,要求的就是大家的齐心协力。集团内任何重大的决定都由集体协商而通过,并采取一致的行动。如果有谁与大家背道而驰、特立独行,是很难生存下来的,也会遭受到类似「村八分」的惩罚,受到大家的排挤。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总是力求采取与其他人一样的行为,力求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免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不便。而这种“和”的精神反映到语言上,就是自我意识的隐藏。日语中主语的缺失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讲话者通过主语的缺失、不明确点明主语,由别人推察自己的真意。如果对方体会到并赞同自己的观点,那最好不过,但如果对方不赞同自己的观点,讲话时也没有把自己放在明显与对方对立的立场,也不会引起大家的不和。比如表感觉的形容词,当说话者表达某种情感时,听话者未必与自己有相同的感受,因此,通过主语的缺失把自己的想法委婉地传达给对方。

3.以心传心。上面我们讲到日本人为了力求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总是隐藏自我意识。不明确点明主语,希望别人推察出自己的真意。加藤周一在《日本語を考える》中这样说到:仲間ウチでは、以心伝心的傾向が強い…だから文章も会話も全部しまいまで言わないし、何にも言わないで、目くばせすれば、意志が通じるというのが一番理想的なんです。也就是说,日本人认为最好的交流是什么都不说,用眼神的交流是最好的。因此,在语言上,他们也会尽量能省就省,省去一切多余的成分,让对方来推察出自己的真正想法。

4.自我意识。日本人隐藏自我的真正意识,但并不等于就没有自我意识。日本人是把自我的意识隐藏在无限的谓语中,在无限的谓语中寻求自我意识的发展。日语的谓语位于句子的后面,可以无限的延伸。日语的主语经常缺失,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把自我的意见隐藏到无限谓语中,在谓语延伸中希求对方提供更广阔、更多的意见,而此时的“我”在无限的谓语中仍在无声无息的活动。随着句子谓语成分的加长,主体意识也越来越弱,主体意识到最后完全隐没在谓语中,仅依靠谓语来判断对方的意图。

[1]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振平.现代日本语理论文法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孙群.日汉语的代词对比与翻译日语学习与研究[J].1984,(1)

[4]秦礼君.汉日主语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3)

[5]盛祖信.浅析日语中的省略现象[J].日语知识,2003,(3)

[6]崔崟.关于日语的主语省略问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2)

中图分类号:H36

A

1671-6531(2012)12-0035-03

:贺春健

猜你喜欢

日语故乡
故乡的牵挂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走在故乡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清浊塞音发音探究——以VOT和GAP为中心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我在南方,最忆故乡 外二篇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