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妆粉的种类和制作工艺研究

2012-08-15李华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白粉米粉

李华锋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国古代妆粉的种类和制作工艺研究

李华锋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国古代先民们研制出丰富多彩的美容面妆用品,妆粉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元素颇受人们的欢迎,本文就古代妆粉的种类和制作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探讨,揭示出古人在制作妆粉时无论从原料的选择到工艺的制作都蕴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些对今天的美容化妆品行业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妆粉;种类;制作

古代人们用粉来妆饰面部由来已久,但确切始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正史中亦无明确记载.《中华古今注》云:“自三代以铅为粉”.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引《采兰杂志》:“黄帝炼成金丹,炼余之药,汞红于赤霞,铅白于素雪.宫人以汞点唇则唇朱,以铅傅面则面白,洗之,不复落矣.”宋高承的《事物纪原》:“周文王时,女人始傅铅粉”.以上解释,虽均非正史记载,但把粉饰的起源,上溯到三代,也说明了我国妇女施粉历史之悠久.至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战国策·赵策》:“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韩非子·显学》云:“夫谕性也,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人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韩非子用“国之脂泽粉黛”来说明“法度”的重要性,这就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粉饰的普遍化和大众化.笔者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古人使用的妆粉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米粉

从先秦到汉代,妇女一般用米粉饰面.《释名·释首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说文·米部》:“粉,傅面者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米粉的附着和增白作用,并且以米粉为主要原料来制造傅面用的白粉,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末.提到制作米粉的具体方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作米粉法:“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必用一色纯米,勿使有杂.使甚细,简去碎者.各自纯作,莫杂余种.其杂米、糯米、小麦、麦米,穄米作者,不得好也.于木槽中下水,……日满,更汲新水,就瓮中沃之,以酒杷搅,淘去醋气,多与数遍,气尽乃止.稍稍出著一砂盆中熟研,以水沃,搅之.接取白汁,绢袋滤,著别瓮中.……曝之,乃至粉干.足手痛挼勿住.痛挼则滑美,不挼则涩恶.拟人客作饼,乃作香粉以供粧摩身体.”概括起来,也就是说人们选取颜色鲜白,质地纯正的一色粱米或粟米,经过淘洗、水浸、熟研、过滤、取汁、搅拌、沉淀、澄清、选切、曝晒等程序制作而成的滑美粉饼,以供人们“粧摩身体”.这种过程因不需要特殊的工具,且原料易得,故多数家庭均可制作,因此,这种方法经唐宋至明清,经久而不衰.

胡粉

除了米粉,人们还用胡粉来饰面.胡粉又名铅粉,《博物志》曰:“纣烧铅粉成胡粉,犹类也”《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糊也,脂合以涂面也.”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名曰“粉锡”.又名铅华、定粉、瓦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等.但事实上,胡粉是生于铅而非锡.陶弘景云:“即今化铅所作胡粉也,而谓之粉锡,以与今乖”.李时珍在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说:“锡炒则成黑炭,岂有白粉?”,并指出:“古人名铅为黑锡,故名粉锡.释名曰:胡者糊也,和脂以糊面也.定、瓦以言其形,光、白以言其色.俗呼吴越者为官粉,韶州者为韶粉,辰州者为辰粉”.不仅说明了胡粉之所以被称为“粉锡”的原因,也指出中国古代以盛产胡粉而闻名的几个地方.从大量的文献记载来看,人们最初用以敷面用的铅粉,为了提高其粘性和护肤效果,大多掺入了油脂,以糊状为主,这也是《释名·释首饰》所说的:“胡粉,胡,糊也,脂合以涂面也”的原因.大约到了汉代以后,铅粉经过人们的脱水处理,制成粉末状或固体状,使用时加水调研或是用粉扑直接扑粉,固体状的胡粉便于人们储藏和携带,故为众多妇女所采用.在新疆民丰大沙漠1号东汉墓,出土了一个精致的粉袋,粉袋上施以彩绣图纹.粉袋的出现,表明当时的铅粉已经告别了糊状的初级阶段,而被加工成粉末状.在山东东平汉墓出土的妆粉,出土时也被包裹在丝绢之内,出土时已成粉团,直径约为2.4厘米.

除了粉末状的胡粉外,固体状的铅粉块在考古发掘中也时有发现.因为妆台所用,这些粉块制作的相当精美.在福建南宋黄升墓中,我们就发现了一批这样的铅粉,形状有四边形,六角形,圆形,葵瓣形等,并被印成各种花色图案,有兰花、荷花、梅花等不同的纹饰.

关于胡粉的制造方法,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如范成大云:“桂林所作铅粉最有名,谓之桂粉,以黑铅着槽瓮中罨化之”.到了明代,胡粉仍然是人们日常面妆美容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凡造胡粉,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缸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或如磊块,待干收货.……搽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胡粉投入炭炉中,仍还熔化为铅.”其实早在东汉,人们对于铅粉的化学性质就已经有了比较清醒地认识,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云:“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关于铅毒对人体的危害,《本草纲目》引《冬余录》云:“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铅气有毒,工人必食肥猪犬肉、饮酒及铁浆以厌之.枵腹中其毒,辄病至死.长幼为毒熏蒸,多萎黄瘫挛而毙”.《本草纲目拾遗》中也叙述道:“粉锡即铅粉,乃以铅打成薄片,入甑,用醋一瓶同蒸,化为粉用.今杭城多有此业,名曰粉坊,工人无三年久业者,以铅醋之气有毒,能铄人肌骨,且其性燥烈,坊众人每月必食鹅一次以解之.”食用猪狗鹅肉能否解去铅毒,我们还未知道,但铅毒的厉害,已可见一斑.

但是,在古代研制敷面用的白粉的配方中,虽然白米和粟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粟米粉和白米粉也有一定的粘性,但附着力并不强,且加工成的白粉放置时间一长,容易返潮而粘结成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使这些白粉用起来更加细腻和光滑的缘故,人们或多或少的会在米粉中加入铅粉,这样做成的白粉虽然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容易引起铅中毒,从而使自己的皮肤变得黄黑粗糙.这个道理在唐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并且想尽各种办法,试图祛除粉中的铅、汞等有害物质.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人们知道铅、汞等具有挥发的性能,“见火则飞,不见埃尘”,希望用加热的原理来除去铅粉中的有害物质,如《千金翼方》中记载,炼粉方:“取胡粉三大升,盆中盛水,投粉于中熟搅,以鸡羽水上扫取,以旧破鸡子拾枚去黄泻白于瓷碗中,以粉置其上,以瓷碗密盖之,伍升米下蒸之,乃暴干研用.傅面百倍省,面有光.”《事林广记》也记载道:“法治胡粉方:胡粉,不拘多少,以鸡子一个,开窍子,去清黄令尽,以填胡粉,向内令满,以纸泥口,于饭甑上蒸之,候黑气透鸡子壳外,即别换更蒸,候黑气去尽,取用搽,经宿永无青黑色,且是光泽.”《本草纲目拾遗》“玉簪花”条下面也写道:“今人取其含蕊,实铅粉其中,饭锅上蒸过,云能去铅气,且香透骨内,妇女以匀面,无皯痣之患.”慈禧太后深知铅毒的危害,时人记述她所用的白粉的制作方法:“它的原料其实也和寻常的粉一般是用米研成的细粉,加些铅变便得,并且你从表面上看,它的颜色反而尤比寻常的粉黄一些,但在实际上,却大有区分.……原料的选择是十分精细的,不仅用一种米;新上市的白米之外,还得拼用颜色已发微紫的陈米……我们这种粉里面,虽是为了要不使它易于团结成片的缘故,也象外面一样的加入铅粉在内,然而所加的分量是很少很少的,只仅仅乎使它不团起来就得;外面所制的一味滥加,以致用的人隔了一年半载,便深受铅毒,脸色渐渐发起青来,连皮肤也跟着粗糙了.”由此可见,慈禧对含铅化妆品制作的也相当精细考究.

紫茉莉花籽粉

人们还发现用紫茉莉的花籽也可以制作出功效良好的白粉.《清稗类钞》记载:“紫茉莉,多年生草,蔓衍易生……有红紫白黄等色,颇美艳,晚开午收,俗名夜繁花.实圆皮皱,中有白粉,可为化妆品”.《本草纲目拾遗》也说:“紫茉莉……取其粉,可去面上癍痣粉刺.”在下文的胭脂一节中有紫茉莉花可制作胭脂的记载,《草花谱》就提到:“此花不但可作胭脂,也可作妆粉,真乃女儿花也.”故又有异名为“粉豆花”、“粉孩儿”、“胭脂水粉”、“粉团花”、“水粉子花”等.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提到平儿在宝玉处理妆的情景.原文记载:“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象别的粉涩滞.”

香粉

人们发现在白粉里添加香料,使涂在脸上后,不仅白净光滑,而且暗香飘飘,使女性感觉起来更加妩媚撩人,这就是最初的“香粉”,在《齐民要术》里也有关于香粉的记载“唯多著丁香于粉合中,自然芬馥.亦有捣香末绢筛和粉者,亦有水浸香以香汁溲粉者,皆损色,又费香,不如全著合中也.”从本质上来讲,香粉就是添加了植物香料或香草的妆粉.如《千金翼方》香粉方:“白附子、茯苓……沉香、青木香、鸡舌香、零陵香、丁香、藿香(各贰两),粉英(陆升),右壹拾肆味各细捣筛绢下,以取色青黑者,乃麤捣纱下,贮粉囊中,置大盒子内,以粉覆之,密闭七日后取之,粉香至盛而色白”.这个配方中的许多成分对皮肤有明显的护理作用,并且加入了大量的名贵香料,应该是非常难得之香粉中之上乘者.

红粉

又称赪粉,《释名·释首饰》:“赪粉,粉赪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颊也.”“赪粉”即染了赤色的红粉.《古今注》有云:“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为燕支粉”.这是用红蓝花的花汁染成的红粉.陈淏子云:“(落葵)土人取揉其汁,红如胭脂,妇女以之渍粉傅面,最佳”.这是用落葵籽汁染成的红粉.一般来说,凡是能制作胭脂的红色染料都可以和妆粉混合制作成红粉.

银粉

唐代的医家们还突破面部涂粉的基本色调都是白色传统观念,制作出个性化的具有银质光泽的“飞水银霜”来粉饰面部皮肤.《千金翼方》记载:“水银(一斤),朴消(捌两),大醋(半升),黄矾(拾两),锡錬(拾两),玄精(陆两),盐花(叁斤),右七味,先錬锡讫,又温水银令热,乃投锡中.……微火三日,武火四日,凡七日去火,一日开之.扫取极须勤心守,勿令须更间,懈慢大失矣.”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粉应该具有银质金属光泽,黏附力极好,涂抹上去比用普通白粉更加引人注目,亮丽妩媚.但另一方面,它毕竟加入了水银、锡等金属元素,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金粉

除了具有银质光泽的“飞水银霜”外,唐人更是奇思妙想,从金龟子身上提取出具有金色光泽的“金粉”.《北户录》记载:“金龟子,甲虫也,……其虫死,金色随灭,如荧光也,南人收以养粉,云于贡粉相宜.”既然与贡相宜,想来应该为妆粉中之上乘者.

鹿角粉

人们还用鹿角来研磨成粉来妆饰面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崔氏鹿角粉方:取角三四寸截之,乃向炊笼底烧一遍,去中心丑恶者,并除黑皮讫,捣作末,以绢筛下,……如此四五遍烧捣碎,皆用水和,巳后更三遍用牛乳和,烧捣一依前法,更捣碎,于瓷器中用玉槌研作末,将和桃花粉更佳.”也就是先把鹿角烘烤去秽,经过反复的研磨、细筛、熟烧等,把鹿角制成颗粒细得不能再细的粉末,最后再和营养丰富的牛乳反复混合、烧捣,制成宜于妆面的白粉.

珍珠粉

至少从唐代开始,珍珠粉就被作为重要的养颜护肤元素而被加入妆粉的制作过程中,唐代鲍溶的《旧康》诗:“珠粉不结花,玉珰宁辉耳”.明秦征兰《天启宫词》:“玉簪香粉蒸初熟,藏却珍珠待暖风”.诗下自注:“宫眷饰面,……至立春仍用珍珠粉,盖珍珠遇西风易燥而玉簪过冬无香也”.用珍珠粉制作妆粉的方法,在《千金翼方》中有记载:“悦泽面方:雄黄(研),朱砂(研),白僵蚕(各一两),真珠(十枚研末),右四味并粉末之,以面脂和胡粉,内药和搅,涂面作妆,晓以醋浆水洗面讫,乃涂之,三十日后如凝脂,五十岁人涂之,面如弱冠,夜常涂之勿绝.”这种珍珠粉中因为加入了面脂和朱砂,不仅效果不错,粘附性增强,颜色也应该是透红的.

蛤粉、滑石粉

除此之外,还有蛤粉和滑石粉.蛤粉,用蛤蜊壳磨研而成的白粉.《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临安店铺有:“手巾架,头巾盠,蛤粉桶”等出售.《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劈面门抹两色蛤粉,裹一顶油油腻腻旧头巾”.说的都是用蛤粉做成的妆粉.滑石粉,清代人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七星岩内外纯是白石,……最白者妇女以之傅面,名为‘干粉’.与惠州画眉石、始兴石墨,皆闺阁所需”.《事林广记》中的“玉女桃花粉”就是用到了上述两种原料.文中记载:“益母草亦名火炊草,茎如麻而叶卷小开紫花.端午节间采照烧灰;用稠米饮搜团如鹅卵,大熟炭火煆一伏时,火勿令熄,取出捣碎,再搜炼两次,每十两别煆石膏二两,滑石蛤粉各一两,臙脂一钱,共碎为末,同壳麝一枚入器收之,天能去风刺滑肌肉消瘢黯驻姿容甚妙.”

粉水

粉水,指含有矿物质的白色水粉,历史上以盛产水粉而出名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在四川江州,《华阳国志》曰:“(巴郡江州县)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膏晖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另一个在荆州的范阳县,盛弘之《荆州记》曰:“范阳县西有粉水,取其水以为粉,今谓之‘粉水’.”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采用各种天然原料,研制出丰富多彩的粉妆用品,这些都值得今天的我们加以重视,研究和开发.

TQ658.5+2

A

1673-260X(2012)06-0160-03

猜你喜欢

白粉米粉
沙坊米粉香
兴安米粉趣谈
蔬菜白粉虱 秋防正当时
闪电是速食米粉
奶香蔓越莓米粉球
涂白
我最爱的一种米粉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白粉寄生孢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防应用研究进展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