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产生及发展变迁
2012-08-15李静,王格
李 静,王 格
(1.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体育系,江西 南昌 330031;2.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产生及发展变迁
李 静1,王 格2
(1.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体育系,江西 南昌 330031;2.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最近几届世界性运动会上取得佳绩.特别是大学生篮球、足球联赛蓬勃发展,使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实力逐渐被社会认可.
高校;运动队
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产生的原因
1.1 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拉动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就把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瞄向了高校,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依托与学校教育系统,使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业的情况下从事运动训练,培养出了高素质的优秀运动员.同时,运动员在结束运动生涯后,还有自己的专业、工作,使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一劳永逸地得以解决.最为突出的国家就是美国,美国的竞技体育就是在“学校体育”的依托下完成的.美国顶尖级运动员有80%都是来自于在校大学生运动员,众多大学生活跃在世界竞技体育赛场上,屡屡获得优异成绩,学校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训练、竞赛、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证明这套体系已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美国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的典范.
1.2 国内经济发展的拉动
1.2.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1978-2001年期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3%,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10%,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排名第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余暇时间的增加,使人们能够有多余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缓和了国家财政的压力,使国家有更充足的经费来支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2.2 旧有的培养体制存在缺陷的压力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竞技体育形成了封闭、单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当时科学训练方法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竞技体育呈现出了诸多问题,如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伤病率较高、退役后再就业难等问题,这一人才培养体制能否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为了寻求更好的培养模式,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国外竞技体育走“学校”的模式,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竞技体育人才面临的质疑和国外的成功经验,使我国将培养高素质的优秀运动员的目光转向了高校.
1.2.3 政府的推动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自身的优势,有培养高文化素质人才的独特条件,可以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许多问题.为了改善高校试办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了改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的局面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上促进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对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政策进行了相关规定;1987年7月《关于试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办法(试行)》,从管理层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指出了方向;1988年出台了《国家教委关于中学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及公布第一批试点中学名单的通知》,为提高高校生源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1995年颁发了《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该政策对高校招生相关条款进行了重新修订,解决了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的渠道问题.
2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变迁
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首次提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改革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一个创新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学校化的措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高校的试办工作就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下逐步展开,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规模在逐步扩大,涵盖项目越来越多,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高校从1987年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每次所取得的成绩都与国家指导政策的转变有关,或者说国家指导政策每次的调整都对高校的试办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我国高校从1987年开始试办以来相关政策变化情况,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尝试摸索阶段(1987—1994年)、重点扶持阶段(1995—2004年)、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1 探索阶段(1987—1994年)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竞技体育形成了封闭、单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当时科学训练方法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竞技体育呈现出了诸多问题,如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伤病率较高、退役后再就业难等问题,这一人才培养体制能否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而国外一些国家已经把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依托于高校并取得了成功,像是美国,该国拥有一套完整的选拔、训练、竞赛、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成为其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基地,运动员即使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还会拥有自己的专业、工作,使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轻松地得以解决.国内培养体制呈现出的问题及国外成功的经验,使人们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目光投向了高校.
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对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政策进行了相关规定,其中,将招生对象界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中学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等级标准的学生”,并明确规定了高考降分的范围,“在当地本科院校控制分数线以下50分以内择优录取”,《通知》在政策层面上解决了运动员进入高校的渠道问题.同年7月份,颁布的《关于试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办法(试行)》,对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的学习、训练、管理及教练员队伍建设等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从管理层面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指出了方向.此外,为了保障高校生源质量,国家教委于1988年出台了《国家教委关于中学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及公布第一批试点中学名单的通知》.
各高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创造条件,在招生训练、学习、比赛、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确立了高水平运动队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初步建立了一支思想作风好、业务素质精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练员队伍,试办工作在这一摸索阶段中不断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1988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274人、27个队664次打破90项大运会记录;199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176次29个队打破78项大运会记录;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全国试点高校中共有150多名运动员分别代表本省市参加比赛;在全国田径比赛中,高校学生运动员有多人打入全国前十行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同时,也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虽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试办初期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可试办工作停留在学年教育、按期毕业、拿来主义、只看成绩的阶段上,高校运动成绩的取得依靠的上大批的退役运动员,而并没有着力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队伍建设,忽视了学训规律的探索,运动员文化水平并没有根本提高.在这一阶段,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模式还不完善、还不系统,还需要不断的尝试、改进、完善.总体上来说,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2.2 初步发展阶段(1995—2004年)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部分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开始推行改革,主要表现为:用工制度实行双向选择,人才流动自由,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经过近十年的摸索与发展,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原国家教委为了实现自己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于1995年5月颁发了《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此《通知》与1987年的《通知》相比较,提高了招生对象运动成绩的标准,放宽了录取条件,从政策层面上为竞技运动水平高的运动员提供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同时国家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来畅通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渠道,一是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起点有所提高,从国家二级水平提高到国家一级水平;二是增加了“同等学力考生”的生源;三是降低了运动员的文化成绩的要求.
与摸索阶段相比,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在此阶段,已经初见成效,各高校几乎有了一支属于自己本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伍,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选派的北京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南开大学女子排球队、天津工业大学男子排球队及北京理工大学男子足球队等4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了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其中南开大学女排获得冠军,北京师范大学女足获得铜牌,北京理工大学男足名列第7,天津工业大学男排名列第16,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表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试办工作已初见成效.此时,我国普通高校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竞赛体系,于1998年3月,在北京成立的首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CUBA),就是一个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篮球联赛;两年后,首届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在北京理工大学拉开序幕,而北京理工大学也于5年后冲甲成功.CUBA经过8年的摸索、实践后,具备了与CBA青年队相抗衡的能力,而大学生足球联赛在举办了5年之后,第一支大学生球队在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出现,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校高质量的竞赛体系是分不开的.
但是在这一阶段,仍然存在“拿来主义”的现象,为了取得更多的金牌,拿到更好的成绩,部分高校从省、国家队乱拉、乱借运动员,以各种名义拼凑队伍.在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国取得了名列第一的好成绩,但运动员真正的主力却是52名参加过奥运会(其中9名是奥运会金牌选手)的现役运动员,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自己培养的运动员还不是主力君.据有关资料显示,此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仍然不系统,训练条件仍不能得到保障,训练时间也不固定,在国家教委、地方及部委所属58所院校共计1832名运动员中,除有15%左右的高水平运动训练队坚持系统训练外,约25%左右的人是进行临时性的集中训练来参加比赛,即使占总数50%左右的运动员是属于常年运动训练队的,但也并非是坚持全面系统的运动训练 .
2.3 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试办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教育部于2005年实现了自己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及相关领导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视,至2005年,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升学率与1998年的9.8%相比,上升了11.2%,达到了21%;高校的数量也从1994年的1080所增加到2005年的1792所,增加了65.9%;教育经费从1998年开始,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育经费的增加,使得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热情越来越来高,这一阶段,各高校修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增设了体育设施、器材等,这些为高校的试办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高校试办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国家为了鼓励所有具备条件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2004年11月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2005年4月颁发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仍然按照“运动成绩越高,文化成绩要求越低”的原则录取,还对新时期高校在学籍管理、运动训练、竞赛制度等方面给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并于2005年重新核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到2006年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扩大到了235所.
2005年国家政策大幅度提高了高校运动员文化成绩的要求,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已经决心要改变运动员文化成绩低的境况.但是,2005年的政策也取消了运动员进入高校的门槛,造成大量专业、职业运动员涌入高校,使得高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与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相背离.
3 小结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最近几届世界性运动会上取得佳绩.特别是大学生篮球、足球联赛蓬勃发展,使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实力逐渐被社会认可.在全国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相关部门及部分高校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认识不清,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条件还不完善,如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不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较低、体育经费不足、经费渠道单一、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运动员学训矛盾较突出等,这些都是制约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瓶颈.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张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
G807
A
1673-260X(2012)06-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