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
2012-08-15武昌工学院王巧霞张建华
武昌工学院 王巧霞 张建华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该规划还提出“会计人才培养基地是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大多数“三本”高校都开设有会计学专业,这些“三本”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几乎是照搬照抄“一本”、“二本”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既缺乏自身特色,也无法实现三本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一)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的研究 王晨(2010)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做了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会计人员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寻找当前独立学院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
(二)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 赵峰(2010)认为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观念陈旧、教学模式落后、从业资格门槛过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胜任能力的新要求等问题,并提出会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国际规则、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信息化等方面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以造就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科学发展观下会计教学改革的研究 何威风(2010)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会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认为会计教学应该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下的会计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了分析。
(四)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研究 颜莉(2010)提出应推行“探究—互动”会计教学模式,认为案例教学是推动其顺利开展行之有效的途径,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与教学目标、会计理论、现时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会计案例相结合的原则。
国内学者研究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很多,但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检查和评估、教学考核等方面多角度、多渠道探索三本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二、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虽然很多三本高校都纷纷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还存在着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理解不够深入、具体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思想品德、综合素质与学生知识、能力进行兼顾,没有将教书和育人真正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去教学,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为严重。正因为很多三本高校教师没有准确理解学校的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无形中割断了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很多三本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课中职业道德教育和数学教育过于弱化。部分高校将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案例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这种设置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这些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达不到警示会计学生的目的。又如,很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压缩了数学课程课时,甚至删减了部分数学课程,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研究生考试、注会考试等道路中严重受阻。二是专业理论课程过于狭窄。很多三本高校对于会计本科(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课程设置根本没有体现其注册会计师方向的特色,达不到合理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需要。三是校内实践课时过少,校外实习基地缺乏。很多三本高校实践课程比例不足15%,甚至达不到10%,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三)教学内容不恰当 会计是与社会经济变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变化较频繁,会计教学内容也常常面临更新的问题,然而现有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很多都明显滞后,跟不上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变化的速度。另外,在会计类课程教材选用中,很多三本高校忽略了三本学生自身的特点,盲目选择那些适用于“一本”、“二本”学生的系列教材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的精品教材。选择这些“高、深、难”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往往使得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三本高校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他们绝大多数是刚刚毕业的高校研究生,缺乏会计、审计、税务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再加上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未接受过正式的教学技能培训,所以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方法都非常欠缺。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下列问题:一是对三本高校的学生特点了解不够,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二是教学方法单调呆板,“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盛行。纯粹“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感到非常乏味,既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多媒体等现代化设施也很匮乏。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往往无法满足教师上课的需要,导致教师常常报怨课时不够,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五)教学检查与评估流于形式 教务处对于教师教学的检查,一般分为期初、期中、期末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这两种形式。现实中,很多三本高校要求教师集体备课,结果导致同一门课程的所有教师的教案完全相同,甚至连PPT的制作都一模一样。在定期检查或随机抽查中,这种过分追究形式完美的做法,使教师懒于自己动手制作教案、制作PPT,几乎全盘地进行拷贝前任教师的教学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新进教师的惰性。绝大多数三本高校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估,仅仅来源于学期结束时所带班级的学生给出的评教分数。而学生对一名教师的评教成绩往往出现以下状态:一是长期分布在一个固定的期间;二是连续几年的评教分数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这种单一化的评教结果无法客观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还容易打击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六)教学考核过于单一 会计专业课程种类繁多,涉及到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等。然而,很多三本高校不论该课程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也不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学期末一般都采用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这种呆板、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在水平的发挥,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一)层层分解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目标,把握各级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三本高校教师要想真正明确教学目标,就必须先搞清楚教学目标与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就是一个学校的总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系部制定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再将各系部的专业培养目标分解至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以武昌工学院为例,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武昌工学院会计学系按照总体目标制定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了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其所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建议进一步将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专业理论课可分为会计类、审计类、成本管理类和案例分析类这四大类。专业实践课可分为校内模拟实习、毕业论文和校外实践这三大类。根据上述分类,让教师在深入理解学校总体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制定各类、各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层层分解目标,才能使教师真正深入理解每一层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不偏离目标、不曲解目标。
(二)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在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在基础课中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和数学教育,以实现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在当前诚信严重缺乏、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让会计专业学生树立诚信的道德观念,正确的金钱观念已迫在眉睫。另外,很多会计专业课程涉及到数学推理,而会计学生普遍数学功底很弱,所以,数学教育不容忽视。
第二,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以实现知识结构合理的培养目标。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专业不应再局限于学习纯粹的会计学科知识,而是应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结构,在先前会计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审计、管理、经济、投资等相近学科的相关知识纳入其中,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第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如,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30%,并相应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除较为广泛地运用案例分析外,还将课后讨论、企业调研、参观见习等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广泛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并将职业技能考试科目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双证制。
(三)加快三本高校会计教材建设,选用与学生水平相符的教学内容 目前,三本高校普遍存在所选用的会计教材不能适应学生自身特点的问题,与其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也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加快三本高校会计教材建设已刻不容缓。针对这种现状,三本高校在会计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材选用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和自身特点,不能盲目选用一些难度较大的21世纪系列和“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积极组织专业领域内有资历、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会计专业本科和专科教材,设计和编写的教材内容应与三本学生现有水平相符。第三,倡导会计教师应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我国会计改革最新动态,紧跟会计专业发展方向,及时更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会计学原理》为例,该教材内容应体现三大特点:一是“基础性”,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贯穿主线;二是“时效性”,能够体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三是“特色性”,教材难度与三本学生水平相符,将丰富的案例融于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贯彻有效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和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付诸实施。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变革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一是要擅于运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和拓展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创新潜质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不断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同时,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应采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依托这种图、文、声、影的优势,通过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另一方面,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补充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五)加强教学过程检查和评估,不断创新考核形式 教学检查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为加强教学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建议应严格执行以下制度:第一,教务处和各系部在各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除了对各个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和PPT课件的制作等全部教学文件认真进行大众化检查外,还应关注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的特色化和个性化。第二,认真执行教学督导听课、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并对其听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估。第三,监督学生对每学期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第四,完善教学评估制度,使教学评估尽量科学合理化。另外,还要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如,对于考查课,不必一味采用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手段,可以采用学习心得、分析报告、课题设计、撰写论文、问题论述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考核并计入平日成绩。同时,针对会计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考核,并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仅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1]《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
[2]颜莉:《基于案例教学的会计本科教育方法改革》,《财会通讯》(学术版)2010年第2期。
[3]张建华:《基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讨》,《财务与金融》2010年第1期。
[4]赵峰:《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