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
2012-08-15徐利颖
徐利颖,杨 洋
(赤峰学院 学生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
徐利颖,杨 洋
(赤峰学院 学生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应确立以儒家道德信念为根本,提高大学生道德认识,规范其道德行为,形成鲜明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大学生;人格;启示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开创建设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当代大学生肩上.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而健全人格恰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的,也就是说我们向世界展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人格,是作为人的整体表达,人格通过个体化的有意识的实现是人类发展在第二阶段的目标.我国古代哲学把人格理解为道德品质理想人格即人要“知”【辨析的能力,不惑】、“仁”【有“仁心”、“仁求”、“仁道”】、“勇”【勇于行,敢于担当】;现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指出:“健全的人格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从而赋予了健全人格更丰富的内容.儒家教育思想作为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教育文化理念,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影响极其深远.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不断审视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继承其先进思想,克服其负面影响,对推进当前大学生人格培养有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需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爱人”不仅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君子型理想人格必须具备的首要品格.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仁者,爱人”(《颜渊》).凡是内有“仁”心的人,表现与外的,则必然是“爱”.作为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内在要求,“爱人”不仅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即所谓“亲亲之爱”,还必须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礼记·礼运》篇要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也提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这就意味着遵循“仁”的伦理原则,就不能只爱自己的亲属宗族,还必须以广博的胸怀去爱众人,这种博爱意识,反映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还特别强调“为仁”的自觉性.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仁人”,决定因素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心中有成为“仁人”的理想,那么在行动上就会处处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地通过学习使自己具备“仁人”的崇高品质,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仁”,自觉地捍卫“仁”,为“仁”而献身.当然,就理想人格来说,“泛爱众”,以博大的道德情怀去“爱人”,并不意味着要无原则地爱所有的人.儒家主张要有所爱,有所恶.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这就是说,“爱仁人是仁,恶不仁之人也是仁”.真正的仁者,就要既能“好仁者”,又能“恶不仁者”.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提到,对待善者要“仁者爱仁”,对待恶者怎么做呢?要“以正对恶”,及以正直对待恶者,儒家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理想人格的培养来说,仍然是有一定的合理意义的.
儒家推己及人道德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从而按照人的本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这一思维模式的积极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为中华民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宽人严己的优良品格.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做到知行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倡导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积极思想,为社会奉献爱心,热心公益,扶危济困,惟其如此,才能抵制和消除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及心忧天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我国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这是忧患一词的出现,而比这更早的“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居安思危”等词也体现出忧患意识的存在由来已久.忧患意识是智慧精英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盲目所发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3 修炼“慎独”的自我修身方法
“慎独”的本质是提倡道德自律,强调修养个体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而是将道德真正视做“为己”之事,能够以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鲜明的道德情感立场,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的自我分析、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将善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贯彻始终.慎行为,行为是检查个体修为成果的一个关键,也是个体修为最后达到“慎独”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荀子讲“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认为行是学的目的和归宿,不管有无他人在场,首先要“慎省”,也就是自我校正,自我反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加强修养需要经常认真地反省自己,找出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和念头.其次要“慎微”,也就是注重细节、小事,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情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这些千古道德箴言始终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慎独”的根本落脚点是慎微.社会道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人的行为起监督作用.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行为处于社会集体众目睽睽的监督下,就比较注意自己外在的行为和道德,当一个人独处时,人的道德行为就完全依靠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自觉性,这就要求大学生谨小慎微,注意“小节、细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常怀“慎独”之心,自尊自强,一定会达到“慎独”的高境.
4 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意识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一部分,是孔子全部学说的精髓.“信”是安国兴邦的一条重要原则,《论语·为政》中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己,要在这三者中去掉一个,那么先去哪个呢?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再去掉一个,应去掉哪个呢?孔子回答说“去食”.他又接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治国之道上,孔子把诚信放在兵强马壮甚至丰衣足食之上.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诚信”也是衡量人的一项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学而》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罕》中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等词句.《学而》中孔子多次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宪问》中提出“耻其言而过其行”,《为政》中提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路》中提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在《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姓生焉,天何言哉”.在论及人事时孔子则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都说明身体力行要比言语的承诺更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从以上儒家学派对诚信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重视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道德修养;重视诚信对于立人兴邦的意义价值,主张修己以安人的道德境界,这些很是值得我们去吸收与借鉴.但不可否认,儒家诚信观完全强调内修自律而忽视他律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虽然对于过去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有其积极地一面,但对于当今高校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是不大现实与合理的,因此,高校应该扬长避短,采取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的方式,强调自身诚信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相关信用制度体系的约束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G645
A
1673-260X(2012)01-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