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暴力事件的心理学解析
2012-08-15郝思哲
郝思哲
(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体育暴力事件的心理学解析
郝思哲
(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从20多年前至今,体育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从未停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暴力这一现象,并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以减少体育暴力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体育竞技;暴力;心理学;侵犯理论
1997年6月28日,世界拳击协会(WBA)重量级拳王争霸战上,泰森在第3回合缠战过程中,情急之下将霍利菲尔德一只耳朵咬出血.比赛因此一度中断.双方再战,泰森又一次咬了霍利菲尔德耳朵,最终被裁判取消比赛资格.曾轰动一时的“拳王泰森咬人”事件是我们所熟知的体育暴力事件之一.事隔多年,对于该事件的评论仍未停止,也不曾达成共识.一方面,我们对于泰森咬人的原因有很多疑问;另一方面,我们更加担心的是暴力事件在体育竞技项目中的频繁出现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体育竞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兼具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如何保证体育竞技的对抗性仅仅体现在竞技规则的范围内而不会发生超越规则的暴力事件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尤其是,近年来足球运动员暴力、球迷暴力等事件的不断出现越发促使我们必须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应对这类暴力及其负面影响.这也正是本文的主要意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体育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方案以供参考.
1 体育暴力的产生原因
1.1 本能论的解释
洛伦茨以生物学为基础的侵犯理论支持了本能论.他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觅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物种能代代相传.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可能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1,2].
本能论指出了侵犯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宣泄,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通过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可以适当避免.如果侵犯行为只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本能,那又如何解释易洛魁人在白人入侵者到来之前是如此的爱好和平,而在那之后又是如此充满敌意呢?虽然侵犯行为的确有其生物学基础,但人类的侵犯倾向不能仅仅被限定为一种本能行为.因此,该理论对于暴力行为和侵犯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1.2 挫折-侵犯学说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挫折产生侵犯的动机.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根据该学说,体育竞技中出现的暴力行为都是因为当事人心理受挫所致.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1.3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提出了侵犯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们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样,当看到别人表现侵犯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人们会习得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出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
人们还会习得侵犯行为的回报.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了其他儿童,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那些经常因为比赛中的粗野动作而被处罚的强攻击性曲棍球手比攻击性不太强的运动员得分更多.在加拿大青少年曲棍球手中,那些父亲赞同身体侵犯性动作的选手显示了最富侵犯性的比赛态度和方式[3].
2 体育暴力的影响因素
2.1 内部因素
2.1.1 神经系统
侵犯行为是复杂的,并非简单地受大脑中某个特定区域控制.尽管如此,研究者还是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侵犯行为的神经机制.阿德里安·雷恩等人利用大脑扫描来测量杀人犯的脑活动,并测量了有反社会行为障碍的人的大脑灰质总量.结果发现,未受过虐待的杀人犯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正常人低14%,反社会者的前额叶则比正常人小15%,而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侵犯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其他对杀人犯和死囚的研究也证实,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侵犯行为[3].仅仅大脑异常就可以导致暴力行为吗?也许答案并不那么简单,但对于一些有暴力倾向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因素.
2.1.2 情绪唤醒
厌恶性情境可以激起人们敌对性的认知、敌对情绪和唤醒状态,继而引发侵犯行为.这样的反应使我们更容易将他人意图理解成恶意的,并报之以攻击.恰好运动员在体育竞技项目中几乎都处于较高的情绪唤醒水平,这就为暴力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2.1.3 道德发展水平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就越不容易发生.
2.2 外部因素
2.2.1 恶性事件
能诱发暴力行为的事件通常不仅包括挫折,还有一些令人厌恶的体验: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等[4~6].
伯克威茨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厌恶事件而非挫折才是敌意性侵犯行为最基本的诱发因素,虽然挫折确实是一类重要的不愉快事件.事实上,任何形式的厌恶事件,比如希望破灭、人身侮辱、躯体疼痛等,都可以激起情绪爆发,甚至沮丧状态造成的折磨也会增加敌意性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高温确实能增强我们的情绪唤醒和带有敌意的想法.受到攻击或侮辱尤其容易引发攻击行为.
2.2.2 攻击线索
研究表明,枪械类攻击工具的存在会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工具的使用可能减轻了当事人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和暴力后果的估计,因此更容易促成暴力行为的发生.体育竞技中,某些可作为工具的运动装备(如射击等)也许会充当攻击线索的角色,所以尤其值得注意.
2.2.3 群体影响
个体处于集体当中时,在思想和行为上趋向于和大多数人一致,这种现象叫做从众.从众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或事件中.若在体育暴力发生时,那么从众无疑会扩大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和负面影响,变小范围暴力为大范围或整个特定群体的共同暴力行为.
大量研究表明,侵犯行为还与去个性化有密切联系.心理学家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球迷闹事,一些“暴民”的打砸抢行为,都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去个性化而引起侵犯的例子.
3 体育暴力的预防和减少
前面我们考察了侵犯行为的三大心理学理论,也提出了影响侵犯行为的各种因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减少侵犯行为和体育暴力呢?
社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与弗洛伊德、洛伦茨及其追随者的猜想正相反,暴力并不能实现宣泄[3,7].例如,罗伯特·阿姆斯和他的同事报告说,加拿大和美国的足球、摔跤和曲棍球比赛的观众在观看了赛事之后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非攻击的方法来表达我们的感觉和告知别人,他们的行为是怎样影响了我们.在不同文化情境中,那些能够把对“你”的指责重组成“我”的信息——“我很愤怒”或者“你把脏盘子留在那里让我很不愉快”——以一种能使别人更好地做出积极反应的方法交流他们的感受.我们可以不用攻击性的方式而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既然攻击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攻击行为,即习得非攻击性行为和解决方法.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塑造非攻击性榜样,和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1〕金盛华,等.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David G.Myers(美).[M].社会心理学(第 8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项世新.体育暴力成因初探[J].体育科学,1987(1):8-10.
〔5〕竞技体育中的攻击与暴力:运动心理学界的一次争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9):1-4.
〔6〕体育暴力的心理学致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0(04):64-67.
〔7〕孙晔,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G804.86
A
1673-260X(2012)01-0159-02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资助(1251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