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地域文化塑造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以《池州学院学报》为例

2012-08-15余义兵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池州

余义兵

(池州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池州 247000)

高校学报具有综合性特点,往往大多立足于本校,为本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服务。地方高校学报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全、散、小、弱”等方面的不足,很难做大做强。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旨在“强化高校学报栏目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树立严谨求实的作风,促进高校社科类学报整体水平的提高”。栏目是高校学报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学报的重要窗口,是读者阅读和作者投稿的指南,同时还是学报特色体现。在教育部“名栏工程”的带动和促进下,地方高校学报建设成绩显著。“特色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提高学术品位,打造品牌的战略发展之路。既能够促使区域文化的发掘和积累,又塑造学报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本文以《池州学院学报》“九华山佛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学报如何走特色路,打特色牌。

1 区域背景:皖江区域及池州文化概览

皖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哺育着这里的历史文化,池州濒临长江,有着独特色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涉及文学、戏曲、民俗、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宗教、旅游、生态等众多领域。独特的区域位置造就了独特区域文化。

池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地杰人灵,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就坐落在池州境内。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池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吴侬软语,楚地情思,中原雄风在这里融汇流传。无数文人墨客吟诗赋文,使得池州文渊史重,春秋丹青。相传五帝时期黄帝之子少昊始封于池州青阳,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涉足陵阳。真正有史记载的池州历史文化鼻祖当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在池州辗转14年。杜牧在池州任刺史留下脍炙人口《清明》诗,使池州的杏花村名扬天下。唐宋以来,李商隐、孟浩然、罗隐、梅尧臣、滕子京、司马光、苏轼、朱熹、王阳明、吴应箕等一批文人贤达,在池州留下大量诗文墨宝。宋代的文臣武将包拯和岳飞都与池州有不解之缘,北宋时期包拯曾担任池州知府,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三过池州。梁昭明太子垂钓秋浦的钓鱼台是全国“十大古钓鱼台”之一。尤其是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池州傩戏,以及被誉为“京剧鼻祖”的青阳腔,双双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池州的傩戏程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乐器等方面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艺术资料,青阳腔不仅是池州历史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此外,黄梅戏、目连戏、文南词、贵池民歌、东至花灯、青阳农民画、九华歌谣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池州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千年池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其中,佛教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九华山佛教文化是佛教发展史具有很强地域性的佛教文化,九华山既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又是国际佛教道场,这里灵山与圣地、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宗教习俗和民间风俗融成一体,产生了历史悠久九华山佛教文化。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文化融合,而且在内容与形式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历史上九华山佛教香火旺盛,道场辉煌,今天的九华山备受尊崇,深深吸引着四海宾朋,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品牌的形成离不开独特区域文化氛围,区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学报打造特色的重要资源和切入点。区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性,地方高校学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彰显其学术个性和特色。把特色栏目的建设和地方文化的发掘结合起来,将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

2 地域文化研究:学报特色栏目之依托

依托地域文化是池州学院科研特色。池州学院十分重视皖南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开发研究,在服务、支撑、引领区域文化经济建设与创新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自2002年起,先后成立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南泉普愿佛文化研究所、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诗学研究中心等专题性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两个省级研究机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对皖南的民俗、戏曲、宗教等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进行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

特色栏目是展示刊物的学术眼光和办刊理念的窗口,对增强刊物的传播效果,凸显刊物的个性特色和品牌优势,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学报作为展示科研和教学成果的窗口,有其发展的弱点,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坚持特色化办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环境,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科研特色、学科特色等优势,扬长避短,彰显刊物的特性。

池州区域的佛教历史文化极为悠远、厚重,为扩大这一文化资源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池州学院深入挖掘、整理九华山佛教文化和南泉普愿禅学文化资源。还借助地域文化资源,积极与韩国金仁教育大学、韩瑞大学、顺天乡大学和《禅文化月刊》杂志社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不仅主持召开了两届“中韩南泉普愿学术研讨会”,先后协办、承办系列国际、国内有关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如 “‘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皖江区域历史文化研讨会”、“古代世界·中国·安徽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报专设“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栏目,刊载佛教文化研究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栏目也是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发掘和展示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栏目的设置揭开了有组织的、有系统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的新篇章。不仅受到了中国专家学者的关注,还得到海外尤其是东南亚、韩国学界的重视。加强佛教文化研究,不仅是挖掘池州地方历史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池州现实情况看,佛教文化与旅游经济正结合得愈加紧密。加强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地方文化研究,丰富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品味,对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3 地域文化专题研究:特色栏目建设与创新

地方高校学报有其独特的地缘性,利用学报自身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从地方历史、风俗、方志、档案、文物、谱、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资源、市政建设与规划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这种地域文化的专题性研究为学报的发展赢得空间和资源,地域文化研究已成为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之一。如《巢湖学院学报》的“巢湖文化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的“六朝文化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的“惠州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的“湖湘文化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的“殷商文化研究”,《滨州学院学报的》的“孙子研究”等等,这些栏目的设置,从立意到影响都彰显了栏目的特色。《池州学院学报》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专业的优势,设置 “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栏目。经过多年的打造和发展,该栏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2009年 “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栏目两度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2010年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特色栏目。“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栏目得到了学界和行业部门的广泛认可,形成学报的品牌栏目。《池州学院学报》借助地域文化优势,走出了地方高校学报建设和发展的可行性之路。在栏目建设过程中,《池州学院学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学报的品牌。

3.1 栏目策划

特色栏目不是把几篇相关的文章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要对栏目进行整体策划,意图明确,问题意识强,这样才能进一步汇集国内外优秀作者,突破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校和地域限制,发挥优势,促进学术繁荣和发展。九华山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突出地位,在海内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栏目对佛教史上的地藏菩萨、地藏大愿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对九华山佛教建筑、音乐、档案、雕刻等宗教艺术,以及名僧或名人的佛教思想,佛教的对外交流,民间佛教信仰与民风民俗等一系列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策划是栏目的生存力,可以保证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3.2 学科支撑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工程,其根本任务就是立足于校情,发展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校学报是高校竹板的学术性刊物,是展示学校的窗口,既能反映学校的学科建设成果,又能扶持和培育学术新人。学科的支撑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源泉。近年来,池州学院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专业的优势,围绕区域文化的特色科研,尤其在整理九华山佛教文化和南泉普愿禅学文化资源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是池州学院安徽省C类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研究方向之一。“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是池州学院特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本校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的优势。学报的发展与学科建设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只有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才能凸显自己的风格。如《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栏目就是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精心策划和培育。

3.3 学术主持

办好特色栏目,栏目色主持人尤为重要。《池州学院学报》本着学校“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理念,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重点科研项目,每期特邀学术主持,先后策划了“张恨水研究”、“皖江区域文化研究”、“自然灾害与区域社会研究”、“青阳腔研究”,“乡村发展与规划研究”,“地藏信仰与九华山佛教研究”,“皖南区域文化研究”、“明清皖江作家研究”、“世界文学的重构与中国话语的创建”等特色栏目,在学术界、学报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4 栏目合作

期刊发展已进入细分化、专业化、品牌化、集群化时代。地方高校学报既要立足于本校,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要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才能在新一轮的出版业改革中接受严峻挑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出,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出版单位改革,鼓励高校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地方高校学报有其特殊的一面,栏目合作不是为一种有效的发展途径。如《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合作的“儿童文学研究”栏目,以及与福建师范大学周易研究所合作的“经学国学”研究栏目,进一步深化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领域。《池州学院学报》联手校内外研究机构,专题研讨,并承担一系列科研项目。《池州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陈晓华博士提出依托“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建设“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学报网络期刊群”,从而进一步实现地方高校学报的栏目合作,扬长避短,使栏目建设在资源整合中形成协同效应。

3.5 学术研讨

池州学院先后与韩国佛教春秋社、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 以及九华山佛学院多次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承担多项有关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的省、市科研项目。组织研究人员参加“赵朴初学术研讨会”、“皖江地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国内佛学方面的学术会议30余人次。为了促进栏目的建设和发展,栏目的学术研讨是重要的手段。如《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围绕“闵都文化”、“船政文化”、“五缘文化”、福建民俗等领域,先后召开了“多学科视阈闽都文化研讨会”、“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年会”、“闽文化研究专家座谈会”等,这些学术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该栏目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也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云梦学刊》2005年至2008年连续4年分别在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和中山大学,针对特色栏目“现当代文学研究”举行学术研讨,邀请研究现当代文学知名专家。对学报的影响和栏目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更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同时,很多学报在栏目建设方面积极整理研究成果,以栏目加专著的形式进一步举行学术推广。如《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原《孝感学院学报》)的“中华孝文化研究”栏目除了多次主办中华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外,编辑出版了《多维视野中的中华孝文化研究》,以及《安徽大学学报》编辑出版了三十年徽学论文选粹 《徽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2003年“九华山佛文化研究”设置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栏目的发展历程,对学校的学科建设,栏目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将把栏目的主要文章汇集出版。专著的出版可以全面的展示一个栏目和学科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扩大了学报以及栏目的影响,更好地位学术研究服务。

4 结语

利用地域特色办好特色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品位的有效途径,特色栏目的建设有助于改变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的状况。地方高校学报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围绕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学术资源优势,找到准确定位,才能使学报更加 “专题化”、“专业化”,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和地方学术研究的整体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服务。高品位的栏目的学术影响又会带来更多学者的关注,使学报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当前期刊改革的大背景,只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学报健康发展。

[1]王敬尧.学报特色栏目存在的空间与条件[J].中国出版:下旬刊,2010(1):50-52.

[2]孙宇男.打造特色栏目是学报提高学术品位的最佳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166-167.

[3]曾伟明.打造特色栏目弘扬地方文化——以江西高校学报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114.

[4]周亚红.论高校学报的选题策划原则.[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125-128.

[5]龙协涛.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J].云梦学刊,2004(3):14-15.

[6]陈青云.地方学研究与高校学报特色栏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63.

[7]姚申.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改革与特色栏目建设[M]//程郁缀,陈莹.学报编辑大视野.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8]汪谦干,洪永平,周翔飞.论皖江文化的研究价值[M]//程必定,汪青松.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9]谭幼平.千载诗文地佛歌傩戏腔——池州历史文化的内涵与特质[M]//程必定,汪青松.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0]李铁范.新建本科院校科技服务社会的方式与创新策略——以池州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1(3):123-128.

猜你喜欢

九华山佛教文化池州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作品三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La vie belle grâceàla technologie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