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角下班主任素质的提升
2012-08-15胡义钦
胡义钦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 教务处,安徽 池州 247000)
目前,班主任工作始终是在经验管理和个体化管理的范围内打圈圈,没有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管理学的视角对此也很少触及。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探讨班主任素质的提升,使班主任工作摆脱经验管理和个体化管理的困境从而走上规范化和不断创新的道路。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就是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而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尽管管理各学派对知识管理的涵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以下几点看法则是相同的:首先,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确定、组织、转化并利用机构内的信息;其次,知识管理涉及发展一个系统,以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再次,知识管理是一套技术,组织知识成为小组,使小组内的资源利用最优化;最后,知识管理是一种功能,它是智性资产的辨别及主动管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发展,班主任素质要得到提升,就需要知识管理这样一个分析框架。
1 班主任知识的获取
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个人知识》一书中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显性知识是指用符号以及图文来表述,并且以印刷或者以电子方式记载的知识。如公理、定理、各种事实和经检验后的知识等。显性知识具有公共性,因而较易获得、交流和理解,并可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存储,复制和传播成本也较低。隐性知识是指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就是用文字和语言很难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一般有五个要素,即认知、经验、技能、情感和信仰,并可分为三种类型:集体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以及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比较主观,一般要经由行为体现出来。因而,隐性知识专有性强,知识非结构化,复制成本高,传播范围小。在班主任工作中,不仅要重视显性知识的获取,而且要重视隐性知识的获取以及二者的相互转化。包括培养个人知识获取能力和了解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这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向书本学,二是在实践中学。向书本学,就是要明确个人需要学习的知识并努力获取。分析自身的知识结构,了解其缺失,确立需要“补缺”的知识内容,并籍助适宜的知识管理策略来不断丰富班主任工作的知识资源。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班主任工作的相关知识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这里有一个鉴别、选择、筛选的工作。通过自觉的理论学习,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能力。使班主任工作尽快摆脱经验管理和个性化管理的困境。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很不够。因为要培养班主任养成自觉的理论学习的习惯,不是靠岗前培训就能完全解决好的,而是要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班主任工作的知识库,随时为班主任提供参考。知识库是指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它是针对某一(或者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者若干种)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片集合。这些知识片包括:相关的定义、定理及运算法则;相关的常识性知识及理论知识;事实数据;由专家经验得到的启发性知识等等。现在有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班主任知识库,为提升班主任素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此外,班主任知识的获取还必须在实践中学。这就就要求班主任老师一方面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工作实践,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借鉴其他学校规范和制度建设。借鉴和移植过程中要强调与“本单位资源”相结合。也就是说,移植的规范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并且要经过本校员工的广泛的讨论。班主任的经验管理和个体化管理的方式就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知识,将这些隐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最后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能指导初任班主任尽快开展管理工作的知识库,不仅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而且也有利于改善班主任教育的效果。
2 班主任知识的共享[2]
知识共享是指个体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使知识由个人经验扩散到、提升到组织层面。这样,在组织内部,员工可以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过来,员工个人的好方法也可以通过反馈系统注入组织知识里,以便更多的员工来使用,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在知识共享过程中,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3]。交流共享既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家互相学习的需要。通过交流,实现知识的共有和分享。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个体知识的外显化和外部知识的内部化。个体知识的外显化是指把班主任的隐性知识系统地维护与管理后,再通过一定的交流方式与其他班主任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共同的知识财富。外部知识的内部化就是要把班主任的共有知识最大程度地内化吸收到每个个体之中,并成为个人知识存量的一部分;从组织的角度讲,就是将整个学校以及校外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内化吸收到本校知识管理体系之中,并成为自身知识存量的一部分。
关于知识共享,美国Arthur Andersen管理顾问公式提出了一个在知识管理领域著名的公式:K=(I+P)S。 其中,K 是指 knowledge;I 是指information;“+”是指 technology;P 是指 people;S 是指share。该公式表明,组织知识存量的多少取决于:组织内部员工拥有的知识和技能(people);组织内部支持知识创造、存储及传递的信息技术结构品质的优良程度(technology);组织内存储的信息的丰富程度(information);员工间的知识是否利用信息技术达到共享的极大化(share)。知识不同于一般资产,因为知识越是共享就越能够发挥其自身价值。不同的交流会激发出新的知识,异质性越高的知识越能越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尽管如此,要实现知识共享,还有很多障碍需要排除。此外,知识共享还受到组织、组织环境、个人认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班主任个人态度方面来看,要实现班主任知识共享,以下几点缺陷必须克服:首先,自我中心过重,对周围环境缺乏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和判断;其次,过于骄傲,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己和别人交往互动的机会;再次,自我价值的过度保护;最后,不信任。以上缺陷,无一例外的都成为班主任知识共享的障碍。班主任通过克服以上个人态度方面的缺陷,在实现班主任知识共享的同时,使自身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 班主任知识的转化
20世纪90年代,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转化”过程包括社会化、外化、结合化和内化等四个方面。这就是 SECI模型[4]。
3.1 “从隐性到隐性”的社会化模式
知识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从事共同活动,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分享他人的隐性知识。把班主任工作会转化为交流会,不仅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有所启发,有所得”,获得自己认识上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就“一举两得”了。
3.2 “从隐性到显性”的外显化模式
知识外显化是指把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它通过使用概念、假设、模型等多种形式将知识明示化。对班主任而言,是指班主任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或反思等途径挖掘自身所具备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整理成论文、日志、规章制度、数字化或电子化材料等显性知识形式,使隐性知识成为公共产品。班级工作总结、班级工作计划能让班主任的管理经验得到一次自我提升或反思总结将经验传承下来,但整理、分析工作不做,总结的目的和效果就不能显现,班主任总结中惯性常例式的老生常谈的完成任务型的套话就占据大量篇幅,真正总结性的东西就少了。并且班主任认真系统地反思自己行为积极性就会受挫。把班主任工作会议开成一个双向多点交流的会议,则会使班主任就相关工作达成共识,或者受到了启发,有利于改进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工作部门的及时总结,整理、分析,形成一个显性的班级管理的规范性指导。当然,开发一个系统化的班级管理工作平台的软件,则更为方便,这就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来组织专家开发了。系统软件的普及推广,则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和班主任素质的提升。
3.3 “从显性到显性”的组合化模式
知识组合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将各种概念整合为知识体系的过程。从组织内部或外部搜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化过程中的整理、增添、结合、分类、编辑和加工程序等方式,可以重构既有信息,融合已有知识,并将不连续的显性知识构筑成完整的、有价值、更为复杂和有条理的知识系统。当团体学习中的班主任将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语言表达、书写、打印成文稿等方式在团队成员中进行交流和共享时,其他班主任就可以方便地接受和吸纳这样的显性知识,并将获取的显性知识与个人原有的隐性知识进行加工与组合,再通过恰当的显性方式表现出来,就完成了转化过程。
3.4 “从显性到隐性”的内在化模式[5]
所谓知识内在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内化为思想信念。另一方面,就是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知识只有转化为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发挥巨大的作用。班主任工作是受相应理念的指导,产生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就要在如何规范、引导上下功夫。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上下功夫,既要有学校的全面部署,也要有学校指导下的各班级的照顾到各层面、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优秀的一面,树立信心,增强自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的内化,就是使人们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成为可能,并形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道德内化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就是如此。知识的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在化共同构成了知识创造的螺旋。社会化产生了“共感性知识”,外显化产生了“概念性知识”,组合化产生了“系统性知识”,而内在化则产生了“操作性知识”。班主任工作在这样循环中不断进步的同时,班主任自身素质也随之提高。
4 班主任知识的创新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处理和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新领域并在新领域不断创新,推动创新主体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造知识附加值,从而获得成功。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知识创新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独创性;第二,系统性;第三,风险性;第四,科学性;第五,前瞻性。知识创新并不是对获取的客观信息的简单“加工处理”,也不仅仅是无中生有,而是人们在知识获取、分享和转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观察、系统的分析和反复的思考才得以产生的,是在对旧知识牢固掌握、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深入发掘个人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才得以实现的。知识创新的能力可以帮助班主任实现整体知识规模的拓展及知识质量的提升,完成知识在“质”的意义上的改善。
5 结论
班主任知识管理是一个确定、组织、转化并利用有关的知识信息和班主任个人知识才智的过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是源于许多的工作,是常规管理和例行管理。当然,由于许多学校管理的不规范,学生工作常规和日常工作的纸质化(显性化的一种)还没有形成;或者说没有系统性。另外,由于其他各项工作没有形成协调配合的局面,在学校层面上的整合还没有充分展开,或者说有规则但没有实际执行。因此,“规则之治”,在学校管理中还有待强化。总之,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及其运用为班主任工作以及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与背景,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视角。班主任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使班主任将外显的理论性知识以及内隐的实践性知识转化成系统的并且能够传承的知识。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等知识线性价值链中环环相扣、彼此相融的四个过程,使班主任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1]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379.
[2]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幼儿园团体学习中的知识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38.
[3]胡洁茹.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5-16.
[4]任雪飞.教师知识管理在中小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2.
[5]陈珍容.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