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内实践教学的思考——兼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2-08-15吴小贻
吴小贻
(池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池州247000)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近年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然而,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指向课外实践,课内实践的探讨几乎没有。
1 课内实践教学的解读
1.1 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
课内实践教学是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格及具体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所开展的指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教学行为。
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整体,两者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1.2 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
1.2.1 目标性 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必须有明确的预期结果,一是对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预期,一是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预期,前者是显性目标,后者是根本目的。明确的目标预期能防止课内实践教学活动随意放羊,内在地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质量。
1.2.2 系统性 课内实践教学的实施要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充分考虑教学活动的各要素、环节及具体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模式,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运行体系,使实践教学在实践次序、内容层次、规格要求等方面相互衔接、协调统一、彼此促进。
1.2.3 专业性 课内实践教学要体现专业特色,不同的专业其课内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及形式都带有专业色彩。而作为课内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灵活的,有些具体形式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是可以互借通用的,但其内质却因专业的不同而各有千秋。如“模拟试讲”,对学前教育专业和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具体要求和形式运用上就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前教育专业要针对幼儿的实际特点,体现出活泼性、情境性、活动性等特征,如果对中文专业的学生也一样的要求显然不适合。
1.2.4 时限性 与课外实践教学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课内实践教学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即严格按照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而课外实践教学在时间要求上比较松散,只是规定一个时段,如一上午、一天、或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往往不会精确到课时。时限性的特点要求课任教师要计划周密、组织严谨,并合理的规定课外实践教学时间占总课时的百分比。
1.2.5 拓展性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并不要求一定要在教室里进行,其活动空间可以拓展到课外、校外。如学前教育专业“模拟试讲”就可以放在幼儿园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但必须是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从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的分析中可见,课内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具有一般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即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性;又具有课外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即在“行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更具有课内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即课时的规定性与空间的拓展性的统一。
1.3 课内实践教学的意义
1.3.1 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课堂生活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课堂生活质量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发展。我国大学生长期以来深受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坐而论道,注重考试结果,基础知识牢固,考试分数高,这是举世公认的,但实践意识淡薄,实践能力欠缺,也是众所周知。很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找不到理想工作,即便找到工作又令用人单位不满,更遑论自主创业。课内实践教学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的不足,将学生实践能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做”与“行动”中实现成长。
1.3.2 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首先,课内实践教学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其专业成长。通过组织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能获得大量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构成中,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都属于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专业学习的途径获得,但实践性知识由于其情境性、内隐性的特点,必须植根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当中,通过教育实践的积累和丰富,才能不断强化和改造。而实践性知识在教师成长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都必须通过实践性知识而起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性知识的缺乏正是我国现有教师队伍的普遍样态。其次,课内实践教学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实践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挑战自己,挑战权威、挑战环境,在践行中不断地尝试新方法,改变旧方法,可以说,课内实践教学始终伴随着教学改革,行进到哪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迈到哪。再次,课内实践教学能培育教师职业良知。实践教学是检验教师职业良知的一个最好的 “试金石”,因为,在目前实践教学还不够规范、随意性还比较大的情况下,作为组织者的教师,既可以走形式、走过场,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自己获得轻松、闲适,也可以高标准、严要求,真刀真枪、真抓实干,从而付出比理论课要更多的劳动时间。怎么做?做的怎样?只有职业良知的“标尺”才能度量。
1.3.3 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全国有成百上千所,重视实践教学也是大家的共同倾向,然而,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决定了各校的实践教学不会完全一样,也不能完全一样。如何依据自校的校情,综合考虑客观大环境、课程、教师等因素,设计好本校的实践教学模式,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锤炼学校特色的一篇“大文章”,做好了这篇“大文章”,就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
2 课内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将实践教学提上日程,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表达,然而,就目前实践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着随意性强、保障不力、实效性差等不足,所以多数学校实践教学的实况是:一方面,实践教学热热闹闹,形式多样,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草率随意,收效甚微。这些问题既是课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课内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又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推进实践教学发展不能不面对的课题。
2.1 课内实践教学的问题
2.1.1 随意性强 随意性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缺乏理性自觉。一是实践教学缺乏计划性,理论课教学都有课程教学进度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形式、作业安排、考试方法乃至所用教材等都有明确、详细、周密的安排,而实践教学往往是既无大纲、又无教材、更无计划,做什么,怎么做完全随意而定。二是研究不够,缺乏权威理论指导。虽然,教育部就实践教学颁发了相应的文件政策,但政策并不能解读实践教学的深层问题和具体问题,也不能揭示其运行规律。在缺乏经验、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实践教学当然会难逃“茫然”、“不知其所以然”中率性而为的命运。
2.1.2 保障不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物质基础较薄弱,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短缺,这是共性,再加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更是制约了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所以,实践教学常常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就软件而言,实践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首先,教师队伍是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瓶颈”,无论是已有教师队伍还是新进教师,其主体都是学科型、学术型知识结构,其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当欠缺,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其二,管理机制是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软肋”,由于实践教学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其管理机制上处于涣散甚至无管理的状态,集中体现在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管机制、服务机制等欠缺甚或空白。
2.1.3实效性差 目前,不是缺乏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而是缺乏有质量、可称道的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效果当然是以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考量的标准。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就是实践教学要实现的目标,这种人才的质量规格既有别于技能性人才,也不可与研究性专门人才同日而语,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其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实践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这样的功能,从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不受用人单位待见的反馈信息中就可得到佐证。
2.2 课内实践教学的对策
2.2.1 注重规范性 课内实践教学占有课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离开规范性,实践教学有可能成为浪费时间、浪费资源、降低质量的可怕行为。为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学校定位、打造学校特色、推出学校亮点等方面要有实践教学的位置和政策,使实践教学不仅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举措,而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有内涵和学校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其二,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载体构建具有实践教学特质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内核”,如果实践教学不落实在课程层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便反映了什么性质的培养方案,也决定了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其三,要编制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有专门的教材。此外,同专业、同班级的课任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做到相互协调,彼此合作,以免资源和时间的冲突。
2.2.2 加强保障性 校领导要站在培育人、发展人的高度,克服困难,想办法尽可能完善实践教学的必要保障。从硬件保障来讲,除了经费的积极筹措,还要注重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做好资源共享的应对措施。在加强软件保障上,最关键的是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设法引进人才,充实现有队伍;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中聘用兼职教师;再者,也是最重要和最务实的举措是注重对在任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对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分层培养,推出系列措施:将实践能力提升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校应成立实践教学团队,培养实践教学带头人。软件保障上还要重视建立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管机制等管理机制,将教师的实践教学业绩与教师晋级挂钩;注重过程评价;体现多元性与灵活性;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小组,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使实践教学受到和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视。
2.2.3 提高实效性 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效果。这需要学校树立“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课程设置为平台,通过实践教学的“抓手”来实施。具体而言,实效性一是有效果,即是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程度为基准;二是有效率,即是通过教学投入与收效的比率来实现,以求达到有投入就有收益、投入少收效大的效果。为此,实践教学的内容要紧扣实践教学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设计,以保证内容的有效性;实践教学方法要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情境性,以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要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体现出对实践教学教师和管理者的关怀,以保证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要建立多层次、多阶段的立体监控和评价体系,能有效地、科学地监控实践教学的全程,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可见,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因素。
3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重视实践教学,重视艺术才能训练,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鲜明特色。而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本科生培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自己本身缺乏幼儿园的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照本宣科”[1]。由此表明,强化实践教学不但是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必然要求,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避免与前文重复,在此,主要就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的构建谈谈管窥之见。
3.1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构建
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两个主要依据。从专业发展的要求看,实践教学要为实现专业化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服务;从行业发展需求看,学前教育专业要紧扣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脉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无论是专业人还是职业人,都必须符合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同时要体现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多维特征,具体有:基础层次的目标——独立操作和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此次的目标——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层次的目标——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综合实力的培养。不同层次的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实践平台和渠道来实现。立体多维的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不但克服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的单一性的不足,而且也为合理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供了前提和依据。
3.2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3.2.1 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的基本要求 其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要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做法,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学校培养目标的重任。在此要强调的是:我国多数应用型院校实践教学课时只占10%-20%左右,距一些发达国家实践教学时间占总学时的35%还有很大差距,合理分配两者之间的课时也是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必要手段。
其二,坚持实践教学的“全程性”与“渐进性”。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已有基础和专业发展需求看,实践教学应贯穿在整个学程,并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划分出实践教学实践的百分比,从大一到大四基本上是呈递进态势。
其三,坚持实践形式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形式要遵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构建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和平台,使实践教学形式既多元又灵活,既有全校性的共同活动,如见习、实习、劳动等,又有不同专业领域所具有的不同特色。
3.2.2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内容构建要以 “夯实基础,强化专业,突出创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
其一,内容的层次性。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相对应,实践教学内容有三个层次:(1)基础实践内容(指学生的基本技能),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的初步结合,是学前教育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经验、技术、能力。主要有普通话、计算机、外语、自我管理的那个方面的基本技能,这些既是所有大学生都应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基础的内容。(2)专业实践内容,即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反思改革的能力;开展家长与社区的工作能力;弹唱跳画、手工制作等技能。(3)创新实践内容,即推动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能力。如创业能力、研究能力、决策能力等。
其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模块化是实践教学有别于理论教学的特点之一,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的男人特点和目标要求。
(1)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不是指向一门或几门课程,应该渗透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包括专业课、专长课、素质拓展课、其中专长课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为了奠定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就业能力,是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需要设置。
(2)训练模块。包括校内的实训中心、微格教室的训练。
(3)实践模块。包括幼儿园及其他早教机构的见习、实习。
(4)课外活动模块。包括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的各种练习.
(5)科研训练模块。包括毕业论文、项目研究、校企合作。
以上不同的实践模块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合理有序的安排不同模块的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体现出系统性特征。
最后,笔者想借此文呼吁:重视实践教学不只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不能止于“做”起来了,更要追求行动的效果,所以实践教学的研究行动要与实践教学的教学行动能够同步,使实践行为内含着研究。但愿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实践教学的研究行动中来。
[1]杨莉君,康丹.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6(5):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