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张恨水散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12-08-15陈宗俊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张恨水文学史小品

陈宗俊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老舍语),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成立张恨水研究会,建立资料中心、网站以及张恨水陈列馆,张恨水文化园被列入安徽省861重点项目;另外,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张恨水研究会先后组织了七次大的研讨会,联络海内外专家学者300余人,集中交流论文368篇,计266万字,直接或间接催生专著26部,785万字,还影响诞生了一大批硕士与博士论文等等[1]。就这些研究成果而言,我们发现,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张恨水小说上,“这边风景独好”,而对于其散文研究则显得冷清,颇有点“寂寞宫花红”的味道。本文试就此问题做一简要梳理,并求教于方家。

1 新时期张恨水小说研究与散文研究的不平衡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张友鸾、范伯群两位先生对张恨水创作进行大力推介之后,张恨水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随后90年代初张毅先生在其《文人的黄昏》一书中为张恨水在新时期文学史中的地位鸣不平之后,张恨水研究便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于是有关张恨水的各种作品选本、专著及诸多论文开始涌现①。

当然,张恨水是以小说创作成名的,其小说产量丰厚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有学者统计,在张恨水50年间的写作生涯中,共计写作中长篇小说110多部,总字数近2000万。另外,他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了约5000多篇散文和杂文,总字数约600万,其中半数以上是新闻性文字,而文艺散文2000多篇,约200万言,其散文数量之多,在现代散文史上跻身于屈指可数的丰产者之列[2]196。张恨水小说与散文二者之间的文字比例约为3:1。

但是,与这种比例形成对比的是,一方面是张恨水小说研究红红火火,一方面其散文研究显得冷冷清清。以中国知网收录论文为例,自1980-2010这30年间,以“题名”为“张恨水小说”进行搜索,显示的论文结果为172条(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25篇,其他单篇论文为145篇),而“题名”为“张恨水散文”搜索的结果仅为11条,二者的比例就显得严重失衡。所以徐咏龄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感叹张恨水作为“一位独具风格、成就卓然的散文大家,却未引起广泛注意”[3]1。

关于这一点,有论者认为其原因归结为几个方面:张恨水“是无党无派之士,也没参加过任何有一定社会倾向性的组织和学术流派社团”、其“散文博而杂,尤其没有形成现代散文被人所共赏的新气息”、生前出版的散文集很少,“散文不被人所知”,而其通俗小说家的名声遮掩了他散文家的地位[4];或认为“张恨水有不少散文是专栏随笔,写得比较仓促,内容较为庞杂,受到一般读者的忽略自然无可厚非”[5]。这些因素固然不错,以散文出版结集来看,作家生前仅出版有《水浒人物论赞》与《山窗小品》这两本散文集。但问题的真正原因,在我看来,或许还是与批评者的审美眼光与评价标准有关。郁达夫当年曾说过,读散文、研究散文,关键是把握住“散文的心”[6],即写文章的“作意”,只要具备了这核心的东西,使散文有抒情和达意的文学性,就是好的散文。但是,在一些学者那里,张恨水只是一位多产的通俗小说家和报人,其散文写作只不过是其小说写作的附属品与点缀,很难发现张恨水“散文的心”,这种既定思维势必影响到对张恨水散文的评价,也必然会出现张恨水小说与散文研究“一边倒”的不平衡现象,同时也就牵涉到张恨水散文能否进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一话题。

2 张恨水散文能否进入文学史问题

如上所述,由于对于张恨水散文评价不高,那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很难寻觅到张恨水作为散文家的一面。如建国后一些知名的文学史教材在论及张恨水时,大都对其小说的特点及地位加以评析,而对于其散文及其地位的论述,几乎是一片空白。新时期以来在“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一些高校文学史教材,也基本不提张恨水的散文,这就使得张恨水散文及其地位始终处于一种被埋没的状态。那么,张恨水的散文能否进入到文学史呢?

不错,受制于作家职业等多种因素,张恨水的散文是一种广义上的散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张恨水还创造了不少包括我们现在所言的“文学性散文”或者“艺术散文”。这些作品,“有许多篇什还是可以排为现代散文名家之列的”[4],“以我个人而言,我十分欣赏他的散文,而对于他的小说不过尔尔。他的散文,于朴质冲淡之中,有一股清新隽永之气,韵味深长,若不食人间烟火”[7]80。“他的散文清楚地显示出,他是站在怎样的一个立场上精进不已”[8]87,“体现了他凝重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自觉热忱的使命意识,敏锐大胆的的批判意识,正直、清高、谦虚、谨慎的人格意识以及传统的民本意识与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相结合的平等博爱意识”[9]4。这些评价,就足以反映出张恨水散文的价值。

评价一位作家在文学史上有无地位,这是个老话题,它既受制于时代因素,也与文学史家的文学史观等因素有关。在我们看来,有一项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即一个作家的作品在横向与纵向上是否给文学史带了一些新的现象、经验与思考。由此观之,张恨水的散文创作,也有值得我们肯定与书写之处。张恨水散文中新闻类作品,其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其作用在此我们姑且不论。就张恨水“文学性散文”或者“艺术散文”而言,如若放到“史”的角度考察,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总结、发掘的地方。如:

关于张恨水散文艺术风格问题。到底哪些篇什是其代表?与同时代散文家而言,又有何不同?我们今天如何来审视这些文字,又有何值得思考之处?等等。张恨水的这类散文作品,从文体上看大致包括杂感、小品文、评论等种类。我们认为,那些风格平淡冲和,充满灵趣的笔记小品、游记等文字,才是作为散文家张恨水的底色。这些作品放到同时代作家那里相比较,也毫不逊色。其友人张友鸾先生也认为张恨水“善写小品”[10]78。这些作品以《山窗小品》、《湖山怀旧录》、《两都赋》、《西游小记》、《东行小简》等代表。如《山窗小品》,就备受时人和后人推崇。我们只要看看文题,如《短案》、《涸溪》、《竹与鸡》、《断桥》、《雾之美》、《虫声》、《秋萤》、《晚晴》、《愚贩》、《昼晦》、《养鸡》、《种菜》、《蒲草》、《金银花》、《劣琴》、《跳棋》、《手杖》等,就能感到一股扑面清风,颇得明清小品及公安三袁况味,其美感不啻于周作人、梁实秋等人作品。作家本人对这类文字也是喜爱有加,苦心经营的,“写短文比写小说更用心”[11]77,“对散文我有两个主张,一是言之有物,也就是意识是正确的 (自己看来如此),二是取径冲淡。小品文本来可分两条路径,一条是辛辣的,一条是冲淡的,正如词一样,一条路是豪放的,一条路是婉约的。对这两条路,并不能加以轩轾,只是看作者自己的喜好”[12]99。而“我走的是冲淡的路径,但意识方面,却不随着明清小品”[12]98。在《冲淡》一文中,又指出“冲淡的意境,要自然,要不落痕迹,要有一种文字外流动着地美丽”[13]350。但是我们看到,对于这类散文,建国后的主流文学史在讲到现代散文中关于“性灵”、“冲淡”为代表的作家名录中,我们找不到张恨水的名字,更谈不上评价与推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漏。

关于张恨水散文对现代散文形式与语言上的贡献问题。就散文形式而言,张恨水散文大都追求一种短小的“新闻体”,短则寥寥数语,长也不过千余字。这当然与作家从事新闻记者、办报的经历有关,同时也是作家钟情小品散文这一形式的有意为之。这种短小精悍的散文形式,如同其小说对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继承与改造那样,改变了传统散文中铺排与连篇累牍的一路,对于现代散文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就散文语言而言,总体而言,张恨水的散文大体可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种。其白话散文,一如他的小说通俗易懂,这些文字借助作家当时的在民间的影响(如鲁迅母亲就喜欢看张恨水的小说),对于白话文学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很好作用,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重估张恨水作品语言(包括散文语言)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由于代表张恨水散文语言个性的不是白话文,而是一些浅近的文言作品,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他的古文是“小玩艺”、“资质实在平平”,张恨水是“现代”散文家,而不是一个“现代散文”家。其实,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张恨水的散文语言大都洗练、利落、传神,“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而他的这些浅近的文言散文,则更是摇曳多姿,情文并茂。如:

焦山之景,不以山胜,而以水胜。不以观水胜,而以听潮胜。凭栏注视,波涛翻涌,直奔眼底,如身在舟中。但小坐山阁,下,不见长江,则波浪冲击,山石雷鸣,鼓碎声。山上松涛起落,龙吟虎啸声,山谷回响,断山残雨声是真是假,亦有亦无,又令人如坠大海,不能久坐。忽然清磬一声,自树林中又传来,始知身在山上。使欧阳修金圣叹来此,则秋声赋讫口技两篇,当能多所借助,渲染更有声势矣[14]12-13。

这段对于镇江焦山的描写,不足二百字,少则一言,多则九言,更多的是四言或五言,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状物、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到一起,使焦山风貌神情尽显,读后让人怦然心动,心向往之。这种浅近的文言,可以说是现代白话文学的一种发展,或者说是另一种现代白话文。因此,有论者指出,作家“所运用的文言不是无条件地追求简短,而是利用浅易文言较为灵活的句式,加强组合力,形成长短相间的节奏。这些语句因文白结合,不觉其旧,反觉其新”[5]。

以上,我们举出两点思考仅作引玉之举,以期引起学界对张恨水散文在文学史地位的重视,“不写张恨水的文学史又怎么可以标榜为完整全面的‘信史’”呢”[15]?

3 对张恨水散文已有研究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由于新时期对张恨水散文研究还未形成气候,发表的专业论文数量也不多,因此关于此问题的论述仅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研究多宏观少微观、多思想少审美。在有限的宏观研究中,徐永龄教授的《张恨水散文创作述略》和张正先生的《有容乃大——纪念父亲张恨水诞辰一百周年》是其中比较有分量的两篇文章。前者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张恨水散文创作的概貌、分期以及特点,指出“长于叙事描写抒情状物的小品散文,是张恨水文学性散文中最富诗意情思、艺术华彩的美文”[3]6;后者则重点分析了作家一些代表散文集的写作情况、特点及价值,通过散文这扇窗口,折射出张恨水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中当之无愧的、“‘精进不已’的文学家”[9]3。在不多的微观、审美研究中,除了对《山窗小品》这部作品的研究外,张正先生的《张恨水评论性散文初探》是一篇颇具影响力的一篇论文。该文就张恨水散文中关于小说观念、小说的批评与鉴赏、小说的发展历史、文学创作的风格与艺术减免、文学语言的民族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张恨水的这些评论性散文“在各体散文中居于相当独特的地位,无论质量数量均不容忽视”[16]485。谢家顺、林斗山、葛便南等人的《张恨水联论述评》则针对张恨水小说、散文中的大量联作、联论进行了整理、分析,认为“对发扬对联这一民族艺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17]。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有关张恨水散文的研究还存在着粗线条的宏观研究过多,精细的微观研究太少,思想价值层面探讨的多,细致的文本分析少的问题。

二是《山窗小品》研究“热”与其他散文研究“冷”。在大多数研究者看来,《山窗小品》是张恨水散文中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因此大都将目光投向这部作品,也出现了一些有见地的文章。《张恨水散文艺术的极致——<山窗小品>艺术漫评》一文中认为,该书多角度地表现了作家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最集中、最完整、最清晰地展示了张恨水先生散文艺术的总体风貌与基本特色,深蕴着作家的个人意识及思想情怀”,是“作家散文创作的艺术极致”[18]。伍立杨先生则以散文家的眼光就《山窗小品》写作一篇小品,称该作品“文笔在简古清幽一路,然清朴润腆,尽褪枯瘠,其中高迈,尤见功夫素养。”“简明冲淡之中,又有烟润之气,其文学价值尤足珍视”,“为不可多得之铭心小品”[19]。陈德锦先生从现代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山窗小品》,认为该作品是对当时主流白话散文的一种“违抗”,是作家个体自觉地“文体选择”,并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历波折而正待重整步伐,《山窗小品》彰显了现代文学的包容性。它是结合古今语体、另一类型的‘现代文学’,展示了一个通俗作家个人的精神领域,并能激起读者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思考”[5]。但是,与《山窗小品》“研究热”形成对比的是,张恨水其他文学性散文的研究则沉寂得多,如对《湖山怀旧录》、《两都赋》、《还乡小品》等的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空白。

三是许多研究课题有待进一步发掘。以张恨水学术小品为例,这些论文性质的散文,显现出作家严谨、博学、思辨的一面,一些见解至今有借鉴意义。如张恨水对诗歌的认识:“诗歌这种东西,你说它有益人世那未免夸张,若说毫无益处,那也妄自菲薄。这只看作诗歌的人,用什么态度出之罢了”。(《诗歌非无益物》)“大家不要以为旧诗有格律,就是一种可以遗弃的尸骸。其实它只可以受人迷恋,正是这种格律。犹之于唱歌,动听之处就在有音节。不然,胡嚷一阵,没什么意思”。(《关于诗》)“故情真意挚,不求工而自工。若无病呻吟,刻意求工,则满纸浮词,不知所谓矣”。(《诗与非诗》)又如对散文的看法:“好文章只需作不许套,”主张 “作文不可乱改”(《作文不可乱改》),“吾人为文贵偶遇,而不贵共求,贵自来不贵力索”。而在《小说考微》、《小说论》等文章中,张恨水就小说的起源、小说与时代关系以及小说的各体例(如长篇小说、章回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等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恨水的这类学术小品理论色彩浓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包括:张恨水散文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散文创作与作家性格、人格与心理;散文的历史定位和审美价值;散文的艺术技巧(如选材、结构与语言);散文创作中诗与文的文体互换的现象;学术小品、序跋、日记、回忆录等的研究;与其他散文作家的比较研究;散文中溶汇中西文化的经验和局限;逸文的发掘与整理等等。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推动张恨水散文研究向纵深发展,为今后张恨水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如,代表性选本有62卷本的《张恨水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4卷本的 《张恨水散文》(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专著如袁进教授的 《张恨水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燕世超教授的《张恨水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温奉桥博士的 《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朱周斌博士的《怀疑中的接受: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日常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资料汇编如张占国、魏守忠选编的《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编辑的《张恨水研究》、《张恨水论文集》等等。

[1]郑炎贵,朱显亮.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张恨水现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0-86.

[2]董康成,徐传礼.闲话张恨水[M].合肥:黄山书社,1987.

[3]徐咏龄.张恨水散文创作述略(代序)[M]//张恨水散文:第1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4]苏华.张恨水的散文何以评价不高?[J].书城,1996(4):27-28.

[5]陈德锦.文言语体和冲淡风格:《山窗小品》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72-78.

[6]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7]张明明.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8]潘梓年.精进不已——祝恨水先生创作三十周年[G]//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6-87.

[9]张正.有容乃大——纪念父亲张恨水诞辰一百周年[M]//张恨水散文:第1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10]张友鸾.老大哥张恨水[G]//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78-80.

[11]张明明.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12]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13]张恨水.张恨水散文:第3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14]张恨水.张恨水散文:第1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15]杨义.热闹中的寂寞[J].文学评论,1995(5):89-96.

[16]张正.张恨水评论性散文初探[M]//张恨水散文: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17]谢家顺,林斗山,葛便南.张恨水联论述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4(6):82-88,118.

[18]徐永龄.张恨水散文艺术的极致——《山窗小品》艺术漫评[J].江淮论坛,1993(3):89-96.

[19]伍立杨.《山窗小品》小品[J].阅读与写作,2003(2):27.

猜你喜欢

张恨水文学史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