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哲学思考

2012-08-15杜利英杨晓娟任红霞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杜利英,杨晓娟,任红霞,刘 隆

(长治学院 政法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哲学思考

杜利英,杨晓娟,任红霞,刘 隆

(长治学院 政法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针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红色资源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主体性;哲学思考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是指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实效即实际的效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实效性首先体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最终体现为教学结果的有效,也就是教学内容最终能够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并顺利内化为其行为规范和内在修养,成为真正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人。实效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线和追求目标,同时也是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自觉追求、终身受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一种有效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从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来看,其实效性的提升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要素的合理有效结合。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一)树立“育人为本、综合培养”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是其工作开展的思想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落实离不开理念的导向作用。传统教育理念对人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褊狭性,只是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统一性,目的就是仅仅发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从而忽视了人的独立性,甚至牺牲了人的自由个性。而“人文关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维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所表现的对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以及由此出发而对人类历史进行的哲学审视。”[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项育人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实际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不断创新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2]的育人理念,立足人的全面充分发展,以“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为本,重视人、关注人、提升人,注重人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树立“育人为本、综合培养”的教育理念,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真信、真懂、真用,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以创造美为荣,在实践中成人,做一个高尚的人。

(二)树立“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的理念

“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3]学生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要紧扣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认同并遵循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全面分析社会发展现状,对未来做出科学预测,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发挥师生主体性

(一)遵循施教规律,发挥教师主导性

所谓施教规律,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施教规律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必须根据一定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定教育目的、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研究教育对象、创新教育环境以及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学过程。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居主导地位。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使其成为一种有效教育,教育者本身首先应成为一个有效的、高质量的教育主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能力素养,善于调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合理搭配每个要素。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确定正确的教育目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制定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目的关键。教师政治素质的高低、政治信仰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所讲授内容的接受与评价,坚定的政治信念会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召力。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6]教师有效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力量,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行为规范,促进其良好品德的自主构建。

其次,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善于超越教材的局限性,结合时代和学生实际,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读通读懂读精教材,明晰教材编写要求、编写意图、内容衔接以及结构框架,帮助学生把教材内容由纯粹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学习体系,从内容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不仅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还要具备世界历史知识,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各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掌握国际国内的最新思想动态,时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实践最新经验,即以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体现理论体系本身精神实质的精确性,同时又与教育对象关心话题、兴趣爱好以及理想信念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时代性,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需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除此以外,教师还需具备组织教学的有关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把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可见,教师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与依托。

第三,具备较强的能力素养,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时刻做到理论的更新与创造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力争做到从研究的层面上去讲授教学内容,在增强教学科学性的同时,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拓宽教学视野,开辟教学思路,努力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检验与否定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只有不断地研究、思考与提炼,才能真正明白教学的内涵与真谛,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

(二)遵循受教规律,提升学生主体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研究教育对象,掌握受教规律,遵循受教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研究学生实际,转变学生观念。教育对象自身的内在需求是其是否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动力和依据。大学生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只有对这一群体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能找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转变陈腐观念、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必须从其心理出发,了解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看法以及前期知识结构,探索其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原因,要改变学生的已有观念,必须通过理论阐释去解决或通过事实去消除,或者通过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惑。“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是破解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导向,是实现或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7]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注重解答大学生困惑的现实问题。学生只有在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愿意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本质的情况下,才能在情感的推动、信念的支撑与意志的坚持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进而外化为改造世界的行为。也只有当学生因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兴趣与强烈需要时,才会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衡量,进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新旧知识体系,从而运用到实践中。

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主体性。教学方法作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思想信息交流的工具性中介,对于教育内容的传递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培育大学生的理论兴趣、理论思维、理论素养、理论信仰,使其形成学习自觉、信仰自觉、应用自觉的习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血肉深处,发挥大学生在创新理论学习中的种子作用和辐射作用,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主体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深入本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察民意,切实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巨大变化,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批判,逐步培养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袭,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完全对接,从而对社会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形成对社会的忠诚和责任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求知欲,从而自觉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8]。

三、创新教学环境

(一)规范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相呼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它是一种客观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广泛、自然、持续且渗透性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应凸显主导精神,通过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全方位渗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在和谐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人际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追求真善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全民育人工程。各科教师和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产生广泛认同,共同努力,共同引导,方能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只有发挥全体教师合力,形成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构建人性化的教育工作机制,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其他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体会,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消除教育异化,复归教育本性,充分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色、本校特点、教师实际及其学生特点,遵循课程本身性质、教育规律和基本要求,采用适合本校要求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1]杨林: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1):42-44.

[2]王丽萍,杨博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及途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59-61.

[3]孙来斌.十六大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45-49.

[4]王贤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特点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70-74.

[5]王志中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简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27-2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M arxist Theory of Philosophy Ponder

Du Li-ying,Yang Xiao-juan,Ren Hong-xia and Liu Lo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university Marxism theoretical education should aim a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the law of growth of young students,persisted the theory to reality the principle,changing tradition teaching idea,in follows the Marxism theoretical education objective law under the premise,displays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main activity fully,unifies with the plac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the red resources,causes the Marxism to internalize truly for student's thought essence.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effectiveness;subject;philosophy ponder

G41

A

1673-2014(2012)01-0073-04

2011—10—11

2009年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资助项目(20092038)、长治学院2009年校级立项课题([2009]24号)“依托上党地区红色旅游基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杜利英(1979— ),女,山西吕梁人,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教学研究。

杨晓娟(1963— ),女,山西闻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 卫崇文)

猜你喜欢

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