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迪伊:被动的矛盾体——《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后殖民解读

2012-08-15许佳媛原一川李昌银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麦琪沃克内化

许佳媛,原一川,李昌银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迪伊:被动的矛盾体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后殖民解读

许佳媛,原一川,李昌银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短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形象地刻画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黑人女性形象迪伊。迪伊从小接受了主流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在她心里的内化使她厌恶甚至看不起黑人文化。因此,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碰撞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她渐渐脱离了传统的黑人家庭。然而,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激励她去重拾象征黑人文化的百衲被,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白人文化在她心里潜移默化的内化使她走上了精神的不归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盲目追寻也暗示了她的尴尬处境。

《外婆的日用家当》;迪伊;后殖民;矛盾;内化

艾丽丝·沃克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小说家和诗人。她写了一系列关于种族和性别的作品。她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描述了传统的黑人文化与现代白人文化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作者拟从后殖民的内化理论分析其中的女主人公迪伊。小说作者对迪伊持否定的态度。她出身贫寒,但接受了先进的白人文化教育,因此,她潜意识里有一种优越感,尤其是在她身心遭受重大打击的妹妹面前更是颐指气使。事实上,这种优越感正是来自她内心对白人文化的景仰和接受。因此她与黑人甚至是她的家人是不同的,她和家人有一种莫名的疏离感。一方面,她的心灵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侵蚀,这种文化内化不可避免地使她渐渐背离家人。另一方面,她又想成为象征黑人文化遗产的百衲被的继承人,这表明她并没有完全向西方文化屈服。小说结尾处迪伊默默的离开更反映了她心底的挫败感以及自我反省。由于白人文化在她心中的内化,她在两种文化之间艰难地进行着自己身份的建构。她深陷困境,进退两难。她无辜地被母亲隔离在家庭之外。她的怀旧和自责置她于尴尬的境遇,这又表明她并没有被西方文化彻底的同化。她的经历注定使她痛苦地挣扎于两种文化之间。这里作者将分析文章中迪伊的尴尬处境,她是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人。

一、迪伊内心的矛盾

身为一个黑人女孩,迪伊从小接受的是主流白人文化教育,她对黑人文化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与此同时,她热心而盲目地追求白人时尚。从她母亲的回忆中看出:迪伊小时候痛恨那老房子,也憎恨那被子。[1](p390)母亲看透了迪伊的心理,迪伊对烧毁的房子没有一丝惋惜,而是在内心里拍手称快。妹妹麦琪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迪伊却异常地冷漠,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迪伊去上大学时,母亲曾经建议她带上祖母缝制的百衲被,但她毅然拒绝了。这些言谈举止深深地伤害了母亲。她不喜欢那被子,因为她是黑人文化的象征,与她要接触的主流白人文化格格不入。她完全从白人的角度看待和评价自己种族的文化,白人的标准即是她的标准。她失去了她自己的根,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冒险,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面对强势的白人文化,迪伊是黑人中迷惑而不知所措的典型。迪伊渐渐远离了家人,远离了黑人的价值观。白人文化在她心中的内化不折不扣地使她成为了一个受害者。

迪伊开着豪华的轿车衣锦还乡,还带着先进的照相机。令约翰逊夫人吃惊的是,她却一改往日对老房子憎恶的态度。那些曾经给她带来耻辱和伤痛的旧房子似乎变得亲切了。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她改掉了美国化的名字,起了一个非常非洲化的名字:万杰萝里瓦尔尼凯曼尼奥;另外,还编起了大辫子,并模仿非洲人戴上了大串的耳环和手链,还由穿西式短裙改穿非洲宽大耀眼的民族服装。更令人意外的是她把男朋友带回家,用非洲语和母亲打招呼。她回到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竟是给母亲和妹妹拍照,然而照片的背景竟是那些曾经令她生厌的老房子。正是这种刻意的追求黑人文化遗产的举动,更显示了她内心的虚伪和无助。文化不是刻意和拙劣地模仿,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沿袭和传承下来的。午饭时,她对家里的搅乳器等表示喜爱,说要带走它们作为饰品供欣赏。她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回归到黑人生活中去感受独特的文化,和母亲、妹妹做心与心的交流。饭后,她又去母亲房间“搜寻”被子,把它们挂起来欣赏。像温切尔所说:“迪伊犯了一个大错误,相信文化遗产是作为装饰品和时尚来欣赏的。[2](p81)迪伊声称要保护文化遗产,但她实则把这些遗产都商业化了。这里沃克一方面对迪伊有一种同情感,对她似乎意识到那些饱经风霜的非洲文化遗产的意义有一丝怜悯;另一方面,沃克又揭示了迪伊对文化保护盲目和自私的态度,对拍照的举动感到极大的厌恶。迪伊似乎是在片刻记录一种古色古香的过去。正是她这种盲目的热忱暴露了她内心的矛盾,更显示出了她的美国文化性。当她责备她母亲和妹妹时,她却忽略了自己对于黑人文化遗产价值的误解和无知。[3](p171)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4](p63)迪伊关注更多的是房子而不是家庭。她积极地参加黑人权利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是激进的。但她并没有为黑人解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沃克将她刻画成一个盲目无知的文化追寻者。

二、迪伊与麦琪的矛盾

迪伊与麦琪的矛盾在于她们看待百衲被的角度不同。迪伊关注被子物质层面的价值,而麦琪则关注精神层面的。迪伊寻根因为那是当下的一种时尚,就像我们所看到的她竭尽全力去收集那些她曾经厌弃的东西。当她提到要带走被子也是整篇文章矛盾的开始。母亲回忆起当时迪伊上大学时觉得被子的态度“太老土,太过时”。[1](p395)沃克戏剧性地刻画了迪伊想把被子镶好,挂起来的想法。母亲则冷漠地回应道“那是你唯一能做的了。”[1](p396)迪伊似乎觉得艺术总是一些被镶好供欣赏的东西。迪伊完全把被子当成一种手工艺品,完全忽略了缝制百衲被的过程。故事中迪伊要把被子用框子镶起来,这里的框子与当时母亲和迪伊姨妈在前厅的逢被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于母亲来说,被子的价值与她们独特的缝制过程息息相关。那些小布片拼凑而成的被子祖祖辈辈传下来,正是这个过程构成了被子的完整的意义,这些却是迪伊无法理解的。

迪伊认为麦琪根本不懂这两床被子的价值,很明显她希望母亲能站在她这边。母亲则看穿了迪伊的矫揉造作,轻蔑地称呼她为“万杰萝女士,”从她手里夺过被子。麦琪或许不能理解迪伊怎么看待被子,但她知道如何缝制,她不要那些被子也可以记得起迪伊外婆。不像迪伊那样穿着花哨耀眼的亮得可以反射太阳光的拖地式非洲长裙,麦琪的伤痕累累的身体正好映衬了那些褪色的碎布片,缝制被子的过程也是麦琪痊愈的过程。她在渐渐地活出自己,慢慢地见证着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古老文化。贝克和皮尔斯贝克称麦琪是“沃克作品中成长起来的女神……那神圣的身体经历了岁月的折磨,却知道如何去把琐碎的破布片拼凑成完美的整体。”母亲从心底认同了小女儿麦琪,故事结尾描写到:“迪伊戴上了一副大太阳镜,把下巴和鼻尖以上的整个面孔全遮住了”。[1](p396)这也暗示了迪伊不在乎被子真正意味着什么,她还将继续戴着过去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

三、迪伊与母亲的矛盾

从母亲的回忆来看,她对迪伊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她期望迪伊像麦琪一样做她的小甜心。她希望迪伊荣归故里时和她热情相拥。遗憾的是,迪伊却远离了她的怀抱,她们之间缺乏母女情深。这种疏离感不仅仅源于代沟,更在于她们之间的无法消除的文化隔膜。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下,迪伊很难保持传统的黑人思维方式。或许她唯一能保留的只有外在的服饰,因此她自觉不自觉地表里不一。在约翰逊夫人看来,“迪伊生得比麦琪白一些,头发也好看一些,身材也丰满一些……她对我们灌输一大堆编造出来的事物以及我们不需要掌握的知识。她严肃地强迫我们听她读书,把我们俩人看成傻瓜一样,刚有点似懂非懂的时候又把我们挥之而去……到十六岁时她的言谈举止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她也知道什么叫时髦”。[1](p389-390)母亲一开始对迪伊并没有偏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迪伊的莫可名状使母亲愕然。尽管她外表全然是一个非洲女孩,然而她的内心世界却截然不同。母亲期待她成为自己的骄傲,然而她的言行却一再令母亲失望。在母亲的眼里,她变得越来越傲慢和不可理喻,因为她所接受白人主流文化是黑人社会所不能容纳和接受的。

沃克彰显了自我的意识,她认同了母亲和麦琪。麦琪是一场残酷大火的无辜的受害者。她胆小沉默,从她第一次见迪伊的丈夫是那种局促不安可以看得出来。“他作势要拥抱麦琪,但麦琪吓得往后退,直退到我的椅子背挡住她的退路为止。我感觉到她的身子在发抖,抬头一看,只见汗水从她的下巴上往下流”。麦琪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自卑和创伤感。迪伊和丈夫就像是一个外来者搅扰了她们平静和谐的生活,这使麦琪感到恐慌和不知所措。而母亲不像麦琪表现得那么胆小温顺……“从万杰罗小姐手中夺过被子,猛地放在麦琪的大腿上。”这里隐含着一个反讽,母亲的这一大胆的行为违背了迪伊的意愿,可此时母亲的行为更像迪伊毫不畏缩,挺身维护自己的利益。[5](p39)母亲极力帮助麦琪摆脱那种自卑情绪。母亲是正在觉醒中的坚决抵制白人文化的代表。相反,迪伊没能带走她所钟情的被子也说明了她在民族文化面前彻底失败了。白人主流文化在迪伊心中的内化与荡涤使她再也无法走进黑人群体。像一只受控的羔羊,她根本无法摆脱白人文化对她根深蒂固的影响。迪伊的心灵再也无法回归到自己土生土长的精神家园……“道德焦虑的‘威胁源于超我’,它实际上是感觉主体自己‘违反理想准则而受良心谴责的愧疚感’,如黑人抛弃自己的传统去追求白人的东西”。[6](p59)沃克就是在强调白人文化背景中黑人的身份焦虑问题。迪伊进退两难,腹背受敌,这里沃克也表达了对黑人艰难处境的焦虑。

四、作为双重局外人的尴尬境遇

尽管迪伊生来是一个黑人,但在接受白人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她尽量改变自己去迎合白人的品味。她接受了白人的教育、文化、潮流,这使她打心眼里看不起黑人传统文化。尽管她投身于黑人权利运动,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她想保护黑人文化遗产是出于它们的美学价值,而非历史文化价值。她尽量地表现出亲切,然而读者却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她的表里不一。她似乎没有意识到她已经丢了自己的根。被子、搅乳器这些象征性的东西在她看来比亲人更重要。这也是她作为一个黑人的悲哀。

心理学上把内化定义为“主体把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与其所处环境间有规则的相互联系,以及现实的或想象的环境特性转化为内在的规则和特性的过程。”[7](P1875)换言之,内化就是使某种外部世界的样式,如外部文化结构、社会需要、道德意识、交往形式、实践价值等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并使关于外部世界的内在表象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迪伊正是将白人世界的文化结构、社会需要、道德意识、交往形式、实践价值等转化为她内在的精神生活。白人世界的内在表象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殖民价值体系的内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剥夺了人的选择和行动权,那么它也是受殖者心理创伤的来源。内化使受殖者从心底里看不起本族人,以及他们的文化,甚至是他们自己。19世纪50年代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受殖者受殖民话语影响而造成的心理创伤,其中最杰出的是弗朗兹法农。[8](p19)他的《黑皮肤,白面具》阐释了受殖者身份形成过程中‘自我的他者化’……也描述了受殖者注定有一种自卑感。为了摆脱这种自卑感,他们尽量向所谓的西方文明靠拢。不管他们怎么接受白人教育、价值观、语言,带上白面具,却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在西方人看来黑皮肤下真实的未开化的本质。对于法农来说,殖民主义的后果不仅是受殖民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改变,更是心理的改变。[8](p21)迪伊虽然接受了白人的教育,但她始终是一个白面具掩盖下身份不明、不伦不类的个体。她精神上永远也摆脱不了黑人文化的根,更何况她还有与生俱来的黑皮肤。像法农所说的:不管怎么接受教育,怎么模仿,她终究是一个黑人。她永远都不可能走进白人圈,那也是她拼命寻根的缘由。

从某种程度说,迪伊也是一个受害者。母亲似乎也没有反对她接受西方教育。在白人文化的熏陶中她不可避免地被同化却遭到了母亲的冷眼。她不像母亲那么坚韧,也不像麦琪那样默默无闻。她完全把黑人文化遗产当成艺术品看待。她已经在不经意间不知不觉地远离了家人,远离了黑人群体。母亲拒绝了迪伊索要被子的请求,最终同她决裂,也不是她预料之中的。故事结尾麦琪的微笑更加凸显了迪伊在精神上未能得到母亲理解的困惑和无奈。美国当代黑人领袖杰西·杰可逊曾经这样说道:“你属于又不属于,你自由又不自由,这是你的家园却又与之分离,你在那儿又不在那儿。在双重身份和双重负担中非常困难。”[9](p210)她完全变成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身份归属。心灵的内化使她不幸地游离于两种文化之外,这也正是沃克所担心的。

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处在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的另一端,我们应该不偏不倚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日益舶来的外来文化。如何从心理上不被外来文化侵蚀,却又多元地接受它们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1]Guerin,W ilfred 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6.

[2]W inchell, Donna Haisty.Alice W alker.New York:Twayne,1992.

[3]Cowart,David. “Heritage and Deracination in W alker's'Everyday Use.'”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33.2(Spring 1996):171-184.

[4]张立新.白色的国家黑色的心灵——论美国文学与文化中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J].国外文学,2005,(2):63-70.

[5]李洁平.日用家当.中女性形象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37-39.

[6]尚玉峰,夏梦远.黑人情结与身份焦虑的智性表达——略论艾丽斯·沃克的文学创作[J].山东文学,2006,(10):58-60.

[7]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8]M cLeod,John.Beginning Postcolonialism [M].M anchester&New York:M 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

[9]Sitkoff,Harvard.The Struggle for Black Equality.HarperCollins:HillandWang,1993.

Dee in Dilemma:Postcolonial Study on Dee in Everyday Use

Xu Jia-yuan,Yuan Yi-chuan and LiChang-yi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092)

Alice Walker describes Dee as a black girl who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 in her heart.Dee accepted white culture when she was young.The internalization ofwhite culture leads her hatred and contempt to black culture.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in her heartmakes her far away from her family.However,African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encourages her to come back home to pursue the symbol of traditional black culture.She wanted to take the quilt away,but was refused by her mother.She goes too far away from her root because of the deep-rooted influence of white culture.The blind pursuit of black culture implies her embarrassment.

Everyday Use;Dee;postcolonial;contradiction;internalization

I106.4

A

1673-2014(2012)01-0037-04

2011—12—09

许佳媛(1986— ),女,山西忻州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猜你喜欢

麦琪沃克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未来科幻城
从《百万美元宝贝》看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快递爱情
他们那时多有趣
麦琪的宠物
世上最美丽的吻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