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党地区古建筑中斗拱的发展演变研究

2012-08-15樊萍萍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时期

樊萍萍

(1.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2.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上党地区古建筑中斗拱的发展演变研究

樊萍萍1,2

(1.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2.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斗拱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它的发展演变可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演变的重要标志。文章就上党地区标志性古建筑在不同时期的斗拱特征和发展演变进行了探析,理清了斗拱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评述了斗拱的发展规律、功能演变及其原因,以及对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影响。

斗拱;构件;建筑;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优美的艺术形象,精湛的技术工艺,独特的木结构建筑体系闻名于世。笔者在对晋城古青莲寺建筑研究中发现,斗拱是其所特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构造部分,由一些斗形构件和拱形构件等组合而成,安装在建筑物的檐下或梁架之间,把屋面以及上层梁架的荷载传递到柱子和基础之上;而且斗拱向外出挑,可以使建筑物整体上更加深远和壮观,能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另外经过加工和色彩美化后的斗拱,对建筑物还能产生很好的装饰效果。[1]因此发现,笔者对上党地区古建筑的斗拱特征和发展演变展开初浅的探析和研究。

一、斗拱发展雏形

斗拱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早在商时上党先民们为了解决屋檐檐口部分的荷载问题,大多采用另加挑檐檩由擎檐柱予以支撑的方式。而在西周初年所铸造的“令簋”,其四足上端所置的栌斗,是目前斗最早的形象实体,根据其相当完善的造型可以推断栌斗的出现时间应比西周初年更早。[2]战国时期出土的赵国墓葬宫室,屋宇皆平顶,有短柱承托,柱头有拱,可知这一时期已经使用了拱。而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龙凤座铜方案显示的45°斜置一斗二升斗拱,将栌斗、小斗、令拱和斗下短柱等建筑构件,体现得更加细致与完善,与后世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十分相似。[3]说明这一时期斗拱已初具模型,但却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因为斗拱的较长出挑以及45°出拱等都尚未解决。

二、斗拱发展渐趋成熟

两汉时期,随着建筑物体量和层数的增多,屋檐的出挑成为建筑结构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促进了斗拱的进一步发展。但两汉时期的大木结构至今尚未发现实物,因此这时期的斗拱主要是见于石祠、石阙以及墓葬壁画中,或画像砖石和明器中。为了解决屋檐出跳的问题,除在柱或墙内伸出挑梁式构件外,还采用了替木式样和实拍拱的形式,由于我国木建筑的结构构件主要是承受垂直方向的重力,因此替木式样就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斗拱的通用形式,然其并无斗、拱、升的区别,说明这时期的斗拱还没有完全脱离早期的特征。在已经出土的西汉时期文物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一斗二升式斗拱,这可能也是当时应用最广的一种式样,虽然其在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在当时已经是最简洁的形式了,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斗三升式斗拱在结构上更加合理,至少在东汉初期已经使用,是斗拱趋于成熟的表现,其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斗拱的典型单元式样。两汉时期斗的平面均为方形或矩形,未见有其他形制,在外形上,斗的底径常常大于柱的上径,而且早期主要是平盘斗,后来为了防止建筑构件产生水平位移,保持其良好的稳定性才在斗上开槽,即开槽口式斗,而且由于槽口的深广还使得斗、升的外形及各部分比例趋于稳定。两汉时期的拱身由最初的平直矩形,发展到后来的折线形和曲线形,以及折曲线混合与龙首翼身等形状,体现了其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当采用四坡屋顶或有转角之平座时,就需要解决转角处两面的支撑问题,也即角部出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例如在墙外角的两面各出水平挑梁,梁上再置附有小斗的拱;或是在转角处放置栌斗;或是在转角处施斜撑;或是在转角处斜出45°挑梁,说明这一问题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而两面平出挑梁和45°斜出挑梁为汉以后转角铺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不断要求,建筑的高度和跨度也需不断增加,而补间铺作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为了补充柱子之间的受力构件在结构和构造上的不足,这个时期的补间铺作变化多样,已经具备了后代补间铺作的基本内容,但均较简单且并未出跳,只起着支撑柱头枋的作用,也没有挑承出檐,说明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而言,两汉时期的斗拱结构已经具备了后期斗拱的基本形式和内容,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有待发展的空间。[4]总之,在这一时期,斗拱已经成为当时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种类趋于多样化,且其做法也是多种多样,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斗拱的悬挑功能还处于进一步的探索之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固定做法和认识。

进入南北朝时期后,由于佛教建筑的大量兴建,斗拱的发展逐渐趋于规范。尤其是一斗三升式的斗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加上人字形补间铺作比例适当,装饰考究,他们在建筑物檐下相间排列,共同构成了连续的装饰带,这为斗拱向艺术效果和装饰审美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斗拱的功能除了起着承重作用之外,人字形补间铺作的曲线形发展,表明其已经开始了向装饰作用的转变。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期。晋城青莲寺可谓这一时期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斗拱方面首先是补间铺作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单斗,单斗下立短柱,即斗子蜀柱,但如果继续加高,就会失去稳定性,因此需要在其两边加斜撑来增加稳定性,而为了合理的处理三根构件都集中于单斗底部,于是就去掉了中间的那根构件,变成了叉手状,之后为了增加装饰效果,就把叉手状拱曲线化,从而变成了人字栱,发展到后来曲线形人字栱又简化成了驼峰。其次是柱头铺作的发展,不仅是有一斗三升式斗拱,而且还发展出了四铺作、五铺作、六铺作、七铺作等斗拱,在这些斗拱里还大量使用了偷心造。青莲寺上院弥勒殿的柱头斗拱即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该殿叉手下端插立在平梁与平榑攀间令拱之间,托脚下端直顶于正心令拱内侧。而且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下昂,是一种新的斜向建筑构件,主要作用是托起屋檐,其后尾延伸到平暗以上的草栿,圆满地解决了挑檐过大与容易向前倾覆的问题,这也是唐代建筑深远飘逸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唐代建筑的斗拱组成构件的绝对尺寸比较大,这也使得唐代建筑看起来较前期的建筑更加雄伟壮观,而且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形式多样,主次分明,柱头铺作主要承担房屋出檐的重量,而补间铺作主要是支撑阑额和柱头枋的重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功用的进一步完备,发展到唐朝时期的斗拱已经趋于定型,并且出现了装饰化的趋势。[5]

三、斗拱发展功能转变

古建筑斗拱在宋辽金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个时期斗拱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承重机能开始减退,趋于装饰,而且开始趋于规范化、标准化了。早在唐朝时期出现的下昂也由直线造型变为曲线造型,昂嘴也由尖嘴发展为平嘴,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斜拱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而且为了装饰的需要,补间铺作的朵数也有所增加。宋时建筑直接继承了晚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斗拱的构造、形式同唐朝时期的基本类似,青莲寺上院释迦殿和大雄宝殿便是这一建筑风格。而金时期的建筑也已经大量地使用了斜拱,整个铺作形似一圆锥体,铺作由栌斗开始,往上是斜拱和华拱相交成米字形,然后再各自连续出跳,华拱跳头上仍出华拱、斜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锥形铺作,这为以后铺作斗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斗拱在这一时期已经由雄伟大气变得纤细柔美了,其承重机能已经让位于装饰功能了,而且这一时期《营造法式》的刊印也使其变得更规范化、程式化,只要说明几等材,便可依据其具体规定,算出所用构件的用料尺寸了。总之,这一时期的斗拱已经臻于成熟。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这个时期砖石结构大量应用,木构架进一步简化,斗拱整个建筑上的比例大大减小,先民用较小的木材料造出小巧而又复杂精致的斗拱来,梁下的昂或被巨大的耍头所取代,或演变成极具装饰性的溜金斗拱和如意斗拱,而木构架整体性的提高也使得依赖斗拱承重的作用大为削弱,这样就导致斗拱转化成屋檐下一圈密集的繁缛装饰带,这一建筑特点以位于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的柳氏民居“司马第”门头建筑最为典型。可见斗拱已经从早期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建筑构件,转变为结构机能微弱,甚至不具备结构机能的纯粹装饰构件,其各部件的功能也都发生了变化,从承重变为可有可无的装饰。

四、结语

斗拱的演变历程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两周时期的雏形到汉唐时期的成熟,由两汉时期的简单到唐宋时期的复杂,再到明清时期的简练,其随着人们对建筑结构和功能的需求而出现,而后又因社会的发展、建筑结构的整体需求以及人们的审美要求而发展变化,进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有构件。总之,斗拱在最初只是作为解决建筑物的空间问题而产生的,之后随着人们对建筑的高度和跨度需求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发展,到唐宋时期时,斗拱对建筑的承重功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而后随着砖石等新材料的应用,其对建筑的承重功能慢慢转变为装饰功能,由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最后演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部分。另外斗拱形体在整个历史发展时期还经历了小——大——小的演变过程,这是由于斗拱在最初只是辅助梁架的承重构件,不是很重要的构件,因此形体较小,发展到唐宋时期,斗拱已经成为建筑承重的重要构件了,因此形体也就变大了,明清时期,斗拱演变为可有可无的装饰构件,追求的是小巧而精致,其形体自然也就变小了。

综上所述,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一朵不败之花,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承载着各个时代的思想观念、社会风俗以及审美风尚等,因此研究其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王效青.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76.

[2]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77.

[3]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00.

[4]刘叙杰.汉代斗拱的类型与演变初探.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第2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222-229.

[5]汪海峰.唐代斗拱探析.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1,(2):127-139.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cket Arch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Shangdang Area

Fan Ping-ping
(Centre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Philosophy ShanxiUniversity,Taiyuan Shanxi030006;Ji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ncheng Shanxi 048000)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ncientwood buildings,bucket arch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times,its developmen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ignificant symbo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 building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typical buildings in Shangdang area,giv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occuring from nothing to being and from simpler tomore complex.Based on this,the law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function and its reason,and th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buildinds are elaborated.

bucket arch;components;building;evolution

TU-80

A

1673-2014(2012)01-0027-03

2011—11—13

樊萍萍(1972— ),女,山西阳城人,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猜你喜欢

斗拱古建筑时期
说不完的斗拱
民居趣读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中国古建筑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