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2012-08-15卜路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学政治思想

卜路平

(广西钦州学院 党院办,广西 钦州 535000)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提出,中国大陆翻译为 “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 “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 “正面心理学”。从目前心理学的研究来看,“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解决焦虑、烦躁、抑郁、幻想、死亡”等对消极心理的单一研究已经根本无法满足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1]。逐步探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关注幸福、健康、快乐、乐观”等积极因素的研究成为心理学发展的关注焦点转向的原因之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种能够给心理学注入新鲜活力的理念,作为一种具有积极影响力的学科思想,研究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其实现,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积极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的可行性

(一)在理念上的不谋而合,强调个体价值,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无论是在人们评价个人水平上对幸福、健康、快乐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自我生存认知方面,还是在群体对进化的环境所塑造成的积极的人类经验的层面上,都能看到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人价值、人生意义、自我实现的理念,重视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来获取实现自己价值、理想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在育人价值上,它通过培养个人政治社会化与个人品德的社会化,促进个体的人格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个体价值上具有理念的契合点。

(二)在本质上的殊途同归,都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家 Kennon M.Sheldon和 Lau-raKing曾经给 “积极心理学”一个明确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但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积极心理学家的眼中,并不是说整个人类都只具有美好的品质,只有善良和宽容。”[3]积极心理学不否认消极情绪,更强调全面评价人的品质,让积极品质大于消极品质,建立起具有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的完整的人的形象。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 ‘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之成为教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重要实践过程。以人为本,必须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人的个性、人的价值和尊严”,“通过提升个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去促进社会进步。”[4]从本质上,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致力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三)在功能上的异曲同工,都强调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对情绪的自我积极管理和自我积极导向,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为开放的、包容性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强调人的内在积极性,致力于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进而获得良好生活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通过简单的 “教化”以达到简单的服从、消极的顺应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通过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种使人积极向善的精神,按照道德的、社会的、人性的价值标准改造自身和改造社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积极性、合理性,更具生命活力。从功能上说,二者达到了一种功利价值的汇通。

二 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当代价值

(一)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突破与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正确把握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门具有较强渗透性特点的学科,但这种渗透方式具有新的特点。首先,渗透方式的变化。这种渗透性已经由 “革命”年代的单一渗透 (直接性、实体性)转变为和平年代的多形态渗透方式 (日常生活渗透)。其次,渗透要求更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讲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 “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才会有实效”,而且要求日常生活渗透 “也应当渗透到日常的经济、业务、社会、生活和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去,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社会实践和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去”[5]。在渗透的整个过程当中,积极心理学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可达到一种更为艺术、更为科学、更为完美的效果。运用积极心理学,增加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向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传授新的思想,传播 “真善美”的理念,推动受教育者产生新的思想。通过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震憾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心灵,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成效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培养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活动,主要表现为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过程并不能独立于人的能动选择和自我控制,而是 “由人根据自己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和客观的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环境所提供的现实可能性进行综合,从而能动选择和控制着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过程”[6]。在能动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较为成熟的、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的手段,运用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潜在的美德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运用积极心理学探讨如何成为有爱、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个体,如何形成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致力于挖掘人类固有的建设性力量,使之在培养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可有良好的理论借鉴。

(三)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与价值取向。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等,在对这些文化要素的学习过程当中,社会并不是对文化要素进行一个简单的信息传输,而是要求信息的接受者在文化选择的过程当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滤掉与社会主流相抵触的价值观,吸收积极的文化价值观,以确保自身的价值观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保持一致。在这些方面,积极心理学在进行文化选择过程中,对于如何吸收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运用积极心理学对文化环境过滤的成熟经验,对于开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四)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乏味等现象不仅无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获取,更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讲究把握对象的情感体验,善于挖掘对象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广大思政课程教师应当以一种开放的、乐观的心态接受积极心理学的有效理论,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将积极心理学的有用理论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上,优化课程设计,构建互动型师生关系,突出情感陶冶,帮助大学生最大潜能地寻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帮助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与挫折,以保障学生的积极精神状态,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人格。总之,要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更彰显人性化。

三 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实现

(一)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研究已成为美国心理学界广泛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Seligman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大力倡导者首先在他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他所著的 《学习乐观》等书,从习得性无助研究成功地转向为习得性成功研究。在哈佛大学,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 “积极心理学——人类幸福的学科”成为哈佛大学生最喜爱的选修课,哈佛大学校刊和 《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 “火爆”的情景。本-沙哈尔认为衡量人生的尺度和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幸福,人生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他强调发挥优势与热情极为重要,故他建议学生应在 “什么带给我意义?什么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这三个关键的问题中寻找交集点,这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对于我国而言,中国需要普及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积极的情感、积极的认知、积极的人格、积极的关系来改善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品质,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心理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人潜能。

中国的大学课堂需要普及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如何运用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克服心理压力以及心理状况,指导大学生如何积极应对困难与挫折。

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普及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从它的学科特点出发,培养与人的思想、人的道德品质所需要的乐观与幸福、感恩与宽容等,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7]

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正面界定心理健康,重视运用咨询方法来进行积极的咨询与治疗,采用积极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来干预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蕴含的内容丰富,提供的视角新颖,如幸福感、满足、乐观、希望等,既体现出时代变化的特征,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元素;既对社会发展有意义,也对个体发展有价值;积极心理学关注生命质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借鉴内容。其次,积极心理学重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注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得出相应的满意度,致力于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从而帮助个体实现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与新的视角,从某种角度上说,积极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生动的教科书。这些价值取向不仅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

(三)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讲究德治才学,讲究熟练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客观地、有规律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内的工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有其规律的一面,还有一些不确定的、随机因素的一面”[9],巧妙地、适度地处理其不确定的、随机因素的一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升华与思想政治教育魅力显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学在工作方法上强调情感性,强调人的心理、情感因素与情感需要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各种压力情景的分析来把握主观幸福感、快乐等情感,在沟通上更能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将政治性与情感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关注人的情感、人的主观感受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创造性地打通受教育者的心灵,在价值观与目标上引领人们进行选择。巧妙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运用高尚的格调与才能有成效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因此,从真正意义上讲,这也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需要。

[1]张 倩,郑 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

[2]任 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3]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5.

[4][5][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1-212、6、333.

[7]Thomas M Kelly.Positive Psychology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False Promise or True Breakthrough[J].Adolescence.Roslyn Heights:Summer,2004,39(154):257.

[8]张耀灿,张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7.

猜你喜欢

心理学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