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2012-08-15刘伟
刘 伟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突发事件频发,这给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研究既提供了契机,又带来了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自觉承担使命、密切关注现实、积极探索研究,产生了众多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凝结着研究者的智慧和心血,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提供了宝贵理论财富。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深化和加强。同时,理论成果的大量出现,既表明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的高度关注,也昭示着已经到了总结梳理理论成果的阶段。因此,无论是理论建设的需要还是实践发展的诉求,都迫切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今后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 突发事件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概况
本文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在中国知网 (CNKI)上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论文进行检索、分析与统计。网上检索以 “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一词作为 “主题”,并将检索出的文献分类进行逐一梳理与统计,得到以下基本情况。
(一)研究分期统计
从1989年出现第一篇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开始,到2011年12月,共有相关论文124篇,其中包括7篇硕士论文。1989年到1999年10年间只有1篇论文。2000年到2007年每年相关论文只有几篇。2008年是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相关论文迅速增加。2010年至2011年11月,共64篇,超过了过去20年之和。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07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加强对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宣传和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和要求。以2008年的 “5·12”汶川地震为代表的重大突发事件,给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提出了十分紧迫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开始将更多的关注投向突发事件。
(二)研究视角统计
通过对文献的逐一阅读,笔者发现,研究者的研究视角较为广泛,包括理论借鉴、整体论述、意义阐述、机制创新、阶段划分、内容构建、方法探索、功能作用、动员机制、机遇挑战、有效路径、心理调适、教育载体、队伍建设等方面。具体而言,研究成果呈 “哑铃”结构。两个极端,即一些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一些方面研究成果基本上没有。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建设、具体方法、作用功能研究成果较多,分别有17篇、21篇、22篇。对于其他学科理论的借鉴、新形势下教育载体的运用、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等方面研究比较薄弱。
(三)研究领域统计
研究领域指的是研究者研究关注的具体范围,包括党内、学校、军队、农村、企业、社区等。从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目前,研究领域集中在学校主要是高校这一范围,共有论文67篇,军队、企业、社区相对较少,而党内、农村等领域没有一篇相关论文。这一现象跟研究者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关注点集中在高校有关系。既反映了研究者对于学校特别是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注,也反映了目前研究在宽度和广泛性上的不足。目前突发事件的影响分布在社会各个方面,研究领域与现实的急迫需要相差很远,亟须加强。
二 关于突发事件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理依据的研究
严谨的学理依据是一个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目前,学理依据研究成果极少,在自觉性、全面性、自洽性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大力加强理论借鉴、夯实理论基础。
(一)学理依据研究十分薄弱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关于学理依据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关于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应对突发事件,要吸取多学科的理论营养,进行多视角的审视和探索: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理论作为哲学方面的依据;二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作为人学依据;三是社会控制理论作为社会学依据;四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学依据;五是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作为心理学依据[1]。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包括两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直接基础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专业理论依据[2]。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理论依据应该包括哲学基础、学科理论基础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依据[3]。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理论支撑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所承担的重任,与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大力加强。
(二)加强理论借鉴,夯实理论基础
一个成熟的理论,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支撑。从目前研究来看,还存在着严重问题:一是理论借鉴的自觉性不够。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很多研究者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种工具,绝大部分成果侧重于应用性研究,对于理论基础的研究少之又少。二是理论借鉴的全面性不足。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对于理论来源虽然进行了探索,但是没有全面把握和深入开掘,存在着范围过窄,浅尝辄止的问题。三是理论借鉴的自洽性不强。一些研究者所借鉴的理论,没有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有效融合,移植不成功,结果出现“非马非驴”现象。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
1.把握理论借鉴的全面性。所谓全面,即古今中外、四面八方。首先,必须积极主动,把加强理论借鉴作为树立这一理论科学性的重要任务;其次,要大力加强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作为支撑又博采众长的理论基础研究,自觉构建既有本学科特色又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再次,要把握理论借鉴的具体方向。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也包括对中国古代相关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还包括对西方相关理论如人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合理利用。
2.增强理论借鉴的自洽性。所谓自洽性,指理论借鉴的合理消化和利用,使其融入本理论体系的问题。不同理论有其独特的理论环境和理论语言,如果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只能造成理论消化不良现象,结果恰得其反,效果弥散。比如管理学理论有诸多合适的可供借鉴的理论,如人性假设理论、压力理论、动机理论、沟通理论、冲突理论、态度理论等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既要充分吸收,又要结合本学科实际,合理利用,才能有效消化,帮助本学科健康成长。
三 关于突发事件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
基础理论是承接理论支撑与应用理论的中间环节,是一个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突发事件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正逐步深入,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抽象、深化基础研究。
(一)基础理论研究逐渐深入
概念、原则、功能和机制建设等是基础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方面的探索程度,体现了理论的成熟度。目前,学界对概念、原则的探索开始起步,在功能、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的来看,基础理论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关于概念探索。研究者试图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这一特殊目的而提出自己的概念。有学者提出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认为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使命、原则、内容和方法[4]。也有学者提出应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认为应急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有其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5]。
2.关于原则和功能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在介入突发事件中有什么原则要求?有学者提出,要确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一是人文性原则;二是求实性原则;三是效率性原则;四是综合协调原则[6]。还有学者认为,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包括:一是济护生命,坚持人本原则;二是尊重规律,坚持科学性原则;三是重视差异,坚持针对性原则[7]。
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三个:一是导向和整合功能;二是沟通、调适、激励功能;三是自律规范功能、他律规范功能及社会规范功能[8]。有学者认为,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功能概括为预测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保障功能、善后功能、升华功能等[9]。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有预警、调控、人文关怀、评估四种特殊功能。同时该学者还提出,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特别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未作专门要求[10]。
3.关于机制建设。机制建设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中成果较多的,目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课题组围绕这一课题有较为集中的研究,从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导向机制、动员机制和善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初步形成了机制建设研究群。
有人提出要加强以预警机制、缓解防范机制和安全应急教育机制为主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防范机制建设[11]。有人对直接处置机制建设进行了探讨:一是心理调适机制,包括心理干预机制、情绪调控机制和环境调适机制;二是信息调控机制,包括信息公开机制、信息甄别机制和信息引导机制;三是社会动员机制,包括政治动员机制,舆论动员机制等;四是柔性处置机制[12]。有学者提出要加强舆论导向机制建设,包括加强舆情收集与预警、加强网络媒体建设、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公众等方面[13]。有人研究了动员机制,从宣传鼓动机制、教育引导机制、典型示范机制、沟通交流机制和骨干影响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14]。有研究者认为,善后机制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心理治疗机制;二是构建学习创新机制;三是建立舆论导向、利益调解机制;四是建立形象重塑机制[15]。
(二)加强理论抽象,深化基础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研究必须有自己成熟完整的基础理论。从目前的研究看,基础理论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整体理论抽象不够。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停留于应用性的对策阐述上,缺乏抽象的哲学反思。二是一些理论探索较浅。比如概念的建构、原则的阐述、价值的探索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深入的理论阐发。三是一些理论论域空白。比如研究边界的框定、规律和矛盾的阐发、形态和类型的分类等还属于无人涉及的论域。因此,有必要大力加强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1.要加强理论抽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首先是一项实践活动,从应用性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是应有之义。但是,如果只是停留于经验型的描述,事实的重复,或者有理论概括,但是浅尝辄止,而没有自觉的哲学阐发和深入的理论追问,结果必然是流于虚妄,难免要成为 “干燥的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理论自觉,从专注于对策性研究向提升理论品质转化,从一般理论概括向更高哲学思辨的理论概括转化。
2.要挖掘研究深度。深化研究是理论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已经有初步研究但不够成熟的论域,如概念的构建、原则的探索、功能的完善等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以概念构建为例,有人提出了专门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那么,这一概念有没有科学性?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学科边界是什么?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有何关系?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何联系和区别?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3.要拓宽研究广度。任何理论当然有它的研究边界,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基础理论的探究还有许多必须研究而没有触及的空白。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规律和矛盾,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比如情境的探索,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肯定有它的特点,这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再比如形态和类型的划分,也是基础理论的必然部分。这些论域的有效探究肯定会延伸研究的广度,拓展研究边界。
四 关于突发事件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首先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必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接受检验。目前,这方面成果较多,同时还存在科学性不够、研究重复、领域过度集中等问题,需要继续提高研究科学性、增强理论应用性。
(一)应用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的现实价值、运用的方法、教育的内容、使用的载体等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首先必须面临的问题,因而也是研究者关注较多、成果较多的论域。
1.关于现实价值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有何价值?正确回答这一问题,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研究合理性问题的前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价值,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有三个作用:一是社会改革的 “减震器”;二是社会舆论的 “导向仪”;三是公众心理的 “调适仪”[16]。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和根除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矛盾与冲突、优化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17]。
2.关于方法的研究。方法是应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较多地依据突发事件三个阶段,从事前、事中、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功能分别进行探析。如有学者认为,事发前要协调利益、沟通意见、化解矛盾;事发时要做好降温、明辨、制止的工作;危机过后,要进行思想安抚、心理救助[18]。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强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必须及时公布信息,有序引导群众的思想和认识[19]。还有学者认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暗示等方法,可以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对象受到教育,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起到规范群众行为、有效应对危机的功用。因此,要加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20]。
3.关于内容和载体的研究。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包括突发事件知识教育、应急知识教育、应急法律规范教育等[21]。还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是观念教育,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二是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当事人形成自救与互救能力。两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22]。
此外,有学者从以人为本思想出发,提出在突发事件背景下,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特色,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23]。
内容的传播离不开载体的运用。除了传统载体,众多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载体上。有学者提出,要充分发挥公共媒体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媒体既是政府的宣传工具,又是政府与公众双向沟通的渠道[24]。还有学者认为,在突发事件中运用网络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陌生人世界的释放作用和疏导功能,动用引导熟人世界的网上集体开展自我教育,有效运用关系场所开展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25]。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从突发事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二)提高研究科学性,增强理论应用性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应用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应用研究的科学性不够。比如在应用借鉴其他学科方法时,脱离本学科框架,变成了纯粹的其他学科的方法。再如一些研究者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了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对象,和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了任何区别。二是应用性成果重复较多。大多数成果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进行经验型、对策性阐述,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三是应用研究的领域过度集中。目前的研究集中于高校领域,而对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得多、影响程度更深的农村、社区、城镇等则研究极少,这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理论缺位。因此,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1.提高应用理论研究科学性。首先要正确把握应用理论研究的框架。要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与其他学科应用方法上的区别,如果在借鉴时失去了自身学科特点,这样的应用研究就超出了本学科框架,比如有些研究没有正确区分心理干预与思想引导的区别,结果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变成了心理学的应用探索。其次,要正确把握应用理论研究的对象。突发事件这一对象的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应急性、紧迫性、非常规性。因此,应用理论研究必须考虑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在工作手段、工作内容、工作载体等方面既需要借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不有所区别。
2.增强应用理论研究创新性。首先,要实现从单纯的对策性方法阐述向多元化应用研究转化。除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如管理学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等可以借鉴,还可以大胆吸收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如通过模型建构来描述工作环节、通过数据收集来提高方法选择的准确性等;其次,要实现从集中于某一领域的应用研究向多领域应用研究转变,突发事件可以划分为各种类型,但突发事件发生不分场合。因此,一定要大力加强对于不同领域的有针对性的应用理论研究。
3.提高理论成果转化有效性。首先,要提高理论成果转化的精确性。突发事件有不同种类,每一个种类有不同特点,这决定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于实际的不同情况时要考虑进行精细化分类,必须注意理论应用于实际的 “精确投注”。其次,要注意理论成果转化的对象性。突发事件中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特点,如学生群体和军人群体、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肯定有所区别。因此,要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理论应用于实际时注意对象性。
[1]刘 伟.突发事件背景下应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45-46.
[2][4]张毅翔.突发事件背景下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19、19.
[3]王丽萍.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D].重庆师范大学,2005.4-5.
[5]刘 伟.突发事件背景下应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贵州大学,2010.17.
[6][21]张毅翔.积极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J].理论探讨,2008,(2):134-136、135.
[7]郭 玲.灾害性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探析[J].世纪桥,2010,(19):82-83.
[8][15]周立军.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机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2、51-55.
[9]伍 斌.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3-44.
[10][17]刘新庚,李超民,李 礼.论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0-124、120-121.
[11]王 鸿.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警防范机制探析——以高校为例[J].理论月刊,2010,(12):179-182.
[12]程洪宝.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处置机制探析[J].理论导刊,2010,(3):60-62.
[13]白书祥.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探析[J].探索,2010,(3):134-137.
[14]杜旭宇.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员机制分析[J]求实,2010,(9):74-75.
[16]饶武元,程样国.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预防突发事件的方法探析[J].求实,2011,(2):74-75.
[18]刘建军.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性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7):15-17.
[19]张家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有效应对突发事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3-15.
[20]陈军强.群体性事件处置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44.
[22]董伟武,胡 玲.高校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路径[J].教育评论,2011,(3):55-57.
[23]崔小璐,陈小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86.
[24]董 强.当代中国灾害性公共危机下的应对机制构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134.
[25]张 瑜,向波涛.如何运用校园网络在突发事件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39-43.